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黃果樹瀑布路上,途經600年的江南古鎮,讓人感覺穿越到了明朝
當步入天龍屯堡古鎮那一刻,依稀走進了江南,許多細節上都有著江南建築的風格。讓人感覺這裡是遺落在西南的一處江南桃花源,不覺心生好奇,想盡快走進這座有著600年曆史的古鎮,去聆聽它的故事。
01天龍屯堡
天龍屯堡古鎮位於貴州省西部平壩縣,喀斯特地貌大山深處,有天台山、龍眼山兩山脈,距貴陽市72公里。
明初時,朱元璋調北鎮南,在這裡大量屯兵,兵來自江浙漢族,本世紀初被當地儒士改名為“天龍屯堡”。
02天龍屯堡的景觀
屯堡中“屯”是指軍屯,是軍隊傳遞書信,接待來往官員和部隊家屬居住的地方;而“堡”是指商人和普通老百姓居住的地方。這就意味著屯堡在建立之初,不光是個軍事要地,還是一個充滿人間煙火之地。是一個能留住人們長久居住的地方。
六百多年前,朱元璋南征時在此屯兵,他們的後人便定居於此。身處黔中腹地,歲月的變遷並沒有改變屯堡人從明朝保留下的生活習俗,無論是建築風格,穿著打扮,還是娛樂方式,無不留存著六百年前的樣子。
建築:軍事古堡,江南院落,這是對天龍屯堡建築最好的詮釋。
屯堡的建築風格,用石頭堆砌的世界來形容真不為過。
當年人們從江南來到這裡,為了戍邊,他們把這裡的石頭的用途發揮到了極致,也帶給他們安全感。
沒有人能夠對石頭有如此深的瞭解,屯堡真是一個石頭的世界。腳下踩著的是石頭,伸手摸到的是石頭,眼睛看到的是石頭,大到圍繞屯堡的城牆和碉堡,小到磕鹽的鹽罐,就連房蓋都是石頭,這一切,無不令人感嘆屯堡人在建築上確實對石頭的一種鍾愛。
石砌的碉樓是遊覽的重點。作為歷史上的軍屯,碉樓的防禦作用不可輕視。碉樓上的小窗戶,它們裡寬外窄,除了採光,還是軍事垛口。每一個窗洞都是一個嘹望眼。除此之外,碉樓上還依稀可見舊時戰亂留下的痕跡,而登上高大的碉樓,遊客則可一瞥規整有序的屯堡群。
屯堡內的沈家朝門已有400多年的歷史。曾是江南首富沈萬三的次子沈茂的居住地。站在朝門外,還可看到採用江南透雕工藝製作的垂花柱,鏤空的花朵圖案讓人不禁感嘆古代建築工藝的精緻。
服飾:屯堡人的打扮保持祖制,尤其是婦女的服飾,依舊是寶藍色的長衣大袖,精緻的花邊體現了江南刺繡的神韻;三綹頭的髮飾搭配銀耳環,淳樸又不失精緻;一雙尖頭的繡花鞋,透著屯堡婦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貴。
導遊講述,走在天龍屯堡,遊客可透過服飾來判斷屯堡人的家庭及婚姻狀況。倘若是屯堡女人,長衣大袖,斜襟扣鈕,額前蓄髮,即代表未出嫁;而前額無蓄髮的,則是已婚的狀態。根據屯堡古老的風俗,每個女孩會在結婚的當晚,由自己的母親舉行開臉儀式,即把前額的頭髮一根一根的拔掉。拔得越多,代表以後的日子就會越幸福。村寨內還有不少包黑色頭帕的婦女,她們則是家中最年老的長輩。
地戲:被稱為戲劇活化石。由明朝的軍儺演變而來,商朝時就有,是古代軍隊中一種祭祀,以此來振奮軍威。因盛行於明朝,如今在屯堡得到了儲存和發展。
在演武堂,地戲一小時一場。地戲有點像京劇,只不過要戴著面具,身披戰裙。表演時要跟著鑼鼓的節奏跳躍、旋轉,代表著天上星宿下凡,降福人間。
整個演出由一鑼一鼓伴奏,一人領唱眾人和,時而邊講邊唱、時而出現兩兩相鬥的場面,熱鬧非凡。
我們看的是三英戰呂布,詞只能靠字幕了,聽是聽不懂。但透過戴著的面具和使用的武器能區分出公孫瓚、劉關張及呂布。20分鐘的表演很是好看,看演員們已經累得大汗淋漓。
有不少“屯堡文化”研究專家指出: 明朝政府的西南屯田可視為是貴州、雲南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開發,使貴州健全了封建行政制度,奠基了建省的基礎,貴州才能於永樂十一年(1413)建省,從此“獨立”,不再隸屬於雲南、四川等省管轄。
如今,雖歷經600多年,屯堡文化卻源遠流長,成為來這裡的遊客體驗穿越之旅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