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松江泗涇,“沉浸式”體驗的古鎮老宅

由 仝海燕 釋出於 休閒

從地鐵泗涇站下來,我在打車軟體中輸入目的地的名字——“南村映雪書店”,顯示只有不到兩公里路程。
但是司機在導航終點停下來時,眼前是幾條馬路交叉口,沒有任何書店的蹤影。路邊最吸引視線的是一座古塔和塔下的牌樓,牌樓上四個大字倒是有力:“泗涇古鎮”。我要找的書店應該就在古鎮裡。

泗涇古鎮,一個非典型的古鎮入口 本文圖除註明外 均為 錢成熙 攝
雖然第一眼,泗涇古鎮並不太符合任何你對江南古鎮的想象,牌樓下沒有遊客,更像個工地。但如果再向前幾步,走上泗涇塘橋,看到寶塔照水,看到楊柳依依,就會發現,江南一直在這片土地的骨子裡。
泗涇下塘成為村落,可以追溯到宋末元初。通波涇、外婆涇、洞涇、張涇這四涇之水彙集於此,故而得名。由於水路四通八達,明朝時,它便成了松江的一個糧食集散地,一個繁華的水鄉集鎮。清末,泗涇地區更是出現了“市廛輻輳,戶口繁盛,街巷縱橫,橋樑完整”的繁榮景象。

從泗涇塘上看古鎮,一派江南風光。
鄰水而建是泗涇的建築特色。早年,泗涇塘北岸的房屋門前都有長廊,連在一起,便有了下塘街。上海交大建築文化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主任曹永康介紹說,“曾經這裡沿河都是米市,往來船隻眾多。米不能受潮,於是人們便沿河建廊,廊上有篷遮雨,主要是為了方便米的交易。”
這條騎樓街在清代時期是松江重要的大米交易場所,也是上海現存最長的沿河樓廊。
為了保護這些富有特色的老建築,交大建築遺產保護國際研究中心一直參與了泗涇的保護和更新工作,而這項工作最重要的成果之一,便是歷時三年的“泗涇下塘街管氏、程氏、孫士林宅文物保護建築修繕工程”,我要拜訪的書店“南村映雪”,便是其中之一。
穿過牌樓,正式進入古鎮,景象依然頗為蕭條,無精打采的小店,堆在街道上的建築垃圾。安方塔坐落在道路右側,典型的七層八角的樓閣式寶塔,如今閉門謝客。走在街上,已經很難想象當年的繁榮景象了。

舊照片中的泗涇古鎮 資料圖
再向古鎮深處走,幾座修復後的古宅才漸漸出現在眼前。
三宅毗鄰而建,雖然為明代到民國的不同時期建造,但風貌上頗為和諧統一。它們都是傳統木結構院落式佈局,兩層小樓,小青瓦雙坡屋面,南向臨街,北向臨河。
改造前,三宅和我在這條街上見到的其他建築一樣,破損嚴重,違章搭建雜亂,完全不具備任何旅遊吸引力。三宅的原住民遷出後,泗涇鎮政府決定在保護修繕古建築的同時引入文化產業,適當安置商業功能。因此這是一個以文物留存為主要目標,兼顧活化利用的複合型專案。

古宅修復前的模樣?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中心公眾號 圖
泗涇古鎮保護與更新利用管委會辦公室主任羅敏說:“泗涇古鎮不是商業街,千篇一律都是臭豆腐攤、快餐連鎖、酒吧飯館,而是要打造靜謐的水鄉,形成文創集聚區,讓遊客透過浸入式體驗,來了想留下,走後還想來。”

泗涇古鎮修復活化完成後的效果圖 泗涇鎮 圖
修繕過程嚴格遵循“原材料、原工藝、原式樣”的要求,三宅內所有的花格都用榫卯拼接,未用一根釘子,雕花則由從浙江請來的老木匠師傅現場製作,所有木柱墩接、地磚、屋面小青瓦鋪設都是古法操作,油漆採用明火碳燒法,以延續明清老宅木質結構的風骨。
2018年,三宅改造陸續完工,2019年獲得長三角文化空間“最佳文化空間案例獎”,2020年10月榮獲“上海市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傳統建築設計專案一等獎,而且是惟一的一等獎。

