中國各地的居住建築,又稱“民居”,民居包含住宅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環境。由於中國幅員廣闊,各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56個民族風格與傳統各異,生產和生活各具特色,建築材料千差萬別,使中國的民居建築多姿多彩,富有創造性。從南方的青磚藍瓦馬頭牆,到北方的四合院,直到黃土高原的窯洞,內蒙古的氈包,西藏的碉樓……這些民居無不顯示著中國豐富的歷史人文,傳承著千年的建築智慧!
1.北京民居—四合院
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衚衕中,坐落著許多由東、南、西、北四面房屋圍合起來的院落式住宅,這就是四合院。四合院是北京最為普遍、歷史最為久遠的住宅形式。其佈局常為“一正兩廂”,院子是交通、採光、通風的樞紐,配以綠化成為休息和家庭活動的中心。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
2.安徽民居—粉牆黛瓦的三合院、四合院
徽派建築其佈局一般都以三合院或四合院為基本單位,但宏觀世界與北京的院落形式有別。根據當地氣候、地形的特點,安徽傳統的民居建築多為各種造型的二層樓房,有的依山傍水,有的參差起伏,有的層樓疊院,精緻樸素、堂皇俊秀。
以流暢的飛簷、高翹的馬頭牆、寧靜的街巷、幽深的院落、粗大的冬瓜梁以及精美的雕刻著稱。許多民居的六罩、梁託、門扇及牆壁上都雕刻有人物、鳥、獸、花卉、祥雲等圖案。磚、木、石雕融為一體,堪稱徽派建築大觀園。
徽派建築集徽州山川風景之靈氣,融風俗文化之精華,風格獨特,結構嚴謹,雕鏤精湛,不論是村鎮規劃構思,還是平面及空間處理、建築雕刻藝術的綜合運用都充分體現了鮮明的地方特色。
西遞、宏村古民居群是徽派建築的典型代表,現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四百四十多幢,其佈局之工、結構之巧、裝飾之美、營造之精為世所罕見。
3.廣東民居:騎樓
所謂騎樓,描述的是其沿街部分二層以上出挑至街道處,用立柱支撐,形成內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態上建築騎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騎樓。
廣州騎樓的年齡,說來還沒過100歲。民國七年(1919年),廣州拆城牆、擴馬路,開通了越秀北、人民路、盤福路、文明路、大德路等今天仍服務民生的主幹道。當時為了充分運用馬路空間,同時又針對南方潮溼多雨、炎熱高溫的氣候特徵,便在馬路兩旁搭建起兩三層的磚木混合結構的騎樓式樓房,就連現代化的建築南方大廈、新大新公司等,也採用了這種騎樓式的建築結構,一時風靡全城,形成了廣州街景的主格局。
4.福建民居—客家土樓
土樓是幾次中國乃至東亞歷史動盪和民眾大遷徙的產物,土樓主要分佈在中國東南部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其中分佈最廣、數量最多、品類最豐富、儲存最完好的,是福建土樓。
客家土樓是福建南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生息地。在山坡河谷用生土夯築成1-2米的厚樓牆,內建三至五層木結構的房子,約16米。建築面積數千平米,中央有龐大的天井。外形有圓、方、三角、五角扇形、八卦形等。造型奇特、氣勢雄偉,經歷千年風雨滄桑而巍然屹立。
5.內蒙民居—蒙古包
氈包是我國蒙古族、哈薩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牧民居住的帳篷,一般為圓形,古代稱 “穹廬 ”“氈帳 ”。它具有製作簡便、易於組裝、抵禦風寒等特點。
蒙古包一般用柳條做骨架,外側包羊毛氈,再在頂部中央設可支起的圓形天窗,是一種可移動式圓形住宅。在柳條兩側塗料灰草泥代替氈子,即成為半永久式的固定蒙古包。在兩個圓形住宅之間,聯以土牆,成為並列的三間房屋而演變成土房。
蒙古的遊牧民族終年趕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蒙古包。
6.陝北民居——窯洞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穴居式”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多分佈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
地處黃土高原,因雨量小、少林木、土層厚,所以人們在土崖縱挖窯洞,橫向排列。洞頂呈圓拱形,窯洞內側牆與窯洞門相通,成為裡外屋的格局。裡屋倒炕靠窗,外屋鍋臺待客。門臉砌磚起拱,上為窗下為門,覆土以保溫,一般可用幾十年。
過去一位農民辛勤勞作一生,最基本的願望就是修建幾孔窯洞,有了窯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業。男人在黃土地上刨挖,女人則在土窯洞裡操持家務、生兒育女。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陝北人民的象徵,它沉積了古老的黃土地深層文化。
7.西藏民居--碉房
西藏大部分地區平均海拔高,氣候寒冷乾燥,藏族人用石塊石片壘砌出三四層高的房子,因形似碉堡而得名碉樓。
藏南各地的鄉村和城鎮,石村豐富,民居一般用石砌牆、高2-3米,稱為碉房。碉房以木材做梁、柱和椽子。平屋頂,有的設外廊。木樑、柱子上有鮮豔的色彩,窗上裝玻璃,可以有效的利用當地充足的陽光。碉樓雖然年代久遠,但在房間的功能分配上,卻一點兒也不遜於現代的別墅樓房。
一座碉房中分佈著各種功能的房間,包括起居室、廚房、臥室、廁所、儲物間、牲畜圈以及碉房中必備的經堂,從生產到生活,一應俱全。
8.山西民居—磚石為主,純樸內斂
山西民居是中國傳統民居建築的一個重要流派。在中國民居中,山西民居和皖南民居齊名,一向有“北山西,南皖南”的說法。山西因歷代爭戰較少,故古建築儲存得較多。山西民居中,最華麗雄偉、具有代表性的要數平遙和祁縣。
平遙古城,是晉中民居最典型的代表,位於中國山西省晉中市平遙縣,是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平遙曾是清代晚期中國的金融中心,並有中國目前儲存最完整的古代縣城格局。
祁縣民居,以喬家堡村的“喬家大院”最為著名,該建築群是清代晉商名流喬致庸的宅第。其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曾有兩次增修,一次擴建,於民國初年建成了一座宏偉的建築群體,體現了中國北方民居質樸不失精巧、嚴謹不失雄渾、聚族而居不失錯落有致的典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