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
即使是世界冠軍柯潔,對“本手、妙手、俗手”的解讀,都可能是“過時”的。
先看一下他怎麼說:
“本手”:字面意思為本分的一手。常常形容在棋局當下選擇中庸的一手,介於不壞和好之間,但中庸並不等同於“平庸”。
“俗手”:意為庸俗的一手。在絕大多數情況下為貶義,但在某些情況下俗手的交換反而有可能成為當下最好的選擇。
“妙手”:意為卓越的一手。其可遇不可求,其本身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和唯一性,在大多數對局中往往並不常見。
對於“妙手”,柯潔還給出了高手才有的感悟:
很多人在對局中經常會過分拘泥於區域性,下出“假妙手”而忽略全域性思維的錯誤。
想下出真正的“妙手”,必須在平日有一定的經驗積累和訓練才可能完成真正卓越的“妙手”。
柯潔當然有資格解釋“本手、妙手、俗手”,但更有資格的是圍棋水平最高的“人”——AI。
在AI看來,沒有“本手、妙手、俗手”之分,只有勝率最高的一手。
某種意義上,所謂“本手、妙手、俗手”是計算力不夠時的臨時解釋,是無法用第一性原理解決問題時的啟發式決策。
這類臨時的腳手架,能夠幫助人們思考,但也會成為限制更深思考的牢籠。
請看我曾寫過的一個故事。
二
1846年,幻庵因碩與17歲的天才少年秀策對局。幻庵以“大斜”開局,執黑先行的秀策很快“喪失”了先手之利。進入中局,觀戰者均以為年輕人凶多吉少。
這時,有一位圍觀的醫生說:秀策必勝。眾人譁然,說你一個外行,怎麼敢妄加評論?
醫生說,我雖然不懂棋,但留意到,在秀策落下一子後,幻庵看似面無表情,耳朵卻立刻變得通紅。
最終,秀策以兩目的優勢獲勝。棋局的轉折點,正是發生於醫生所提及的那步棋:第127手。
後世棋手反覆研究,認為這一手是妙到巔峰的神來之筆。石佛李昌鎬評價道:三分靠實力,七分靠靈感。
這一場紋枰之上的巔峰對決,被稱為“耳赤之局”。
170年過去了。被視為能體現人類獨有靈性的圍棋,意外地被AI拿下。2016年,世界頂級棋手李世石輸給了阿爾法狗——一個人工智慧圍棋程式。
人工智慧圍棋水平已經遠超人類。對此,職業棋手們從愕然,到接受,再到用AI作為訓練的輔助工具。
有人突發奇想:
如果把歷史名局輸入“機器”,AI會怎麼評價人類的妙手?
讓我們回顧一下“耳赤之局”的第127手,也就是下圖中的黑1。
這手棋之所以被稱為絕妙,據說是因為有一石三鳥之功:
1. 聯絡下方快要被分斷的四子,有了黑1之後,白棋無論從哪個方向分斷都不會成功;
2. 擴張上邊黑棋模樣;
3. 此處遏制了白棋外勢擴張,是雙方勢力消長的要點。這手棋完全展現了秀策的大局觀和眼界。
如此厲害的一手棋,當人們將其輸入電腦,結果,圍棋AI“絕藝”卻說:
這一手一點兒也不妙!
對於這一手棋的下法,AI“絕藝”給出了四個選擇,對比而言,“耳赤一手”竟然是最差的。
如上圖,“耳赤一手”的勝率是55.2%,其他三個選擇都更高,例如左上角的那手,勝率高達63.4%。
那麼,醫生所觀察到的耳紅,是否只是一個傳說呢?