改造完成後,從泗涇塘對面看三宅?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中心公眾號 圖
如今,程氏宅是一間茶館,兼有雅集、藝術中心的功能,隔壁的孫世林宅,則是目前上海交大建築遺產保護教學與科研基地。走入大門,便是傳統民居老構建的常設展廳,展示著十幾年前交大收藏的10棟徽州老宅上拆下來的千餘木構件中一小部分。

展廳中的木構件展示
研究團隊的圖解,和實際展示的、可以觸控的古老木構件,以及參觀者所身處的古宅空間,形成了一次完整的互動。

“抱梁雲”的展示也讓參觀者明瞭它在建築中的位置

展廳保留著傳統民居風範
展廳直通向沿河樓廊,日光下,長廊深邃儼然,泗涇塘水波無聲,是一個閒坐觀景佳處。廊外有用玻璃覆蓋的部分地基,廊下也保留了一面殘壁和其中的樑柱。
對此,在交大建築遺產保護中心的公眾號中解釋道:沿河一進在後期改建過程中已損毀,但在勘察過程中發現老基礎,因此在修繕過程中不對房屋進行復原,而選擇原址展示的方式對殘牆及地基進行區域性展示。

老牆體展示,木牌寫有“保留”字樣
與其相鄰的,便是曾經的管氏宅,如今的新華書店——“南村映雪”了。
南村映雪的名字裡有無窮詩意,典故則源自泗涇的兩位文化名人。元代大儒陶宗儀為避兵亂,寓居泗涇南村,後來,便以南村為號。在此,他開館授課,耕耘園圃。與弟子談論時隨有所得,即錄在樹葉上,貯在甕中,埋於樹下,後成30卷《南村輟耕錄》,記載有元代典章制度、藝文逸事、戲曲詩詞、風俗民情、農民起義等史料。
而“映雪”二字,則來源於陶宗儀的好友孫道明。他本是華亭泗濱里人,喜歡抄書藏書,擅長洞簫,且樂遊山水,時造一小舫,名“水光山色”,停泊於南浦,於是自號“停雲子”。他於泗北村居闢有一室,藏書數千卷。藏書齋四壁長窗統統糊以白紙,又在各類書套上懸掛潔白牙箋,給書齋取名為“映雪齋”。
因此,用“南村”和“映雪”來命名一家位於泗涇的書店,再合適不過。

書店的入口,具有古樸韻味
如果要在上海評選“最美書店”,我私心認為,南村映雪應當榜上有名。據保護團隊所言,書店是“根據古宅原貌一雕花、一稜角打磨出來的”。書店的第一進與第二進之間的中庭地面上鋪滿白色鵝卵石,是呼應“映雪”之意。

咖啡室軒窗風景
作為書店,它不算大。第一進的一左一右兩間偏廳,都是咖啡室。可供到訪者小憩,坐在軒窗下,正對青石板的庭院,窗前一片幽幽綠意,讓人平心靜氣。

閱讀空間
元代詩人張養浩《水仙子·詠江南》裡有一句:“一江煙水照晴嵐,兩岸人家接畫簷,芰荷叢一段秋光淡……”
書店從詞句詩意中化出實景,在店中不同區域再現出“晴嵐”、“畫簷”和“秋光淡”,點出江南之意。

“晴嵐”

“畫簷”
三間老宅並非是泗涇古鎮的保護和更新工作的終點。下塘街上,復旦大學創始人馬相伯的故居,目前已經開始保護修繕工程,將於明年竣工。古鎮復甦的每一步,雖然緩慢,但卻踏實。而這種沉浸式的、兼顧保護與商業的做法,也是江南古鎮發展的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