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中國日報網
自8月26日通州啟程,“愛上大運河 千年古鎮行”大型融媒體行動由北至南,途徑京、津、魯、蘇、浙五省市,在金秋時節,走過3200公里蜿蜒長河,跨越2500餘年歷史歲月,一同回望“萬艘龍舸綠絲間”的繁華航運,體驗燦若星辰的運河非遺文化,見證著眾多運河古鎮的華麗轉身,最終到達臨平塘棲。
9月16日,中國大運河古鎮發展研討會在塘棲古鎮啟幕,大運河沿線數十個古鎮齊聚一堂,圍繞“大運來臨 古鎮創生”主題,就如何發揮大運河文化紐帶作用、如何活化大運河遺存的文化魅力、大運河文化賦能區域經濟發展路徑等閒話古今、探討未來,為她的發展增添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溝通:沿岸古鎮展示大運河的包容創新。“水陸輻輳,商家鱗集,臨河兩岸,市肆萃焉……”流淌千年的大運河,自開鑿以來,便是南北重要的交通樞紐,眾商雲集,催生了一座座因運而生、因河而興的沿岸古鎮。雖說如今,隨著水運交通的日漸式微,昔日繁華逐步褪去,但喧囂過後,南北碰撞而生的歷史記憶、文物遺址、非遺技藝正積澱內化成古鎮的獨特魅力和人文鄉愁,蘊藏著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能。
近日,“愛上大運河 千年古鎮行”大型融媒體行動,從大運河最北端開始,走訪了通州張家灣、天津楊柳青、濟寧南陽、揚州瓜洲等歷史名鎮,從北至南,運河沿線地區紛紛探索新的路徑,讓運河文化綻放新的光芒,進而走出一條別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在天津楊柳青鎮,創新正在帶來生機,結合文旅專案實現年畫全產業鏈協同發展,開發旅遊資源實現年畫文旅跨界融合,實現了傳統與現代、古典與時尚的完美融合;在濟寧的南陽古鎮,獨特的河湖景觀和運河文化成為了豐富多彩的旅遊風景,漁家婚禮、魚鷹捕魚、龍舟巡遊、觀荷放魚等水鄉文化吸引來眾多遊客……
大運河(臨平段)亦如是,在時代機遇的作用下,塘棲古鎮被賦予了全新的功能與期望。那麼,她的未來將如何?《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平段)核心區塊城市設計及概念設計方案》便是解答:以“科創文旅融合鏈,打造古鎮產城旅融合實踐模型”為核心區發展定位,以“江南運河名鎮 科創文旅水鄉”為總體發展定位,規劃形成“一軸一廊五島五心”的空間佈局,並充分挖掘和提煉地域特色,瞄準數智科創產業,聚焦沉浸文旅場景與科創未來場景融合,打造古鎮產城旅融合實踐模型,呈現出連結千年的“運河盛世”。
這樣“各美其美”式的精彩,來源於運河之水的包容。既把得住運河船工號子的高亢激昂,又藏得下悠揚絲竹聲中描摹的江南清雅,承載著無數繁華的盛景。時至今日,仍能將沿線各地的文化融合串聯,打造成一幅和諧共生的文化畫卷。
探索:專家學者獻策大運河的未來發展。在9月16日中國大運河古鎮發展研討會上,歷時半月的經驗交流之旅有了更為專業的討論平臺。
“我生長在大運河畔,每天都從大運河上穿越而過,我感覺到歷史就在我們身旁,未來就在我們前面……” 2017年,“朱炳仁·銅”新廠址落戶臨平,從此,“運河三老”之一、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銅雕技藝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朱炳仁,便與大運河有了更深的聯絡,也為讓“千年運河流動起來”有了更為生動的實踐。“它雖‘老’了,但是它還是很有生命力的,我們應當把它傳承好、利用好……”在臨平,朱炳仁看到了全社會對文化遺蹟保護的決心,“要充分發揮老百姓的智慧,將大運河變成一條推動沿運河城市經濟發展的黃金運河河道。”
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趙世瑜則將“數字化”的概念運用到了文化保護之中。“類似塘棲的眾多歷史古鎮中,有著大量的文化古蹟、美好故事,如果能將他們收集起來,建立成可聽、可視的資料庫,也能為他們的未來發展賦能。”在他看來,有回望過去的記憶,才有展望未來的底氣,“藉此將眾多古鎮文化濃縮在一起,將對文化產業、文旅融合發展大有裨益。”
