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圖/IC photo
據極目新聞報道,近日,有網友反映,故宮博物院只能憑預約進入,但不會網上預約的老人無法進入。對此,故宮博物院回應稱,老人可到綜合服務視窗諮詢,若有餘票,可辦理當日票參觀。工作人員表示,故宮的確沒有現場售票視窗,建議遊客提前一天從網上預約參觀。
客觀說,故宮在適老化服務方面,其實作了一些積極探索。如在2021年推出“智慧開放”專案,除繼續最佳化地圖導航服務,還以開放服務面臨的突出問題為導向,新增遊客參觀舒適指數查詢、無障礙路線查詢等功能,將“適老化”“無障礙”等理念融入開放服務中。
不過,也要看到,在售票環節完全採取網路預約制,雖然提升了多數人的購票效率,省去了線下排隊的麻煩,但同時也意味著給一部分人帶來了新的門檻,尤其是對一些不熟悉使用智慧手機的老人而言,這難免會製造不便和障礙。在網路預約制已較為普遍的今天,如何解決由此帶來的新問題,的確值得全社會有更多的審視。
不止是景區、公園,在交通、就醫等諸多社會場景中,線上預約、購票、繳費等,在今天都已成了一種主流方式。一些老人由此產生“不適”,相關話題也時有出現。像一些老人就醫時,因為不懂預約掛號,可能就白跑一趟。這類常見現象,實際都是“線上化”成為趨勢的今天,必須關照到的現實。
對這類問題,相關機構不能說完全沒有應對。像一些醫院為老年人增設了綠色通道,一些地鐵站也保留了人工售票視窗。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類似的人性化措施還並沒有成為一種標配。
要有效化解這一問題,首先要求我們不能低估老人群體所面臨的“數字鴻溝”的普遍性。據國家衛健委資料,預計“十四五”時期,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總量將突破3億,佔比將超過20%。也就是說,差不多四個人中就有一位老人。假設這些老人中有一半非智慧手機使用者,那麼這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群體。因此,不應該再把對線上預約的“不適”只看作是一個邊緣化問題。事實上,在老齡化不斷加深的今天,我們推進線上化、數字化的過程中,必須要把“適老化”放在一個更加突出的位置。
比如,一些面向全齡人群的公共場所,像醫院、景區、政務服務中心等,就應該根據實際情況,設定一定的線下售票或諮詢視窗,同時提供必要的人工引導服務。特別是一些需要預約的場所,還應該透過增設電話預約,或為特定群體預留門票、服務等方式,來儘可能減少對於非網路預約群體的不便。此外,一些景區,也可以考慮在更大範圍對老人等群體實行免預約、門票等優惠政策。
同時,也應該強化相關教育服務,幫助更多老人熟悉掌握網路預約方法。為此,一些社群服務可以將教老人使用智慧手機,熟悉最基本的預約軟體等納入助老服務中去。當然,子女在這方面,也應該重視對父母的幫助。
在當前各地打造“智慧城市”的大背景下,如何從技術層面降低老人群體的使用門檻,或者說增加城市對老年群體的包容性,也值得探索。像一些數字化基礎設施、裝置,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的研製,都有必要植入更多的“適老”理念,從而在技術上更“親近”、“方便”老人。
預約制和線上化,是大勢所趨。但越是如此,越需要對“跟不上”的群體有更多人性化的照拂。這不是說要讓數字技術的應用和網路預約制的推廣慢下來,而是要在實施過程中,植入更多包容、友好、普惠的底色,人性化地滿足不同人群的需要。老齡化加速到來,這件事,既關乎所有人的切身利益,也需要凝聚每個人的合力。
編輯/遲道華
校對/楊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