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木樨園附近有處“海戶屯”,和昔日皇家苑囿有關

由 敖學農 釋出於 休閒

北京晚報·五色土 | 作者 黃永順

上世紀80年代,我所在單位的下屬汽車制動器廠從城內象來街遷址到大興的壽寶莊。因工作需要,我經常去提供技術服務,工作之餘,便和同事去制動廠附近的“大泡子”釣魚。那時候對大泡子的正式名稱並不熟悉,只知道這裡有三個泡子可以人工養魚。

如今南海子的水域 攝影:黃永順

魚塘的魚很多,但我們技不如人,每次的垂釣收穫都不如周邊的那些“漁翁”。上前一打聽,人家說:“我們是海戶屯的,在這裡釣魚很多年了!”那是我第一次聽到海戶屯這個地名。

豐臺區海戶屯社群 攝影:黃永順

古人為村取名是很講究的,“村”“莊”多是親族、姓氏聚居的地方,而“屯”“堡”“寨”“營”則和官方有關,比如軍事設施等。《北京晚報》前些日子刊登了《菜戶營的“菜戶”作何解》一文,菜戶營就是明朝嘉蔬署管理的蔬菜種植戶聚居的地方。那麼,“海戶屯”這個地名有何來歷,“海戶”又作何解呢?

南海子曾是皇家苑囿

提到海戶屯的來歷,那就需要詳細瞭解一下南海子的過往。

南海子又稱南苑,其歷史可以上溯到遼代。遼金時期的南海子已開闢為皇家圍獵和習武的場地。元朝時,南海子被稱為飛放泊,元朝統治者在這一片河泊遍佈的地區訓練海東青撲捉飛鳥、小獸。明代大學士李東陽將京城“燕京八景”擴為“燕京十景”,添加了南海子的“南囿秋風”一景。清代顧祖禹所著《讀史方輿紀要》載:“海子《志》雲:在宛平治西三里,舊名積水潭。凡西北諸泉入都城,皆匯於此。汪洋如海,因名。又有南海子,在京城南二十里,舊為飛放泊,內有按鷹臺。明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圍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乃育養禽獸,種植蔬果之所。中有海子大小凡三。其水四時不竭,一望瀰漫。因禁城北有海子,故別名為南海子。正德十二年,獵於南海子,即此。”

“海子”一詞來自於元代,蒙古語把湖泊水潭稱為“海子”。元代時,京城北部有一海子,就是今天的積水潭。積水潭原名雞獅潭,潭的土山後有一座被傳“天上掉下來酷似公雞和雄獅的隕石石雕”,元朝定都北京後,就把雞獅潭改稱海子了。明代蔣一葵所著《長安客話》載:“皇城內有海子,在西苑中,源自宛平縣玉泉山,合西北諸泉流入都城,匯積水潭,亦名海子,德勝橋東複流入西苑。汪洋若海,人呼西海子。”明代劉侗所著《帝京景物略》也載:“舊積水潭,曰海子,蓋志名,而遊人不之名。”

南海子是京城之南的皇家苑囿,是明代皇家內宮遊幸狩獵之場所,這裡豢養各種家禽走獸,種植果樹青菜。苑囿內有飲鹿池、眼鏡湖、大泡子、二泡子、三泡子等一系列水域。到了明代永樂十二年(1414年),這裡建起土牆,牆高6米、寬3.3米,周長60公里,飼養鹿、兔、獐、雉等。

《南囿秋風》鄭山麓繪

在明代,南海子的功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下詔書將南海子改為“上林苑”,清代震鈞著《天咫偶聞》載:“南海子,明代上林苑也,國朝因為閱武田狩之所。同治以後,神機營各軍,歲往駐紮。以秋去春歸,軍容極盛。其地產蘑菇,有口外風味。又有麃鹿、黃羊、四不像之屬,而雉兔尤多。”成為上林苑的南海子與元代的狩獵和校武功能相比,增加了農耕、養殖活動。分設番育署(養家禽)、嘉蔬署(種蔬菜)、良牧署(養家畜)、林衡署(果樹栽種)四署,並修建了“二十四園”,豢養了麋鹿等動物,派千餘人放養和守護苑中禽獸。明代對上林苑的職能有著很具體的規定。清代張廷玉所著《明史》載:“上林苑監。左、右監正各一人……監正掌苑囿、園池、牧畜、種樹之事。凡禽獸、草木、蔬果,率其屬督其養戶、栽戶,以時經理其養地、栽地而畜植之,以供祭祀、賓客、宮府之膳羞。”

