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處處馬洛卡 | 裘索

花木處處馬洛卡 | 裘索

[德]尼奧·勞赫《療愈之地》(2014)

自塞維利亞約2小時飛抵地中海的馬洛卡島。島上每年超過三百天的碧海晴天被稱為“日日花開的地中海天堂”。一下飛機,深秋初冬的暖陽灑落身上,暖意迴圈周身。島上山脈綿延,純淨的山嶽風光點綴著花木處處的馬洛卡。50公里迷人的海岸線和262個獨特的海灘,使馬洛卡收穫了世上最美海岸線的嘉譽。

在島上的日子裡,驚豔清晨橘色海面,醉美夕陽橙紅晚霞。 午間在橄欖樹、杏花樹、檸檬樹中穿花尋路,盡享花木深深。島上仍然保留著古老而神秘的建築遺蹟,焦糖色系的山間村舍,古色古香的山頂修道院,較之其他島嶼馬洛卡的秋冬更勝一籌。

此行遠足,除了自然風光,也希望所在地的人文歷史也能感染剛進入安多福高中的兒子。首站前往南部的以落日海岸著稱的首府帕爾馬。帕爾馬的米羅紀念館是全世界館藏米羅作品最為豐盛的紀念館,在米羅的代表作《星空》前,只見一撥小學低年級的小朋友席地圍坐,好奇地仰望著星空聆聽著講解,心神遨遊在星空裡。米羅深受熱愛自然、痴迷天文的父親的陶染,自小對大自然抱有濃厚的興趣。我不禁感慨藝術人文氣韻和藝術審美能力的養成是無法快餐速成,需日積月累的藝術薰陶和人文滋養。

視覺盛宴後,我們的味蕾也期待著享受。這次要品嚐地道的海鮮飯,用傳統的巴倫西亞大米,配上蝦仁、蛤蜊、魷魚、青椒、豌豆,其最特別又最不可或缺的配料在於藏紅花,這種細細長長的藏紅花、被加工成一種昂貴的色香料,是橄欖王國最顯擺的花作物,能夠把食物烹染成賞心悅目的金黃色,出鍋時很濃烈很光鮮很西班牙,有吃一口就難忘的獨特風味,而藏紅花是這鍋海鮮飯的靈魂所在。帕爾馬的地道海鮮飯讓兒子飽食得胃肚渾圓、滿嘴亮黃,鮮美自不待言。

二天後,前往拒絕現代文明侵襲的地中海古鎮索列爾。帕爾馬至索列爾的往返交通我們選擇了擁有百年曆史的木製小火車。伴隨著“咔噠咔噠”的聲響,火車慢慢地穿過叢叢樹林,樹枝擦過老舊的木製車身,樹影斑駁透過車窗。小火車在單調重複的節奏中搖晃著前行,滿載著歡樂和悠閒恰似穿越時間長廊駛向中世紀的文明。上火車前,一對當地的新婚夫婦包下了一節車廂,懷抱捧花、身裹潔白婚紗的新娘和笑容可掬的新郎看見我們,興奮地要同我們合影,說他們希望以後也能生有一個男孩子。在遠離大都會的地中海小島上少見亞洲面孔,稀缺帶來好奇,我們一家在島民眼裡也成了“老外”。我打量了一下白色婚紗映襯下的大束捧花,色彩鮮豔水靈慾滴的鮮花中,有玫瑰、馬蒂蓮、康乃馨、小甘菊、迷迭香等。這些花不會是暖棚中生長的、也不會是島外引進的,十一月的馬洛卡島依然是一個大花園,新娘手中的這些花、尚未香隕花落,依然面向大海秋冬花開,地中海的風候,讓花色開得更鮮亮。

西北港口的索列爾是一座峽谷深處的古鎮,島上的最高峰馬約爾峰聳立於此,鎮上留存著許多18-19世紀的宮殿。照例先行人文景觀:畢加索瓷器館。館內的作品都是畢加索創作在瓷器上的作品。出生在西班牙成名於法國的畢加索,他至臻的作品大多流散國外,而他是西班牙的符號、更是西班牙的驕傲。想起幾年前曾和兒子在觀覽抽象畫作和狂草翰墨時,他曾放言“這樣的塗鴉我也會”。現在看到了畢加索15歲時的作品和他的自畫像,大師早期畫作的基礎夯實、結構縝密,也讓兒子知道了從有章法到隨心所欲、和初始便無章法的塗鴉在藝術本質上的迥異。

領略了古鎮的藝術氣息、自然質樸的原始魅力,坐夜行小火車離開索列爾。入夜寒意有加,逾越百年的老舊的車廂沒有任何取暖設施,前卡座的西班牙小女孩在薄霧的車窗上塗鴉著誰也看不懂的塗鴉,累困了的兒子在車身的搖晃中漸入夢鄉。月下夜歸人、身寒茶當酒,我的思緒也隨之迴歸到物質貧乏而充滿童趣的幼時。隨著耳邊“咔噠咔噠”單調重複的小火車前行的節律,不知不覺地低哼起肖邦的雨滴,指尖在茶桌上點選起單調重複的雨滴節拍,明後天去肖邦小鎮走走。

