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艘皮划艇,一臺360全景相機,三部手機,一隻名叫“辣條”的寵物狗。帶著這些“夥伴”,今年6月20日,“90後”寧夏小夥王海娃在銀川的某處黃河岸邊下水,正式開啟漂流。
4個月後,他成功返回家鄉,完成了5400公里的“奇幻漂流”。
王海娃在漂流黃河過程中遇到浪區,他用全景相機記錄下當時的場景。受訪者供圖
“有驚險刺激,更有溫暖瞬間。”
回憶起這段旅程,一向寡言的王海娃向中新網記者打開了話匣子。他的黃河漂流挑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段漂流是下游,從銀川出發直至黃河入海口;第二段從青海的源頭出發,漂回銀川。“之所以這樣計劃是因為下游的水流平緩,漂流難度低。我希望透過漂流下游得到技術和體能的鍛鍊,更好迎接上游急流的挑戰。”
受訪者供圖
王海娃是戶外運動的狂熱愛好者。在漂流黃河之前,就已經嘗試過騎行西藏、沙漠徒步等專案。對他來說,漂流黃河並不是一時興起的決定。
“6年前,我和表哥拉著皮划艇去別處玩,路過黃河時突然有了漂流的想法。後來就再也沒辦法把這個想法趕出腦子。”他原本在離黃河不遠的景區經營水上樂園和沙灘車,“生意受疫情影響很大,不如就利用這個時間去做自己喜歡的事。”
做了決定的王海娃立馬開始籌備工作。收集水文資料、在地圖上標記浪區位置、準備物資、找漂流過的網友諮詢……三個月後,他啟程了。
受訪者供圖
在下游時,王海娃每天至少漂流10個小時,經過了五十多天和黃河的“相處”,他的漂流技術變得嫻熟,和皮划艇融為一體沉著應對各種浪情。
可到上游後,海拔高、溫差大,他只能在溫度和光照都合適的上午十點多下水,漂到下午五六點上岸。在青海崗龍鄉的官倉峽河段,渾黃的河水翻湧出巨大的浪,他一下子被浪湧下了船,這是王海娃全程的首次落水。
“當時第一反應,就是抓緊時間把船扶正,儘快爬上船。”但他很享受這樣的漂流過程,“除了刺激外,更多的是美好。兩岸的景色美極了,手機沒有訊號,沒有瑣事打擾,恍惚間世界就只剩了我和這藍天、綠草、黃河。”
王海娃漂流過程中首次落水。影片截圖
其實,與王海娃同行的,還有一直開著後援車用對講機同他聯絡的發小耗子。8月從青海玉樹的麻多鄉開始第二階段漂流時,王海娃的“夥伴”又多了一臺用於水情探測和拍攝的無人機,妻子文玉也坐上了後援車。
王海娃(中間)和妻子、後援耗子、寵物狗辣條在第二階段漂流首次下水前合影。受訪者供圖
對於25歲的文玉來說,這趟旅程無疑是辛苦的。凌晨的帳篷冷得凍手,純淨水來不及補給,只能用支流溪水洗漱做飯,10天左右才能在縣城賓館洗一次澡……“但我就想陪他一起,最初喜歡他,也是因為他的這股闖勁。”在她看來,和與愛人一起看世界的欣喜比起來,沿途的辛苦不值一提。
王海娃(左)和妻子、寵物狗辣條在黃河源頭合影。受訪者供圖
除了妻子,王海娃還有80多萬粉絲。他每天都會在網路平臺直播,來自世界各地的網友便透過手機陪他一起漂在黃河上。
這幾個月裡,常常有熱心網友帶著當地美食在沿途等著王海娃上岸。還有許多從事戶外、極限運動的前輩,一直關注著他的程序。上游階段漂到壺口時,中國第一個駕摩托車成功飛躍黃河的朱朝輝去岸邊接他吃飯;1987年“黃河首漂”的隊員李朝革也常常在直播間和他連麥,給網友講當時漂流的驚險故事。
王海娃與當地居民(網友)互動。受訪者供圖
當然,罵王海娃的網友也不少。“作秀”“出事了給消防添負擔”“沒別的事做了麼?”……這類評論在王海娃的影片下面很常見。
王海娃並不太理會這些評論,有時候還會直接“回懟”。“許多網友只是為了博人眼球,找存在感,我完全不會被這類評論影響。剛開始直播和發影片的時候,有許多人都說我是‘假漂流’。他們慢慢了解我之後,反而成了我直播間的‘鐵粉’。”
王海娃結束最後一天的漂流,返回銀川。影片截圖
“我以前以為自己很瞭解黃河,可是這一趟漂流下來,才知道曾經的自己有多無知。我會朝著戶外領域專業影片博主方向發展,下一站是新疆的羅布泊,希望與更多人分享沿途的美好風光。”
結束了全程5400公里的黃河漂流後,王海娃斬釘截鐵地告訴記者,再也沒有風浪可以擊垮他了,“畢竟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