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貴的“尊”玩味文化之趣
漢字語言成熟於商周時期,因此“尊”字引申的“尊貴”“尊敬”“尊重”等詞被保留了下來。尊貴是形容詞,不過在源頭上,它可能是名詞,因為“尊”,是一種貴重、莊嚴、肅穆的重要禮器。
壹
外形相似
尊的地位僅次於鼎
尊,這種盛行於商代至西周時期的禮器,多為青銅鑄成,厚重,莊嚴,望一眼便有力拔山兮氣蓋世之威。尊的形制有圓腹或方腹,也有直接模仿動物的形態,敞口,或採用封閉口,在其腹中盛裝食物和酒。人們或許覺得有些眼熟,不錯,尊和鼎可看成一家兄弟,兩者在外形和功能上有一些相似之處,不過,地位卻不一樣。尊的地位僅次於鼎。尊,最初出現是在祭祀的時候,用於祭拜天地神靈,祈求蒼生安康、皇脈永存。隨著時代的變化,後來在一些達官貴族的家宴中,也出現了尊,作為盛酒器而存在。其形制自然也發生了變化,有小巧的能放在宴桌上的,作為日常使用。
中國歷史上出現的尊,名氣最大的當是四羊方尊,這座走進了中學教材的文物,出土於湖南,現藏國家博物館。其鑄造工藝讓它成為所有尊中最尊之者,至今仍是青銅器的巔峰之作。
也許是四羊方尊的名氣太大,作為尊的造型太精緻,在其他地方出土的尊,反而被忽略了。在青銅器中,尊似乎更像是鼎的配角,而又沒有稀世青銅罍易出新聞,甚至也沒有青銅爵那樣精緻,所以,大多品相敦厚的尊,就真的敦厚而沉默了。但實際上,在陝西、安徽等地方博物館中,時常能看到尊的身影。觀察這些尊貴的尊,更有在文化迷霧中穿梭的趣味。
貳
引申之意
來自體型及工藝
在重慶地區就有一款“巨無霸”三羊尊,1980年出土於重慶市巫山縣大昌鎮大寧河畔的李家灘,通高42.8釐米,造型呈喇叭口、束頸、折肩、弧腹、高圈足。器身以雲雷紋為地,上飾夔紋和饕餮紋;造型與紋飾總體呈中原文化商末時期的特徵,而模糊的地紋、粗獷的鑄造風格,又表現出濃郁的地方特色。因此,三羊尊應該是巴人在商文化強烈影響下的一件自制重器,是迄今所見巴人故地最早的一件大型青銅容器。現藏於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是鎮館之寶之一。
不過青銅器的大宗,得追溯到中原地帶。
陝西省漢中市城固縣,在漢中盆地中部,曾出土了大量殷商時期的青銅器。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適合早期人類居住,因此在蘇村、五郎廟等地分佈著較多的古文化遺址。在城固縣博物館,館藏了好幾個形制渾厚的青銅尊。這些尊雖然在博物館中統稱為獸面紋青銅尊,但還是略有不同。
1964年城固縣原公鎮寶山蘇村出土的一款獸面紋青銅尊,飾有饕餮紋。
饕餮紋來源於怪獸饕餮,是一種食慾旺盛、貪得無厭的兇猛動物,但這種動物在古代卻被雕刻在各種器具上,用以辟邪,用以通靈。所以,尊,也在饕餮紋的裝飾下,多了上通天地、下達人民的介質之功。
1980年龍頭鎮龍頭村出土獸面紋銅尊,2014年城固縣蓮花辦事處湑水村出土的獸面紋銅尊,原都是窖藏在土地中,因為什麼緣故而窖藏還沒有標準的說法,但其儲存十分完好。這種獸面紋尊應該是當時比較普及的樣式,易於流行,在奴隸社會的巴蜀地區,也有類似的作品,如今在三峽博物館、四川博物院都能看見相似的獸面紋尊。
看著這樣的尊,不由得聯想起尊貴、尊重一詞,真正的名副其實又寓意豐厚,中國人在造字之初,是何等的質樸、聰明。尊的形象和引申之意,就是從這體型的沉、重以及工藝的威、靈而來。
