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楊浦濱江地區,是近代上海棉紡織業和物流業的重要集聚地。1870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此開築楊樹浦路,中外商行隨之紛紛沿路開辦工廠,僅棉紡織廠就有十餘家,其中較大的有英商怡和紗廠和老公茂紗廠,日商裕豐紗廠和大康紗廠,德商瑞記紗廠,洋務派開設的上海機器織布局和華新紡織局,以及由旅澳華僑創辦的永安第一棉紡織廠。後者,正是永安棧房的所在地。

讓我們回到一個世紀前,透過永安棧房來回顧上海底蘊深厚的工業文明。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振興實業,永安初生

永安,是一個牽動國人百年記憶的工商業品牌,也是近代中國民族企業的縮影。這不能不提到在悉尼經營水果批發生意的華僑商人郭樂和郭泉兄弟。長於進出口貿易的郭氏兄弟,於1907年在香港創辦了永安公司。1918年9月5日,永安公司在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635號開辦永安百貨,下設40個商業部,出售其時全球最高階的各類商品,併兼營旅行社、遊樂場和酒店等附屬事業。永安,成為舊上海灘時尚潮流的代名詞。

1920年代的中國民族工業,進入了一個蓬勃發展的時期,其中棉紡織業利潤尤為豐厚。加之受到“振興實業,挽回利權”的號召影響,郭氏兄弟決定於海外籌款,在上海創辦永安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後更名為“永安紡織印染公司”)。永安紡織公司共建五廠,分設於楊樹浦、吳淞和麥根路(今淮安路)三地,成為中國唯一一家由華僑投資的近代棉紡織企業,規模僅次於榮氏家族的申新公司。永安集團也成為其時中國最大的民族商業資本,實現了工商業及金融資本一體化的戰略格局。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從商業向實業轉型,杜塞漏危,使國家逐漸走向富強道路”。這正是郭氏兄弟振興實業的初衷。在這一歷史背景下,永安第一棉紡廠於1921年在楊浦濱江應運而生。工廠由英商洋行設計,並引入德國最先進的車間調溫和調溼控制系統,百年之旅邁出第一步。一年後落成的永安棧房,則位於寧國南路和安浦路交界處,今楊浦大橋以西,距黃浦江岸僅數丈之遙,由2棟4層倉庫組成。作為工業遺產,永安棧房見證了百年中國棉紡織業和物流業的榮辱興衰、和上海國際都市發展的日新月異。認識它、認知它、認同它,將為今人提供一面“以古為新”的歷史明鏡。

永安的百年掠影

永安第一棉紡織廠竣工於1922年,佔地面積約4公頃,擁有3萬紗錠,700臺織機,在棉紡廠眾多的楊浦濱江佔據一席之地。這一時期的永安棧房,兼具儲存進口百貨和棉紡原料的功能。每天進港貨船川流不息,一批批商品從這裡上岸並被運往南京路,支撐著永安百貨的興盛繁華。直到1937年,棉紡廠被日軍佔領,實施所謂“軍事管理”,建築和裝置遭到破壞,生產活動日漸萎縮。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解放後,棉紡廠歷經了恢復生產和公私合營,最終併入上海第二十九棉紡織廠,永安棧房也成為單一棉紡原料的倉儲基地。1961年,為了支援國家發展化工事業,倉庫西樓被劃撥給上海化工廠做原料倉庫,而東樓仍歸上棉二十九廠所有。1966年,工廠更名為上海第二十九棉紡織印染廠。1990年,倉庫東樓成為上海紡織原料楊浦倉庫,後被上海紡織(集團)有限公司改建為辦公樓對外出租。

2015年,黃浦江楊浦段濱江綜合開發指揮部辦公室正式收儲永安棧房,籌劃對其修繕再利用。2016年,永安棧房被列入楊浦區64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點名錄,邁入工業遺產行列。2019年起,永安棧房開始改造,計劃作為2022年10月在上海舉辦的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的博物館使用。歷經百年,永安棧房即將迎來新生一刻。



永安的現代主義設計

關於永安棧房,《上海工業歷史建築》中有這樣的文字:“上海永安紡織公司棧房,英商洋行設計,鋼筋混凝土無樑樓蓋結構,立面構圖整齊,1922年竣工。內部空間為八角形柱稜角鬥狀柱帽樓板,極有特色。”