“因運河而生的古鎮,跟運河一樣,是在流動中不斷嬗變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古’鎮,它有科創的先天優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宇說。為此,臨平敢於“先行先試”,積極探索文化與科技融合發展。在研討會上,來自全國曆史、文化、旅遊等領域專家學者,圍繞運河古鎮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有機更新、產業創新等方面進行主題演講,並就運河沿線古鎮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與有機更新、產業經濟優勢挖掘與創新等展開討論,共同獻計未來發展。
大運河(臨平段)的發展路徑也日漸清晰。自去年10月建設啟動以來,臨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暨大運河科創城建設專案徵遷等各項工作在穩步推進。27家碼頭、30家企業簽約騰空,使得‘西優’發展的生態環境不斷最佳化,為大運河科創城的產業發展騰挪了優質空間,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臨平段)綠道全面開工,數字文化、金融創投、新能源等企業的紛紛落戶……全新的綠色生態廊道、產業空間格局,正伴隨著工程機械的轟鳴聲日漸清晰。
合作:古鎮聯盟承載大運河的發展期待。與一般意義上的歷史文化古鎮相比,運河古鎮具有獨特的文化基因。如今保護和發展大運河古鎮,對大運河所承載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需要沿河兩岸通力合作,協調推進。
研討會現場,由塘棲、張家灣、楊柳青、瓜洲、南陽、南潯、崇福、烏鎮等八大運河古鎮聯合發起,攜手全國大運河沿線約40家古鎮共同籌劃的,中國大運河古鎮聯盟正式成立,以盟會友,壯大運河古鎮“朋友圈”。來自臨平大運河畔的塘棲代表,宣讀併發布中國大運河古鎮聯盟協作發展宣言。未來,聯盟成員將以“大運河”為紐帶,透過“有效聯動、資源共享、聚合傳播”,主要圍繞“共護文化遺產,共創古鎮價值,共擴古鎮影響,共築合作繁榮,共謀發展思路,共享發展經驗,共促聯盟發展”七大方面,攜手共促大運河沿線古鎮的繁榮與發展。
作為中國大運河古鎮聯盟的發起地,大運河臨平段長約40公里,歷史悠久。位於京杭大運河最南端的塘棲鎮自元末起商賈雲集,蔚成大鎮。清朝乾隆時期的《杭州府志》記載:杭州塘棲鎮,“宋時所無”,元時“運道(運河)改移”此處,遂致“日益繁盛”,而今為“市鎮之甲”。千百年來,這裡文才輩出,書香傳世,有著深厚的文化積澱。
“我們將藉此契機,與來自全國運河沿線的古鎮代表、專家學者、優秀企業形成合力,互相取經,為在運河沿線發展文旅、文創產業先行探路,著力把運河打造成一條新時代下的共富帶。”大運河科創城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臨平區正以“大運河”為核心全面開啟新時代文化臨平工程,以“塘棲古鎮”為中心全面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國大運河古鎮發展研討會的舉辦,既是臨平區復興千年古鎮的一項舉措,也是推進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中的一樁盛事。
逾越千年,曾經以“來往”兩字串聯起的古鎮,如今,正因“守護”越靠越近,也讓大運河的未來發展更為人所期待。如今,運河文化在古鎮之間奔騰、昇華,大運河(臨平段)也正蓄勢待發、謀求新變。(圖片:李根旺)
(中國日報浙江記者站)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