假如確有其事,那麼耳紅的原因,不是秀策的第127手有多妙,而是幻庵因碩的上一手棋(白126)太差,對手落子後他才意識到,所以懊惱不已。
有趣的事情來了:
傳世妙手,其實是不好的一手,但近兩百年來,從未被質疑,反而被幾代高手反覆論證歌頌。
耳紅這件事情也許是真的,但是對“因果關係”的解釋,卻是錯誤的。
所以,所謂“本手、妙手、俗手”,不過是人類的某種幻覺。在我們的人腦認知範圍之內,這種幻覺如此真實,而且經常很有用。
然而,一旦出現了遠超人類棋手的AI,所謂“本手、妙手、俗手”的概念區分,就只是一個人類的笑話。
這幾個概念,本身就有強烈的“情感色彩”。用“妙”還是“俗”來評判一手棋,好比小孩子看電影著急問誰是好人壞人。
對於AI來說,“對錯”比“好壞”重要,而“對錯”不是非黑即白,而是灰度的機率計算。
所以,AI每一手棋,都選擇終局勝率最高的那一個“點”。
三
棋手王銘琬在寫到圍棋AI的發展歷程時,有如下切身感慨:
1. 圍棋AI使用蒙特卡洛法,看似“不追求正解”,其實是以“沒有什麼正解”為前提來思考圍棋,這種精神是稀缺的。
有趣的是王銘琬自己下棋,就是用機率來建立直覺,而不是靠精算。
王銘琬稱之為“空壓法”。使用這貌似不靠譜的方法,他居然拿到了“本因坊”的頭銜。
2. 阿爾法狗的深度學習,就像是“童心”的力量。
他認為,下圍棋,是大人重返孩童的時刻。童心不僅帶來圍棋的樂趣,更是強大的圍棋“原力”。
趙治勳說,吳清源的棋似乎總在偵察,機會一來就逼迫對手進行不容分說的轉換,完全是隨機應變的好棋。除了吳清源,沒人能夠駕馭天馬行空的佈局。
這是不是很像蒙特卡洛法的鳥瞰?
吳清源的圍棋世界裡,似乎沒有什麼常理,無拘無束,自由馳騁。
“他此前已經棄掉的棋子,隨著局勢的變化不知怎麼的又枯木逢春了,之前看似隨意的布子也能呼應上了。”
吳清源喜歡一句話:闇然而日章。
這句話出自《中庸》:
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
意思是說,君子之道深藏不露而日益彰明,小人的道顯露無遺而日益消亡。
有人認為吳清源用這句話自勉,講的是君子的為人處世。
可我覺得,這句話代表了吳清源對未知世界的理解。
闇然,是指灰度,模糊不清,用機率思維來洞察未知局面。
這正是王銘琬寫到的:
以“沒有什麼正解”為前提來思考圍棋。
1933年,吳清源對本因坊秀哉名人,以星、三三、天元開局,其對棋壇的震撼,不亞於AI對人類圍棋的顛覆。
不拘泥於定式,敢於挑戰傳統,恰是吳清源的強大之處。他年輕時與木谷實發表“新佈局”宣言,晚年還一直堅持研究“二十一世紀的圍棋”。
2016年,圍棋AI戰勝人類冠軍,嘲諷了人類在圍棋上的許多幼稚假設,以及無知的夾層解釋,許多定式和佈局,甚至棋理,都被掃入了垃圾桶。
AI也以碾壓人類的勝率,驗證了吳清源對棋道的追求。
四
“本手、妙手、俗手”式的解釋,廣泛存在於人類社會之中,即使是科學也不能例外。
公元2世紀,天文學家托勒密發展完善了地心說,該模型能初步解釋從地球上所看到的現象,並在歐洲被普遍接受。
為了解釋某些行星的逆行現象(即在某些時候,從地球上看部分星體的運動軌跡,有時這些星體會往反方向行走),托勒密提出了“本輪”的理論,即這些星體除了繞地軌道外,還會沿著一些小軌道運轉。
在隨後的一千多年裡,該理論就像打補丁一樣,不斷新增越來越多的本輪和均輪,“完美”地解釋和預測了許多現象,堪稱妙手。
直到16世紀。在文藝復興時代,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一些支援日心說的證據逐漸出現,且有些證據無法以地心說解釋。因此,地心說逐漸佔了下風,被哥白尼、伽利略、開普勒等支援的日心說取代。
(以上部分內容來自網路百科。)
事實上,太陽、月亮和其他太陽系行星的運動既可以用地心說來解釋,也可以用日心說來解釋,都同樣有效,然而日心說只需要7個基本假設,地心說卻需要多得多的假設。
哥白尼在《天體執行論》序言中指出了這一點,所以他寧願選擇需要更少假設的日心說。
“本手、妙手、俗手”這些概念,就屬於過多的假設。
想想看,下圍棋的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贏棋。確切說,就是為了最大機率地比對手多佔半目以上的地盤。
既然明確了目的,就有了實現該目的的價值評判標準。這和雅俗有什麼關係?太在乎“妙”,會不會像是在該射門的時候耍造型?還有,既然本手是本分的一手,難道不該每一手都走本手嗎?
