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吉隆坡12月18日電 綜述:馬來西亞人士表示聯合申遺成功體現馬中密切聯絡
新華社記者林昊 王大瑋
北京時間12月17日晚,中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絡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專案,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透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多位馬來西亞政府官員和參與申報工作的民間人士表示,本次申遺成功反映了馬中兩國深厚的歷史聯絡和密切的人文交往。
馬來西亞旅遊、藝術和文化部長南希·舒克里當晚在宣告中表示,這是馬來西亞首次與其他國家聯合申報的專案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具有非凡意義,馬中自古以來結成的深厚聯絡為馬形成多元和獨特的文化遺產做出了貢獻。
參與申報工作的馬來西亞馬六甲州對華特使顏天祿表示,本次申遺成功體現了馬中兩國的友好關係和相同的文化背景,為促進兩國文化交流與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顏天祿說,送王船是馬來西亞華人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民俗活動之一,由遷居南洋的中國人帶到馬來西亞並傳承,在馬來西亞和中國均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參與聯合申遺的馬來西亞僑生公會總會長顏泳和介紹,據說,馬來西亞送王船活動始於1846年。1905年舉行的送王船活動首次有文字和照片記載,也是世界上首次用照片記錄的送王船活動。此後,馬來西亞分別於1933年、2012年、2017年和2020年又舉行了四次送王船活動。
顏泳和告訴記者,在中馬兩國政府支援下,雙方共有近30個機構參與了聯合申遺工作。他認為,本次申遺體現出海外華僑華人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促進中馬兩國民心相通和文明交流的願望。
“作為海外華人,這次能與祖籍國一起讓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得到世界的認可,我們每一個海外參與者都感到無比興奮和自豪,”顏泳和說,“我們會進一步在海外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我國閩南地區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禳災祈安的民俗活動。自15至17世紀形成以來,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逐步從我國閩南地區傳播到東南亞地區。送王船傳遞著人們對先輩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為推動包容性社會發展提供了豐富的文化對話資源;其承載的觀察氣象、潮汐、洋流等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人們長期海上生產生活智慧的結晶。送王船被中馬兩國的相關社群視為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
更多資訊或合作歡迎關注中國經濟網官方微信(名稱:中國經濟網,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