距首府17公里的瓦德摩薩科的肖邦小鎮,坐落在清雅脫俗的田園詩歌般的山谷間。建築古雅、藝術人文濃厚,行走在鮮花滿牆的的肖邦小鎮宛如穿越時間隧道行走在中世紀的歐洲。肖邦與離異不久的喬治桑在巴黎相識相戀、第二年與大於六歲的桑遠離滾滾紅塵的巴黎來到人煙稀少而又風和日麗花香滿島的世外桃源---馬洛卡,在修道院內租下了三房一露臺,共度一個淒涼而又愛意濃暖的馬洛卡之冬。也就是在這個地中海離天堂最近的美麗島嶼,肖邦沐浴在陽光和情愛裡療養肺結核病體,創作了很多經典鋼琴名曲。

一天桑出門購物,天下起了豪雨,貧病交加躺在病榻上的肖邦孤寂而擔憂。天幕降臨、遲遲不見桑的歸來,此時又偏遭屋漏進雨,在夜雨滴答滴答的焦慮中,起身創作了流芳後世的雨滴。

未婚同居、驚世駭俗的組合,姐弟戀的波蘭鋼琴家肖邦和法國小說家桑在島上卡爾特修道院度過悽美冬天的愛情故事引無數情侶愛伴競相造訪。小鎮處處飄逸著肖邦的影子、流淌著肖邦的雨滴。音樂詩人的手稿向人們講述著在冬夜的雨滴聲中譜就的雨滴心路。修道院懸崖一側的露天庭園,花藤遊廊,望向盡頭堪稱絕景的懸崖,浪漫又古雅,就連如廁的標識、也充盈著的藝術。修道院中庭的迴廊,呈現出一種與世無爭的肅穆空靈。修道院內儲存著故居的原樣,肖邦當年彈奏的鋼琴和零落的樂譜,桑的《馬洛卡之冬》的手稿,這些琴譜書稿、悠遠溫潤的舊物,見證了鋼琴詩人浪漫主義鋼琴前奏曲創始人和法國浪漫主義小說家在馬洛卡度過的那一個陽光燦爛而又悽風苦雨的冬天,訴說著姐弟戀的二人在馬洛卡的愛情之旅和創作之旅。

肖邦故居周邊的古樸懷舊、低奢風雅的氛圍是鋼琴家和小說家二人的所愛。弄巷隨處可見各家門前窗臺擺放著各色植物花卉,把牆體妝扮得趣味盎然,不大的私家花園各顯屋主的情致、小鎮的人們以獨特的方式綻放自家的美麗。廣場、花園、庭院、紀念碑這些準建築,盆栽滿目,尤其是依山而建的屋舍、陡崎而狹窄,陡峭街巷的窗牆上掛滿了鮮花和熱帶多肉植物,每一堵牆不失為花卉創意的領地,這也是街坊間不動聲色的秀展甚至內心的花藝競技。牆簷下窗臺上、把一盆盆小花錯落有致地吊掛在屋牆,整面花牆就是一幅立體的呼之欲出的植物藝術品。從無處不在的小小花卉裡不難發現小鎮的人們對生活的滿腔熱愛。

“我漫步在棕櫚樹、雪松、蘆薈、橘子樹、檸檬樹和石榴樹下,天空是深藍色的、山是翠綠色的、空氣好極了”——肖邦如是說

就是這個悠閒寧靜、寂寂無名的小鎮,肖邦和桑度過了一段浪漫的冬日時光,肖邦創作了《雨滴》、而桑則寫下《馬洛卡之冬》。

古樸靜謐、隱世脫俗的自然魅力、世間諸多名流在此尋求出世般的祥和寧靜。肖邦博物館、有著年代感的石瓦屋宇,就是當年肖邦和桑度過的馬洛卡冬天的居所,在這裡、肖邦創作的最為著名的雨滴即《降D大調前奏曲》和其他鋼琴名曲,修道院裡每天八次、每次十五分鐘的鋼琴獨奏會,彈奏的都是肖邦的經典名曲。

“他在這個晚上所寫的作品確實能使人聯想到滴落在修道院瓦房上的雨滴聲,但在他的想象中,那是從天上掉在他心坎裡的淚珠”——桑回憶到。

肖邦的夜曲裡無處不是桑的光影,桑的小說裡不難讀出肖邦的蹤跡,在她情緒的背後肖邦無處不在。

肖邦的肺結核、桑的滿臉法國女人的傲慢,這對下泊在荒涼修道院的情侶自然不受保守的小鎮人們的待見。姐弟戀的二人最終的感情結局如同希臘神話那樣無果而終,但肖邦這首纏綿悱惻如歌如泣的《雨滴》,使馬洛卡成為了永恆。

揮別氣息淵雅的馬洛卡與兒子一同回到波士頓,心懷敬仰地開啟兒子入住的學生寮裡的那架音色單純而豐富的老舊鋼琴,再彈174年前肖邦的雨滴,那重複著的一個個單音,伴隨著單音的的雨滴旋律不再是僅僅簡單的重複,那如讚美詩般的寧靜、歌唱性的旋律伴隨著雨滴聲,彷彿雨夜裡迴旋的優美傷感的無言歌。

就像普盧旺斯的阿爾勒成就了梵高、梵高成就了阿爾勒那樣,馬洛卡成就了肖邦、肖邦成就了馬洛卡,肖邦當年的貧病交加的悽慘成就了小鎮當下的輝煌。

於我而言、馬洛卡之行成就了我對肖邦《雨滴》鞭辟入裡的感悟、讀懂了憂鬱中的那份優雅的音樂情緒。



  作者:裘 索

  編輯:錢雨彤

責任編輯:舒 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220 字。

轉載請註明: 花木處處馬洛卡 | 裘索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