如果沒有必要,就不應當假設很多東西。我們應該用奧卡姆剃刀,剃去“本手、妙手、俗手”這些多餘的解釋。
艾薩克·牛頓說:“我們需要承認,自然事物各種現象的真實而有效的原因,除了它自身以外再無需其他,所以,對於同樣的自然現象,我們必須儘可能地歸於同一原因。”
這大概是當下流行的“第一性原理”的祖師爺解釋吧。
羅素說:“如果可能,用已知實體組成的結構,來替換未知實體的推斷。”“本手、妙手、俗手”就屬於評判維度過多、無法量化、有太多先入為主的假設、甚至是摻雜了很多迷信和情緒的未知實體。
所謂“俗手”的概念,甚至還加入了一些“道德審判”的意思。例如有些小孩學棋,可能會被老師告知:寧可輸棋,也不能走俗手。
“本手、妙手、俗手”等概念,組成了解釋圍棋的“過擬合”模型。這類模型,非常適合棋評中的事後解釋,有利於棋迷們在一起吹牛,也能夠為文學家們提供傳奇素材。
然而,對於一個圍棋高手來說,去除這些多餘的概念,用較簡單的模型,以終局勝率計算價值,更能抓住問題的實質,從而實現勝局。
五
過多的假設,過擬合的解釋,會給人們帶來致命的幻覺。
我曾經在《毀掉一個聰明人的方法,是讓他變成“解釋型人才”》裡寫道:
所謂解釋型人才,是指“根據表面規律,作出夾層解釋,並且愛上自己的解釋”的聰明人。
“解釋型人才”生產兩樣東西:安全感和希望。儘管二者都是錯覺。
對於一個擅長解釋的人,3個最大的陷阱是:光說不練、先入為主、事後歸因。
人類是基於想象的動物。對過去的解釋,對現在的幻覺,和對未來的預測,大多屬於想象的範疇。
人們經常不由自主地像“解釋過去”那樣去“解釋未來”。然而:
對於過去,統計比解釋重要;
對於現在,行動比解釋重要;
對於未來,信念比解釋重要。
只有當你懂得了統計、行動和信念時,解釋才變得重要。
梗,懸念,故事,傳奇,源自人們對因果的迷戀。藝術誇大了“解釋型人才”的能量。
對現實做太多解釋,就像在風景勝地花太多時間拍照而無暇欣賞。
當你試圖解決物理世界的問題時,解釋經常是沒用的;
當你試圖解決人類世界的問題時,解釋經常有用。
一個企業家要同時解決上面的兩個問題,所以他既要懂“第一性原理”,也要會解釋。
即使做出錯誤的解釋,解釋型人才也有可能賺錢併成功,這是人類社會為“解釋的多樣化”所付出的進化代價。
不依賴運氣的人喜歡用運氣解釋自己的成功,憑運氣成功的人則千方百計找尋運氣之外的解釋。
假如一個“解釋型人才”勇於質疑自己的解釋,並且開放地接納他人的解釋,他就會進化成為科學家或哲學家。
假如你花了太多時間用“言語”解釋你在做的事情,說明你的事情做得還不夠好。換而言之,假如你的某個事情做得不錯,即使你自己都解釋不清,別人也會替你解釋得五彩斑斕。
對於創造者而言,與其浪費時間解釋自己的創想,不如直接做出來,然後說:看!
最後
也許這是一篇高考時會得零分的作文。
讀中學時我心不在焉,寫起作文更是離經叛道。
然而幸運的是,我遇到了兩位非常包容(而且很好看)的語文老師:初中時的黃老師,和高中時的秘老師。
幾乎我的每篇作文都跑題(確切說是總反著來),然而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兩位語文老師卻能跳出傳統標準,對一個天馬行空的小毛孩兒大加鼓勵。秘老師還經常會在班上念我的作文。
可能因為她太年輕,高三時我們換了經驗豐富的語文老師。他居然也在第一次作文課上唸了我的作文,然後用警告的語氣對全班同學說:
“假如你們這樣寫作文,高考會得零分的。”
許多年過去了,假如昨日可以重新選擇,我依然會說:
我寧可用高考零分,來換取兩位語文老師的一堂作文課。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