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瀾湄萬里行:見證“犏牛背”上的藏東新城“修煉記”
圖為遠眺四方祥和新村。 左貢縣委宣傳部 供圖
中新網西藏左貢10月24日電 題:2021瀾湄萬里行:見證“犏牛背”上的藏東新城“修煉記”
中新網記者 張添福 冉文娟
“少數民族日子過得越來越好,說明國家把他們真正放在了心上。”在西藏工作五個年頭,趙洋感慨頗深。
2016年7月,在雲南昆明工作了十四個年頭的趙洋,赴西藏工作。如今擔任西藏自治區昌都市左貢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
圖為文藝工作者在新村表演節目。 左貢縣委宣傳部 供圖
左貢是藏語的音譯,藏語意為犏(耕)牛背。其位於“藏東明珠”昌都市東南部。
23日,2021瀾湄萬里行中外媒體大型採訪活動團隊跋涉至左貢縣,不僅在東壩鄉軍擁村領略蘊含民族建築元素的東壩民居魅力,也見證了當地脫貧攻堅成效。
四方祥和新村是“十三五”時期左貢縣搬遷規模最大的一個新村。該工程於2017年5月開工建設,2018年11月,來自下林卡鄉等7個鄉鎮,共893戶、4841人完成搬遷入住。
何為“四方祥和”?趙洋回答,搬遷民眾不僅是從四面八方搬遷而來,新村的建設也凝聚了四面八方參與者的心血。
為何要搬遷?趙洋說,農牧民居住地山大溝深,左貢縣的一個鄉鎮甚至到2016年才結束沒有公路的歷史,之前,得騎馬走好幾天才能到縣城,根本不具備發展的環境。
為了實現“搬得出、能致富”,左貢縣開展大規模就業培訓,重點包括服務人員、廚師、裝載機技工、民族手工藝等行業,培訓完畢後,再由村黨支部出面與各個公司、商鋪、酒店協調,已解決就業崗位數百人。
2019年3月,四方祥和新村勞務輸出隊成立,採取集體勞務輸出,承接搬家、運輸、物流、家庭保姆等勞務輸出方式。
“福建廈門的援藏幹部不僅派團隊來管理,還為四方祥和新村每家每戶配置了價值一萬元的傢俱。”趙洋介紹。
“如果搬遷戶有了新房子,但沒有像樣的傢俱,他們依然很困難。”趙洋說。
如今,四方祥和新村的青壯年在附近打工,小孩上學、老人看病,都變得十分方便。現在,客運站、農貿市場等配套設施也日趨完善。
就拿新村居民們的餐桌來說,過去,張口離不開糌粑,如今,大米、水果、蔬菜,飲食結構得以極大改善和豐富。
離四方祥和新村不遠處的玉曲河南岸,便是左貢縣的新區,城區乾淨整潔,商家林立,好不熱鬧。五年前,這裡只是玉曲河畔的一片荒灘地。
“我們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僅前期設計就花了一年時間,最後實現一步到位。”趙洋說,“新區的天空看不見一根電線,僅地上、地下停車位,就規劃了2000個。”
趙洋介紹,在左貢縣境內,從四川方向進藏的國道318線和雲南進藏的214縣匯合,旅遊旺季,賓館訂單火爆,同時,餐飲服務也很豐富。
趙洋說,新區建設時,政府適當讓利,同時,超前規劃,“否則一旦建成,但滿足不了市場,失敗的影響是最深遠的。”
趙洋感慨,新區建設時,當地民眾投入巨大支援。
左貢縣地處高山峽谷地帶,瀾滄江、怒江、玉曲三條河流貫穿全境。
“我們左貢縣沒有多少平地,但又把這麼大一塊土地建設四方祥和新村,主要是考慮到他們的發展。這說明什麼問題?黨和政府把民眾放在心上。”趙洋說,要不然,也可以就近安置,或安置在山上,但這是對搬遷民眾的不負責任。
“我們是從他們的日常生活到長遠的發展都通盤考慮。”趙洋說。
“來到左貢,冬天氣溫零下20多度,這在以前,我都沒聽說過,”趙洋說,“但比起西藏其它一些高海拔地區,左貢氣候相對舒適,所以不敢說有多艱苦。”
而讓趙洋敬佩的是一批批援藏幹部。
“在西藏,一批又一批援藏幹部,是無私援助。老百姓有什麼需求,援藏單位都從技術、人員、管理、資金等方面大力支援。”趙洋說。
令趙洋印象深刻得是,空軍總醫院一支團隊曾管理左貢縣人民醫院後發生的一件小事。
“我在醫院看到一個藏族小孩滿臉起水泡,援藏醫生開了三天藥,效果就很明顯,”趙洋說,“小孩父母聽不懂普通話,我們的援藏醫生透過翻譯,怎麼用藥、何時用藥都說得清清楚楚。”
醫生告訴趙洋,如果沒恰巧遇上醫療隊,這個小孩的疾病是很難看好的,“因為皮膚疾病正好是醫療隊專家的特長。”
趙洋回憶此前左貢的一個同事,時任左貢縣副縣長的李子雄,得知聯點貧困戶股骨頭壞死,躺在床上一年多,“這邊本來氣候就不好,如果不治療,這位貧困戶就只能等死。”
後來,李子雄自掏腰包七萬元,送貧困戶去內地治療。貧困戶不忍接受,李子雄說,“等回來報銷後還給自己就好。”
而經過一個多月治療,這位貧困戶能下地走路。
“我覺得這就體現了左貢縣幹部跟民眾之間的關係,”趙洋說,縣裡的民眾,有事情隨時都可以找到縣領導,這是一種十分融洽的幹群關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