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莆田市區向荔城區西天尾鎮下垞村進發,在13公里處的一段盤山公路上,遠遠可見四方古樸的簷角從密林之中冒出頭。
松柏森森掩臥龍。福建省第一批革命文物、千年古剎苦竹寺就靜坐于山麓之間,這裡海拔高度498米,群山環抱,背依竺山,南面與九華山相鄰,東與紫霄山相望。寺院正前方是一片綿密的梯田,曲折彎繞,原始中透著絲絲神秘,給人以清靜絕塵之感。
寺前院後種滿松竹,寺門古樸小巧,一對石獅分列兩側。院前立有一方形石碑,上書“閩中游擊隊駐地舊址”。
這座建於唐代會昌年間(841—846年)的寺院坐北朝南,寺院原佔地面積近萬平方米,巔峰時期下轄方圓百里多個寺廟。明末清初,受戰亂影響,苦竹寺在熊熊烈火中被毀。清朝康熙年間(1700—1722年),寺院重建,除上下殿外,還建起120間東西禪房。
後經歷特殊歷史時期,苦竹寺遭到大肆破壞,一度僅剩上下殿以及東廂10餘間房。據下垞村黨支部書記周國章介紹,2016年8月,苦竹寺第五十三代住持正參法師向社會各界發起募捐,並帶領弟子開始對寺院進行復原性修建,在儘量保留寺院建築原貌的情況下進行整理、修繕以及部分建築的改建,同時加強周邊環境綠化。至目前,已經完成鐘樓、鼓樓、東西廂房以及天王殿的初步修繕改建工作。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殿前後四周擺滿了綠植盆栽,為寺院更添清新雅緻。中庭兩側分別是修繕後的鐘、鼓樓以及東、西廂房,其中有可供遊客休息的茶室。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苦竹寺因其隱蔽的地理位置成為閩中游擊隊的駐地。
下垞村是閩中首個黨組織的創始人陳國柱的家鄉,作為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之一的陳國柱故居也在本村範圍內。1936年12月26日,陳國柱在下垞村發動農民,並在苦竹寺成立農民協會,開展抗稅、抗捐鬥爭。在陳國柱的引導下,下垞村湧現出許多老交通員以及地下接頭戶。
解放戰爭期間,苦竹寺是閩中游擊隊組織培訓骨幹的基地以及建立戰略要地秘密開展活動的革命據點。1946年至1948年春,中共閩中地委書記黃國璋和莆田工委委員張坤、林汝樑等先後率領游擊隊在這裡秘密活動,發展游擊隊員30多人、地下聯絡員20多人,分別組成若干遊擊小組,開展“抗徵、拒丁、減租、減息”鬥爭。1948年底,張坤、林汝樑曾多次在這裡召開中共地方組織秘密會議,整頓游擊隊組織,培訓游擊隊骨幹。
周國章站在院門前,抬臂遙指來時的公路:“當年那裡還是石板路,國民黨反動派為了試探寺院中是否有人,就在那裡用槍射擊寺院。但因為寺院的門上釘著又厚又硬的竹片,就連子彈也沒辦法打進來,為游擊隊提供了一個堅固的屏障。時至今日,這扇門依舊保留著,上面依稀可見斑駁彈痕。”
寺院中的僧人思想進步,豁達開朗。周國章告訴記者,當年游擊隊在寺中進行秘密活動時,苦竹寺的僧人們在第五十一代住持釋持養法師“五叔公”的帶領下,主動為游擊隊站崗放哨、望風掩護,以確保革命活動能夠順利進行,可以說,他們為閩中地區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烽火歲月已然遠去。歷經千百年的滄桑變遷,這處紅色遺址仍舊承載著歷史所賦予的重要意義,它銘刻著莆田黨組織團結廣大人民群眾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鬥的光輝印記,既是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資源,更是一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來源:福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