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冬奧會火熱進行中,奧運賽場上,選手颯爽英姿也讓越來越多小夥伴相約走上冰雪場。
冰雪運動的魅力就在於充滿速度與激情。不少人理想中的滑雪,有恢弘的雪景、飛翔的快感,但骨科醫生要提醒的是,現實中更多人遇到的是關節、韌帶、半月板、肌肉、肌腱等,由不正常或不科學的運動引發的損傷受傷機率在10%-15%。
這就是所謂的,滑雪的盡頭是骨科。
怎樣安全滑雪?上海長征醫院教授陳華江給出的兩點建議是:
1. 正規培訓!練好急停!練好急停
2. 不要輕易上中高階滑道
瑞士達沃斯是一個交通不便的小鎮,但確是現代骨科的發源地,原因何在?因為這是個滑雪聖地!
“滑雪的盡頭是骨科,並非空穴來風。”陳華江說,全球最大的骨科學術協會AO總部就在達沃斯,他去進修的時候,也順便體驗了一把雪場的快樂。
作為一名“野生滑雪愛好者”,仗著滑冰刀、室內滑雪的基礎,陳華江穿著東拼西湊的雪具,簡單培訓後,便直接上道了。
在陳華江看來,滑雪某種程度上和開車一個道理,停比滑更重要,只要能站穩滑雪板,雪道的“低摩擦係數+坡度”自然會讓你下滑。不過,想要停下來就難了。
達沃斯的雪道,沒有防護欄,頂多有點小旗、紅線,用來識別雪道級別,自然的邊界就是懸崖。
“速度一快、再一緊張,我全身僵硬,停不下來、也不會拐彎,直奔雪崖而去。”陳華江說,所幸一名高中生在他的驚呼聲中用4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衝過來,將他撞倒在地,救下一命。
這次“被動跳崖”的經歷讓陳華江心有餘悸,不過秉持著“不怕死”的精神,他很快便再度站上雪場。
一次,他在滑雪時,一個還沒陳華江高的小男孩橫停在他面前,講著德語、打著手勢,讓他回去。“下坡路,別管你臉朝前還是朝後,只要滑板一正,必定是朝下走的,回去談何容易!”陳華江想。果不其然,因為下坡速度過快,他直接朝滑道邊的雪堆撞過去,臉和上半身陷進雪堆、摔到地面停下來,下半身連著滑雪板,在慣性作用下高高揚起。
“當時就覺得背部一陣劇痛,好像身體被摺疊起來了。”陳華江說,自己作為一名脊柱外科醫生清醒體會了一把胸椎骨折的臨界狀態,等確認自己腿還能動、有知覺,有種謝天謝地、大難不死的感覺。
目前在國內大部分地區,滑雪這項運動才剛剛起步,站上雪場的運動愛好者們不能僅憑一腔熱血,更要全面瞭解這項運動,不要讓“雪道的盡頭是骨科”這句戲謔的話一語成讖。
如果在滑雪時關節不幸產生損傷,可參照PEACE&LOVE的原則來處理。
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康復醫學科主任崔芳介紹,“PEACE”急性期處理原則包括5點:
1.注意保護(Protection):對患側關節進行保護,限制活動1-3天,減少出血,避免再次受傷;受傷3天后在不引起疼痛的情況下,患側關節可緩慢活動。
2.抬高受傷部位(Elevation):將患肢抬高,位置高度超過心臟。
3.避免消炎藥(Avoid anti-inflammatory modalities):軟組織損傷後一般都會伴有炎性反應,炎性反應從傷口癒合的角度來說其實是好事。炎症是組織修復的第一步,不宜過度抑制組織炎性反應。區域性冷敷可以抑制疼痛、降低組織的溫度和神經興奮性,但過量冷敷可能會壓抑炎性反應,因此需要注意冷敷的溫度和時間,通常應使用4°C 冷敷袋,治療時間15-20分鐘,冷敷時間不能超過20分鐘。
4.使用彈力繃帶或貼扎壓迫(Compression):使用彈力繃帶或貼扎給予受傷部位外部壓力,可以限制關節水腫和軟組織出血。
5.正確教育(Education):讓患者瞭解急性關節損傷後治療內容和注意事項。
“LOVE”亞急性期處理原則包括4點:
1.最適負重(Load):適當負重和活動練習可以強化肌腱、肌肉和韌帶的復原,促進組織的修復。
2.保持樂觀(Optimism):大腦在傷後康復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憂鬱、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都會影響到功能恢復。
3.保持血液迴圈通暢(Vascularisation):在無痛或輕微疼痛範圍內儘早活動受傷部位,增加有氧運動,有助於改善受傷組織血液迴圈和組織修復。
4.運動訓練(Exercise):有大量證據指出,運動訓練可以治療關節扭傷,降低複發率,促進關節功能恢復正常。運動康復是關節損傷後最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加強關節的穩定性是康復訓練的目標。
作者:李晨琰
編輯:王星
責任編輯:陸益峰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