這座由英商洋行設計的棧房,是一座雙子樓形制的倉庫建築,在楊浦濱江極具識別性。它所呈現出的,正是1920年代上海標準廠房的典型特徵:簡潔厚重,結構理性。早年的上海倉儲建築,如湖絲棧、江南彈藥廠倉庫等,多是1-2層的磚木結構排架建築,形式同民房相仿,佈局缺少規劃,無論在結構還是造型上均沒有現代倉儲建築特徵。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現代主義的工業建築技術被引入國內,一批多層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的大型現代倉庫拔地而起,如蘇州河畔的四行倉庫和新泰倉庫,黃浦江畔的濱江五庫和永安棧房等。

永安棧房雙子樓的主體結構穩定,門窗和建築內部空間等儲存較完好,是反映其時物流業特徵的重要印證。歷史上的東西樓形制相似,高度相仿,平面對稱,立面完全一致。具體而言,2棟建築均為4層,總高約19米,建築平面接近一個正方形,進深和開間均為8跨,柱距6米,總邊長約48米。每層的建築面積在2400平方米左右,空間均質靈活,適應性強。

永安棧房的東西樓之間,留出了一道9米見寬的縫隙,從而為整棟建築提供了一條視線通透的南北軸線,繪製了一幅完全對稱的古典主義構圖。出於節約交通空間的考慮,在間隙自南向北的第3-5跨內,建造了一個集約水平和垂直流線的交通樞紐,其中包括朝南的一座開敞式混凝土雙跑樓梯,朝北外掛的一部貨運電梯,以及連線東西樓的主入口和二層過道平臺。間隙上方是突起的屋頂水箱,透過斜向支撐架空在倉庫頂部。工業建築連續冗長的介面由此被打破,陽光透過混凝土樓梯灑在北側廣場上,塑造出極具雕塑感和朝聖感的空間形制,既強調了南北軸線的儀式感,也透過虛實對比消解了厚重建築體量引發的壓迫感。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永安棧房的外立面彰顯了現代主義建築的結構理性一面。磚牆被填充在結構柱之間的空隙裡,牆面略微後退,從而將外凸的框架結構體系暴露在外。建築外立面由此被樑柱分隔成一系列網格,其間是分隔牆和水平長窗,韻律感十足。隔牆高度與長窗高度比例約為1:2,兩者由淺色混凝土窗間牆交叉分隔形成水平線條,並同豎向窗間牆連為一體。隔牆表面採用灰色水泥拉毛處理,以低廉的成本創建出厚重樸實的質感。水平長條格式鋼製高窗的尺寸為5.4米×1.2米,窗臺高約2.4米,每扇窗由16片550毫米×500毫米的窗扇構成,窗扇上下開啟,充分考慮到物流產業對貨物隱私、避免強光和自然通風的複合要求。建築頂部於女兒牆處施以簡潔流暢的橫向線腳,透過向內層層收分過渡到外樑上端,點綴以略微高起的山花牆面和細長的避雷針,以略顯活潑的天際線統領整棟建築的古樸和厚重。

走進永安棧房,呈現出的是一派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工業建築場景。東西樓層高一致,均是首層4.95米,2-3層3.65米,4層4.05米。1-3層的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選用了當時最先進的無樑樓蓋的承重方式,柱頭側向放寬約200毫米,從而在八角形楞柱的頂端支起一個稜角鬥狀柱帽託,撐起上方的天花板。其線腳流暢簡潔,受力均衡理性,在上海實屬罕見,更是鋼筋混凝土建造技術在我國的早期實踐,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技術價值和美學價值,反映了建築師在受力合理和空間高效之間尋求最優解的聰明才智。這不由讓人聯想到美國工程師巴林格和佩羅特在20世紀初為工業建築發明的鋼筋混凝土蘑菇柱結構。值得一提的是,永安棧房的4層頂部選用的是井格梁,而結構柱截面從首層的650毫米×650毫米到4層逐層收縮到300毫米×300毫米,進一步強調了結構理性的設計初衷。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袁烽教授團隊供圖,田方方攝

永安的工業遺產價值

永安棧房在楊浦濱江眾多的工業遺產中低調卻不平凡。根據《下塔吉爾憲章》和《都柏林原則》,工業遺產蘊含著歷史價值、科技價值、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以及在歷史演變中保留下來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從這個意義上講,永安棧房並非普通的建成遺產,它的價值,源於百年產業變遷中形成的歷史積澱。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袁烽教授團隊供圖,田方方攝

基於歷史價值,竣工於1922年的永安棧房正值百年。它不僅見證了楊浦濱江棉紡產業和物流產業的榮辱興衰,也折射了中國近代最大的僑商企業永安公司的風雲變遷,是上海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基於科技價值,永安棧房採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八角形楞柱支起稜角鬥狀柱帽託天花板的方式,代表了其時技術的國際前沿。其形態優美,線條流暢簡潔,空間利用率高,標誌著上海倉儲建造技術邁上了一個新的高度。