清代改稱南苑

明成祖定都北京以後,每年都要在南海子進行合圍較獵、訓練兵馬。明英宗、武宗、穆宗等也常率文武百官出獵。《帝京景物略》載:“天順二年,上出獵,親御弓矢,勳臣、戚臣、武臣應詔馳射,獻禽,賜酒饌,頒禽從官,罷還。正德十二年,上出獵。隆慶二年三月,上幸南海子。”到了明隆慶年間,南海子因年久失修,已日漸衰落,圍牆被河水衝潰崩圮,苑中的樹木也被盜賣,禽獸也因失去了棲身之所而四散奔逃,一派淒涼敗落的景象。戴九玄《南海子》詩中寫道:“城南海子四十里,大狩禽物此中是。樹木環植周以垣,日獲雉兔奉至尊。內官監守但坐看,四垣崩圮禽物散。樹木斫賣雉兔空,白日劫盜藏其中。”

清朝入主中原後,把南海子作為皇家苑囿加以修葺,並改稱南苑。雖然後來還建了西苑、北苑,但南苑仍是當時北京地區最大的獵場。

順治帝及之後的四代皇帝在明代的基礎上,對南海子做過重修,增建了黃村門、回城門、雙橋門、小紅門、鎮國寺門。《日下舊聞考》載:“南苑獠垣為門凡九,正南曰南紅門,東南曰回城門,西南曰黃村門,正北曰大紅門,稍東曰小紅門,正東曰東紅門,東北曰雙橋門,正西曰西紅門,西北曰鎮國寺門。”清代還在南苑重建了四座行宮:舊宮、新宮、南宮、團河宮;又建了八大廟宇:寧佑廟、真武廟、三關廟、娘娘廟、鎮國寺、永穆寺、德壽寺、清真寺。為了方便附近佃戶進苑值差,還增建了13座角門,角門是當時南海子九門之外的便門,如今角門均已無存,只留下豐臺馬家堡東路的一個角門作為地名保留下來。

《乾隆皇帝射獵圖》描繪了乾隆皇帝在南苑狩獵的場景,清,郎世寧等繪 故宮博物院藏

經過清代幾任皇帝不斷營造、修葺,南苑已是湖沼如鏡、林木蔥蔥、禽獸鷹臺、百鳥雲集的皇家園林,不亞於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園。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乾隆皇帝射獵圖》就表現了乾隆皇帝及王公大臣在南苑獵場捕射野兔的動感瞬間。乾隆皇帝為該圖題詩三首,款署:“南苑行圍即事三首,乙亥暮春御筆。”“乙亥”是乾隆二十年(1755年),乾隆皇帝時年45歲。從乾隆皇帝的御製詩中可知,他此次南苑狩獵“是日凡中八兔”,可謂戰績驕人。

南海子不僅是封建帝王遊獵之所,也是舉行盛大的閱兵活動之處。《清史稿》載:“順治十三年,定三歲一舉,著為令。”此後,清朝皇帝經常在此舉行閱兵活動,主要地點在西紅門內殺虎臺和南大紅門北面的晾鷹臺兩處。《清史稿》載:“康熙十二年,閱兵南苑,聖祖擐甲,登晾鷹臺……”

1890年,永定河決口氾濫,北京城南呈一片澤國,南海子圍牆多半傾圮,從苑內逃出的麋鹿、黃羊等被飢餓的災民們捕食許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時,也到這裡洗劫,南海子遭到毀滅性破壞,圍牆陸續拆毀,行宮寺廟被焚燬,鳥獸盡被射殺。在戰亂中,南海子裡囿養的珍貴的麋鹿也被搶掠一空,流落異國他鄉。自此以後,這座有六百多年曆史的皇家苑囿便一蹶不振,日趨蕭條。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袁世凱利用清政府設立練兵處的機會,將北洋陸軍第六鎮派駐南苑,這裡又成為清朝末年北京城南的一處屯兵重地。

南海子水域 攝影:黃永順

“海戶”在南海子當差

“海戶”之名最早出於唐代。唐代段公路所撰《北戶錄》載:“愚聞貞元五年,番禺有海戶犯鹽禁,避罪羅浮山,深入至第十三嶺,遇巨竹百千萬竿,連亙巖谷,竹為二十一尺,有三十九節,節長二丈,即由梧類也。海戶因破之為篾,會罷吏捕逐,遂挈而歸。”《北戶錄》專記嶺南異物奇事,書中所指“海戶”是對廣東番禺等沿海居民的籠統稱呼。《北戶錄》中出現的“海戶”一詞,與明代及以後皇家苑囿中的“海戶”在含義上是不同的。

