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祝振強
如今,手機愈發與人們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在微信群裡溝通、聯絡,佈置工作;閒來滑屏瀏覽資訊,瞭解國內外大事;外出可以預訂火車票、機票;轉賬也不需要跑銀行,在手機上即可輕鬆完成;以往跑斷腿的水、電、氣等生活繳費,有了手機已不是難題……可以說,我們已經難以想象沒有手機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然而,凡事皆有利弊。手機在帶給我們諸多便利與快捷的同時,副作用亦日益彰顯。越來越多年輕人沉湎於虛擬世界而患上社交恐懼症,即為其中之一。
中國青年報社、中國社科院等機構近日發起的一項針對18至35歲年輕人的調查顯示,40.2%的人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52.7%的人認為自己缺乏社交技巧。比如,有人走在街頭,老遠看到熟人迎面走來便慌忙躲避,默唸著不要被對方發現。這典型的一幕,已成為當今一些年輕人的真實寫照。
超過四成的年輕人稱自己社交恐懼,此種現象理當引起足夠重視。若任其發展下去,有社交恐懼的年輕人得不到適當的矯正或心理障礙難以消除,則對社會生活的消極影響不容小覷。如果社交恐懼嚴重化、普遍化,會令社會上的個體變成一個個孤島;會令社會心理冷漠、孤寂,令整個社會生活缺乏理解、溝通,進而喪失社會生活本應有的生機與活力。
我們不能說盡然是讀屏時代造成了人們對社交的恐懼與了無熱情,是手機影響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但無疑,讀屏時代的確潛移默化地改變了人們既往的生活模式與生活習慣,讓人們更多沉溺於虛擬世界。本應該抬起頭、笑對現實生活的時間以及必要的應酬交際、社會交往,都被無限度地讓渡給了手機與虛擬世界。
尤其是在即將過去的這一年,受疫情影響,不少人心安理得地一頭扎進網路世界,能打字就不打電話,能打電話就不影片聊天,能影片聊天就不線上下見面……旋即,就是對這種生活方式的習慣、適應。殊不知,這無論對個人還是對社會,都造成了一種潛在的危機。
無論是在遙遠的古代,還是在發達的現代,人都不可能離開他人而獨立存在。人立足社會生存發展,離不開必要的社會交往,離不開彼此面對面的交流、溝通。正是在與他人的交往、交流中,在凡俗卻充滿暖意的社會生活與人際互動中,我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及價值,感受到人群的溫暖及社會生活的溫馨。
誠然,虛擬世界中的交流、溝通,部分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在此方面的需求,且實現了便捷與高效。但是,虛擬世界不能代替現實世界,“雲上生活”不能取代現實生活。若無限度沉湎於虛擬世界、“雲上生活”,每天花費大部分或全部時間在其中,則自我在現實生活中的交往能力必然會退化,對現實世界、現實生活以及社會交往的牴觸、缺乏熱情亦在所難免。
當下,我們的生活固然離不開網路、離不開手機,但至少應做到不沉溺、不被異化,在重視手機及虛擬世界的同時依然鍾情現實生活,陶醉於虛擬世界的神秘魅力之中依然不忘人間煙火氣,在對“雲上生活”一往情深的同時對社會交往仍充滿熱情與渴望。如此,我們方能讓虛擬世界調劑生活、讓手機成為生活幫手,而非被其主宰。須知,獨樂樂不若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若與眾樂樂。對於虛擬世界與現實生活,亦應作如是觀。
很多時候,網路起到的只是一個索引的作用,只是穿針引線的作用,最終,一切還是需要落實到線下,落實到現實生活中。網戀不會滿足於在線上情意相投,而要在現實生活中結成伴侶;網購選貨、下單,最終還是以拿到快遞送來的實體貨物為準。其他的生活事項、工作內容皆如此。
我們不應忘記的是,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手機只是我們更深入地探究社會與生活的一種工具,虛擬世界、“雲上生活”只是我們更好地瞭解、享受現實生活的踏板。手機與虛擬世界、“雲上生活”的反客為主,很大程度上在於我們把工具當成了目的,把過程錯認為結果。若網路深度嵌入現實生活,在提供了便捷與高效的同時,對社會生活起到了反作用,則違背了網路化的初衷。
需要指出的是,我們應在淨化社會生活空氣、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交往環境方面不斷髮力,接納和包容年輕人,使年輕人感受到現實生活、社會交往的無窮魅力,使他們能夠走出自我內心世界,樂享實實在在的人生。
一個充滿創造性與希望的社會,必然是社會成員總體上積極向上、陽光普照的社會,必然是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互助友愛、充滿溫暖與情意的社會。這一切,皆離不開社會成員之間的互動交流、溝通理解,離不開有效的、健康的社會交往,離不開年輕人積極參與和投身現實生活、社會交往的願望與行動。
編輯丨徐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