基於藝術價值,永安棧房簡潔的建築形制呈現出的是一種工業美學和結構美學,透過外露樑柱、建築比例、鋼製高窗和水平線條裝飾的天際線,極好反映了民族工業大發展時期的工業審美觀。

基於社會價值,永安已經成為一個上海乃至國人的共同記憶,是一個和百年國運休慼相關的名字。從利民到強國,永安棧房承載的企業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民族實業家,是如今“中國製造”享譽全球的精神源頭。

基於經濟價值,永安棧房堅固的結構體系和流動的空間形式,以及面向黃浦江畔的優越區位,為適應性再利用提供了無限想象空間。在後工業時代的楊浦濱江,永安棧房必將成為激發城市活力的催化劑。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袁烽教授團隊供圖,楊天周攝

人民遺產,永安新生

2015年起,永安棧房開始進入新生賽道。由於歷史上的一些不當使用,永安棧房的改造面臨眾多挑戰,比如曾被改建為辦公的東樓,建築立面遭到破壞,部分外牆被拆除改為玻璃窗,水泥拉毛隔牆面被重新粉刷,建築內部的結構佈局有較大變動。改動較小的西樓,其區域性外牆面粉刷已斑駁脫落,室內地面因長期儲存貨物而出現不均勻沉降,加建簡易耳房,屋頂水箱被拆除等。這些都直接導致歷史建築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出現了不可逆的破壞。

同時,改造還面臨著倉儲建築再利用的一些常見難題,比如由於建築進深過大導致室內自然採光不足,開窗面積過小無法形成有效的空氣對流和視線交流,外牆缺少保溫隔熱層導致熱工效能較差,以及不符合民用建築消防疏散要求等。此外還存在因年久失修出現的貫通裂縫、變形立柱、承載力薄弱的樓板和隔牆等安全隱患。因此,永安棧房的新生需要精細化的“診斷”、針灸式的“理療”和無微不至的“養護”。

根據同濟大學袁烽教授團隊發表在《建築遺產》雜誌上的“新舊孿生——楊浦濱江永安棧房舊址修繕工程”一文,我們得以一窺建築改造策略。改造主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設計干預的程度,二是新與舊的關係。於永安棧房,建築師聚焦在歷史上改動較大的東樓,基於對歷史原貌的尊重,透過“孿生”的策略回應上述問題。具體而言,東西樓的總建築面積、建築外輪廓和建築高度基本保持不變,為遠觀者提供真實完整的歷史風貌觀感;同時透過材料和細部的現代設計,為近觀者提供一個明辨新舊的可能性。

首先是在東樓立面上,採用絲網印刷玻璃模擬水泥拉毛效果,營造出遠近不同的既視感。到了夜晚,永安棧房的雙子樓一明一暗,象徵著歷史與未來的孿生。同樣的設計手法也被應用在棧房西側的貨道與耳房,從而將歷史原貌、改造痕跡、絲網印刷玻璃的新生所代表的三段歷程,壓縮並置在同一建築立面上。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袁烽教授團隊供圖

其次是重新詮釋了屋頂水箱的空間統領地位。建築師根據史料復建了在2011年被拆除的屋頂水箱,作為濱江觀景廳使用。使用鋼結構替代原鋼混結構,並增設斜向支撐呼應既有結構形式。借用現有的樓梯和電梯,從而形成從地面至屋頂連續上升的觀景流線,成為濱江觀覽的一個好去處。

在入口設計上,新的混凝土巨柱尤為醒目。建築師分解了八角形稜柱形式,得到曲線形的結構符號,並以其誇張的尺度喚起人們對於宏大工業敘事的記憶和身份認同。設計擴充套件了二層平臺以聯通兩側建造,重塑間隙空間作為交通樞紐的歷史定位,並賦予其最好的景觀平臺身份。

此外,改善建築效能亦是設計重點之一。透過設定半開放的環廊緩衝帶、使用相變材料外牆、利用屋面佈置光電和風電裝置、增設地源新風系統,並運用數字技術對改造全過程予以監測。這些措施,為永安棧房的新生綻放創造了條件。

修繕後的永安棧房,將以世界技能博物館的身份重新迴歸城市。讓我們期待漫步楊浦濱江時,背倚滔滔黃浦江水,駐足凝視永安棧房,回憶百年來民族工業的風風雨雨,展望下一個百年人民遺產的美好新生。


作者:孫淼 (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後研究員)

圖片除標註外,均為作者孫淼攝

編輯:郭超豪

責任編輯:王雪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4842 字。

轉載請註明: 建築可閱讀丨永安棧房:工業遺產建築的百年之旅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