明清兩代,海戶是擔負為南苑皇家園林維護苑牆、飼養獸禽、種植土地等特殊差事的民眾。《明大政記》記載:“南海子設海戶千人守視,自永樂定都以來,歲時搜狩。”初設海戶是在明永樂年間,是由京郊附近的一些農民和山西等地遷來的部分民眾充當,同時也將一些收錄來的淨身人派到南海子充當海戶。在《大明會典》也有詳細介紹:“凡牧養牲口,栽種果蔬等項,永樂間,用北京郊順人充役。後於山西平陽、澤、潞三府州,起撥民一千戶,俱照邊民事例,給以盤纏、口糧、連當房家小,同來分派使用。”這些不同成分的海戶組成一個特殊群體,是明代京師皇家苑囿海子內的一種特殊居民。

在經濟上,海戶享有一定的賦稅和徭役優免權。如明代沈榜所著《宛署雜記》談及逃避朝廷的各種募役時稱“某為酒戶,某為醋戶,某為廚役,某為女戶,某為女轎伕,某為海戶,某為某名下,某為某門下,吾輩率有勞公家,勢俱不役。”說的就是海戶可以免服徭役。雖然海戶在賦稅和徭役上有優免權,但其社會地位極低。史書上記載,南海子內海戶管理者虐待海戶的情況嚴重,經常有逼死人命的情況發生,海戶逃亡現象很多。

清代南海子的海戶人數也有定額。清代吳長元所著《宸垣識略》談到南海子的海戶人數時說:“設海戶一千六百人,各給地二十四畝,春蒐(sōu)冬狩,以時講武。”據《明清海戶研究》一文:“清代以後海戶有減少,南苑海戶幾乎都由農戶組成。原定海戶一千八百人,實際是一千六百人。清代海戶人數無定額,經常發生變化,為了保證南苑有足夠的海戶服役,定期到南苑編審壯丁,年老和年幼之丁則讓其脫籍為民,如果海戶的子女過多,也允許他們脫離海戶戶籍,改為普通戶民。”

除了從事物資生產,海戶的工作範圍還包括看守、維護苑囿,協助皇帝圍獵和閱兵等。除此外,每年還要在苑內割草,供應內務府慶豐司、上駟院馬廄飼料,剩餘的出售,所得之銀作為購買鹿飼料及南苑歲修費用。據《大政記》載:“南海子設海戶千人守視,自永樂定都以來,歲時搜狩。”

明清時期,海戶與陵戶、壇戶、廟戶和苑戶等地位相似,同屬於為皇家服務的特殊人員,都享受各種優惠政策,但他們的生活也是極其窘迫。明清兩朝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海戶的社會地位,但他們的生活狀況、待遇卻極低,清代在制度上沿襲明代。清王朝覆滅後,這些“戶”得以解脫,並獲得新生。

“海戶”中有特殊人群

雖然史料中在談及南海子的海戶人數時,所載定額是1600人,但是,海戶並不止這些人。從明代開始,海戶中就有一些特殊的人群,這些人為了當太監而“自宮”,沒想到當不成太監,被送到南海子當了海戶。

宦官本來只是服侍皇宮,不會到地方上任職,但在明代有了“鎮守太監”一職,宦官的前途瞬間無限遠大。永樂初年,明成祖便派宦官與武將協鎮地方。明仁宗朱高熾執政時,宦官出鎮的地域和人數都大大增加,明英宗朱祁鎮時期,鎮守太監更是遍設於各省各鎮,地位較高的宦官紛紛出任鎮守太監,權勢十分顯赫。鎮守太監本為監督防區軍事,但防區內的民情政事也在其監視之下,他們除了進行監視密報等特務職責外,還常常倚權越界,直接干預地方政事,並借各種名目搜刮財物。直到嘉靖八年(1529年)才下詔整頓,此後鎮守太監雖未絕跡,但其設定大幅度縮減。

試想,與全國的讀書人和軍士相比,太監的人數總是極少的。讀書人和軍士想當文官和武將,那真是千軍萬馬爭過獨木橋,而只要當了太監,就有機會從那一小群人中脫穎而出,躍居一方大員之上,那社會上是不是就會有一些人想去當太監?《北京晚報》9月6日刊登的《長河之畔五塔比肩》一文中,就有錢氏四兄弟全部進宮當太監,老三錢能從而以太監身份鎮守雲南12年,為禍一方之事。因此,在明代,有一些人希望透過自宮,也就是私下閹割,來達到被錄用為太監的目的,從而敲開通往富貴的大門。