與陝西毗鄰的四川,也有青銅尊出土。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有三牛銅尊和三牛三鳥銅尊各1件。
安徽也有不少青銅尊精品。安徽博物館藏有幾款青銅尊,總體而言比城固縣的高大。一款是1957年安徽省阜陽市阜南縣月牙河出土的。此尊高47釐米,侈口,折肩,鼓腹,圈足。肩置三獸首,獸首間用扉稜分隔。肩飾雲紋,腹飾三組浮雕獸面紋,器內壁隨表面浮雕而凹凸不平,圈足有三個“十”字形鏤孔。
而另一款龍虎紋銅尊,在畫面設計上更為直接,突破了饕餮這種勾勒性的線條,採用了浮雕方式,將青銅尊的造型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龍虎紋銅尊的腹上飾有三組相同的“虎噬人紋”。現收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這種可怕的食物鏈畫面,是早期人類對弱肉強食、服從自然規律的理解,也希望藉此繪畫有辟邪之功用。
叄
春秋後期
走下祭壇走上餐桌
尊在大多數人印象中,雖然是呈現方形或圓形,顯示地位與權力,但也有動物形狀的。那是因為在春秋後期,作為祭祀用品的尊,漸漸地走下了祭壇,走上了餐桌,尊的造型也發生了改變,比如禽尊、牛尊、象尊、虎尊、鷹形尊等,都是直接按照動物的形狀製作青銅尊。因為造型可愛,放在餐桌上,既有青銅的莊重,又增加了情趣,這些改良尊,可以說十分接地氣了。
在陝西省博物館,就有一款牛尊,造型為母子牛。一頭青銅大牛直立為裝載容器,小牛站在大牛背上,溫情洋溢,而小牛站立的地方正好是活動門,開啟便可裝載酒或供品。所以小牛既是藝術品,又是把手工具。
1997年出土於重慶巫山的青銅雁形尊,也和上述的母子牛尊有異曲同工之美。經考證,這款雁形尊是西漢時期鑄造的。在大雁背上,有一個蓋子,可以開啟,盛裝酒或食物。
並不是所有的動物尊都能裝酒,比如三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之一,鳥形尊。它於2002年出土於涪陵小田溪墓地,是戰國時期的青銅器。此尊整體呈鳥形,活靈活現,具有魚嘴、鷹喙鼻、獸耳、鳳冠、鴿身、鴨腳。全身雕刻有細密的羽紋,並鑲嵌綠松石,十分精美耐看。青銅器中的尊本是酒器,但奇怪的是,這件鳥形尊除嘴外,無一孔,不具備容器的實用性。但其體輕,壁薄,中空,鑄造難度極高,令人匪夷所思。這款尊也展現了巴人豐富的審美情趣、精妙的工藝水平和高超的鑄造技術,堪稱藝術精品。
上海博物館則有一款龍耳尊,採用折中方式。敞口,細頸,廣肩,鼓腹逐漸內收,平底置圈足。兩側飾龍形把手,龍首回顧,尾上卷,四爪與器身相連。肩飾斜角雷紋,器身主體佈滿橫向溝紋,紋飾風格都不是中原器上所常見的。這款尊既用到龍的造型和寓意,但又保持了尊的使用功能,二者的結合十分完美,可謂大氣又精緻。
1976年河南安陽殷墟婦好墓也出土了兩件成對青銅鴞尊,是中國商代青銅器中的精品。器身銘文“婦好”,整體作站立鴞形。鴞在商代被認為是一種神鳥。這件器物也多次出現在央視的《國家寶藏》節目中。如今一款藏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另一款藏於河南博物院。
細數青銅尊,竟然有亦莊亦諧之美,青銅斑駁,鎏金閃爍,歷史的吉光片羽,詮釋著“上得廳堂,下得廚房”的易數之美,佩服。
【來源:華西都市報】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