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門旅遊,拍照“打卡”讓人開心還是煩躁

“五一”快到了,5天的小長假給了大家一個出門旅遊的好機會,許多人在網上做足了攻略,把旅遊日程排得滿滿當當,力求把當地有特色的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全都“打卡”拍照,湊個朋友圈。但讓人隱隱擔心的是,做攻略過程中刷到的吐槽、避雷帖也不少,說某個景點過於“照騙”其實並不好看,或吐槽某個網紅小吃其實是兩家不同的小吃拼起來拍的,還有人表示“這個地方有什麼好拍照打卡的,出門玩都變味了”,連結伴的朋友看完都表示“不想跑那麼遠只為拍照”……

拍照打卡到底好不好,是會讓人的旅途更愉快,還是會讓人變煩躁呢?

心理學家說:其實都會有!

出門旅遊,拍照“打卡”讓人開心還是煩躁
視覺中國供圖

紅利效應:拍照讓人集中注意力、分享愉悅回憶

拍照能帶來的“紅利”,首先體現在讓人們更關注、更能記住看見的景色上。拍照需要考慮被拍的東西、構圖、光線等,這就需要人先多分配一些注意力給被拍的東西。2017年一項對博物館展覽的實驗研究發現,如果人們被允許自由拍照,那他們在展品上注視的時間也會更久。進而,拍過照的人也會更容易記住展覽中出現的作品、展覽的場景,不僅因為拍照前需要注意、思考,還因為拍照後可能需要編輯照片,裁剪、加濾鏡,這些過程也會加深人們對照片中內容的印象。

拍照還會給人帶來積極情緒。對於喜歡拍照的人來說,在體驗過程中拍照,可以增加對旅遊的參與度,可能會被眼前所見之物、手頭所做之事完全吸引,沉浸其中,這種全神貫注就是心流狀態了,會給人帶來愉悅感。即便沒那麼喜歡拍照,給積極的視覺內容拍照仍然可以帶來積極的情緒。2016年一項為期3周的拍照實驗發現,每天拍微笑自拍照的人們會變得更自信、更有創造力,每天拍讓自己快樂照片的人們會變得更專注,每天拍讓他人快樂照片的人們壓力、焦慮情緒都有所降低。當然啦,如果拍出的照片超出預期,這件事也會帶來加倍的快樂和滿足。

把拍的照片分享出去,也能帶來幸福感。記錄積極體驗的照片就像是加強社會關係的橋樑,即便朋友們沒有和你一起出門,他們也能透過點贊、評論你發的照片,來增強和你的聯結感,而與人聯結是可以提升幸福感的。

匱乏效應:拍照讓人過分在意、引發擔憂焦慮

拍照可能會讓人錯過取景框外的資訊。人的注意力資源是有限的,拍照雖然能讓人更關注照片中的視覺資訊,但這種關注可能會同時帶來“盲視”效應,也就是——對取景框外的部分的注視會顯著減少。比如,在遊樂園遊行表演時,試圖和其中幾位演員自拍合影,就可能會錯過其他演員的精彩表演環節。有些高階餐廳會禁止食客拍照,就是因為他們認為拍照的過程會影響享受美食的最佳時間,干擾味覺體驗。

如果拍照是為了自我呈現,那焦慮可能會隨之而來。有人拍照必發朋友圈,甚至旅遊就是為了發朋友圈,如果只是分享快樂那本無可厚非,但他們太想透過照片塑造、維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積極形象了,這樣出於自我呈現動機拍照打卡的人,會擔憂照片質量,反而無法沉浸在拍照過程中,還會擔心沒人點贊,以至於焦慮蓋過了欣喜。2018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聖誕節派對中,自我呈現動機高的拍照者,會更多思考別人對自己照片的評價,對派對體驗的參與感反而降低了,體驗的樂趣也會降低。

拍照打卡幸福攻略:有選擇地記錄和分享

既然拍照打卡有利有弊,那我們要怎樣做才能更大化拍照帶來的紅利,儘可能避免它帶來的焦慮呢?

首先,我們可以選擇拍照記錄的場景。既然拍照的紅利效應以視覺資訊為主,那我們拍照記錄時就可以多選擇這樣的景點,比如以視覺資訊為主的博物館展覽(當然是在展覽允許拍照的情況下);但如果展覽有音訊講解,或者展覽中有大量的概念資訊,拍照就可能會影響我們看展的效果了。

其次,我們要考慮遊玩過程中的心流體驗。像看展覽這種我們參與度低的活動,拍照可能提高我們的主觀參與度、提升我們的愉悅感;但如果是做手工這種需要我們高度參與的活動,拍照反而會讓我們分心、降低我們的愉悅感了。

還有一點需要考慮的是拍照的難度。如果光線不夠好,或者人群太過擁擠,找不到出片的角度,那乾脆就放棄拍照吧,免得拍照成了“任務”,讓我們難受。

拍完照後,我們還可以選擇分享照片的物件。如果和朋友圈分享、進行自我呈現會帶來擔憂、焦慮,那就只分享給親近的、在他們面前不必那麼在意形象的人們吧。

出門旅遊是為了放鬆、開心,希望這個“五一”,拍照能給你的旅途帶來儘可能多的紅利,而不是擔憂焦慮。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752 字。

轉載請註明: 出門旅遊,拍照“打卡”讓人開心還是煩躁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