自宮是官方禁止的。明末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載:“成化元年七月丁巳,直隸魏縣民李堂等十一名,自宮以求進,命執送錦衣衛獄罪之,發南海子種菜。祖宗以來,凡閹割火者,必俘獲之奴,或罪極當死者。出其死而生之,蓋重絕人之世,不忍以無罪之民受古肉刑也。景泰以來,乃有自宮以求進者,朝廷雖暫罪之,而終收以為用。故近畿之民畏避徭役,希覬富貴者,仿效成風,往往自戕其身及其子孫,日赴禮部投進。自是以後,日積月累,千百成群,其為國之蠹害甚矣。”餘繼登的《典故紀聞》載:“成化十一年冬,有自宮聚至四五百人,哄嚷求收用。憲宗雲:‘此輩逆天悖理,自絕其類,且又群聚喧擾,宜治以重罪。但遇赦宥,錦衣衛其執而杖之,人各五十,押送戶部,如例編髮海戶當差。是後有再犯者,本身處死,全家發邊遠充軍。禮部移文天下禁約’。”

明朝內廷將收容來的自宮之人分等級分派,發往南海子充當海戶者是等級最低的。明代羅虞臣雲:“禮部請收京師內郡自腐者一萬餘人為三等:上等者,給役宮中;次者,留應各王府補缺;又次者,充海戶,皆得歲食粟錢如令。”被髮派到南海子當海戶的自宮者有多少人呢?《大明會典》載:“嘉靖二十六年……海子供役淨身男子1596人,每名於京食月支米三鬥。”由此可見,僅僅是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南海子就有1596名自宮之人,當年的海戶肯定不止1600人,而是遠超此數。

海戶居住在海戶屯

昔日皇家苑囿管理極為嚴格,海戶出入南海子要憑腰牌(相當於工作證),並有專人帶領,出入還須走指定路線。當時海戶在海子裡當差,不得在苑內居住,而是在附近的屯聚點居住,這些海戶的聚居地後來就形成村落,也就有了“海戶屯”之名。《北京豐臺區地名志》載:“當時海戶在海子裡值差,而在海子外設居住點,故稱海戶屯。”

南海子外有多處海戶居住地,均稱為海戶屯。因南海子面積很大,海戶們按工作地點就近從四個苑門出入,也就形成四個海戶屯,分別是:原大紅門外的海戶屯(豐臺區);原小紅門外的海戶屯(朝陽區);原黃村門外海戶屯(大興區);原東紅門外的海戶屯(通州區)。

這四個海戶屯都處於海子牆垣邊緣外地帶。至今仍以海戶屯作為地名存在的有兩處:其一,通州馬駒橋鄉海戶屯,現設南海戶屯、北海戶屯兩個村民委員會;其二,豐臺南三環中路,木樨園立交橋南邊的海戶屯,這是最為著名的海戶屯,現設海戶屯社群,隔涼水河相望還有海戶西里社群。《北京市豐臺區地名志》載:“海戶西里在涼水河西側,南三環中路南側。東起涼水河西岸,南至規劃中的海戶南里,西至馬家堡東路,北至南三環中路與西羅園住宅區相對。區域東部有明、清時海戶住地,名海戶屯。因住宅區在其西側,1958年定今名。”

豐臺區海戶路 攝影:黃永順

為了解當年海戶們居住的地方,我特意去豐臺海戶屯走訪。早些年這裡一直有住戶種植著菜園子,都是原海戶們的後代。如今,這裡早都建起了樓房,遷來很多新的住戶,建立了海戶屯社群。

當年的四個海戶屯中,除了通州和豐臺的兩處海戶屯,朝陽和大興的兩處海戶屯變成了海戶村:一是朝陽區小紅門東邊的海戶村,現為十八里店鄉的一個村莊;二是大興區黃村門外的海戶村,原在海子牆西南角,如今是京開公路東側的海戶新村,距黃村鎮東北有1公里,京開高速路從其西側透過。過去這四個海戶屯中的老住戶有不少海戶的後代,如今北京城市建設飛速發展,今非昔比,這幾處當年海戶們的家園中,原住民已經不多了。

南海子秋韻 攝影:黃永順

海戶屯留有海戶的印記,而新建的南海子郊野溼地公園也能喚起人們對於昔日皇家苑囿的記憶。南海子郊野溼地公園在明清時期的南海子原址新建而成,規劃總面積11.65平方公里,接近於4個頤和園的面積。園中有“南囿秋風”石碑,一塊高約8米的巨石矗立在紀念園溼地景觀湖畔,正面是乾隆手書的“南囿秋風”四個大字,與周圍的波濤般起伏的蘆葦形成一剛一柔的鮮明對比,既是點景之石,也是點睛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