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名山大川的山頂或者懸崖峭壁之間,都會有一些年代久遠的寺廟存在。比如懸空寺、梵淨山金頂、芩圖寺、淨音寺、塔雲山金頂觀音殿、承德雙塔山,等等。
這些遍佈全國各地的著名景點,這些建築的絕與難,都讓人驚歎於古人信仰的力量,讓人歎服在古代落後的生產條件之下,這些寺廟究竟是怎樣建成的?
其實這些地方都是寺廟,說明了沒有點虔誠的信念,這事還真無法完成。懸崖絕壁之間,孤厄山頂之上,往往都是華山一條路,要建房先修路,有些石板路可以就地開鑿,但是很多懸崖峭壁要上到封頂,只能做棧道。
即便有了路,所有的建築材料,除了山間可取的部分石材和樹木,其他一切都需要人工背運上去,而且在哪些年代幾乎無法藉助任何機械的力量。
在修復前的很多石板上,大家可以看到密密麻麻寫著有些是敕造工匠們留下的姓名,有些則是善人捐贈時留下的姓名。
所以往往哪怕只是一個大殿,都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犧牲很多人,最終才能達成。即便是皇帝敕建的專案,不計民力,動不動就是十幾、幾十萬人去施工。那也絕非一時半會兒可以達成,往往也需要經歷幾代人最終才能完工。就更別提那些需要信徒善款籌措的了。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非如今基建狂魔可以憑藉科技的力量,遇水架橋,逢山開路,在崇山峻嶺當中,建個高鐵也不過幾年的時間。
古人修建大型建築的方式,不是直升飛機直接拉著半成品去組裝,也是用毛竹搭建的腳手架,壘長城一點點建起來的。
這個技術幾十年前我們都還在用,現在我們都用大型塔吊和鋼管腳手架了。不過一直到現在香港在建築仍然在使用,那就是用毛竹搭成架子來施工,現在香港仍然有持牌的架子工。上世紀90年代的很多港片中,打鬥場面都提現在毛竹架子上,這其實是有傳承的。
歷朝歷代,那些在崇山峻嶺中的寺廟毀了修、修了毀,實際上都是靠著一代代人對文明對宗教信仰傳承的精神,由一代代的能工巧匠不斷修繕維護,最終才得以儲存。
不過話說回來,這些負責修繕的工匠待遇可不低,《天下無賊》中傻根就是給布達拉宮抹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