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動10個國家公園試點,為何最終這5個勝出?

新京報快訊(記者 陳琳)我國公佈第一批國家公園名單,成為近期公眾關注的熱點。我國從2016年起陸續開展了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近期公佈的5個國家公園是如何評選的?這些國家公園有哪些特點?

10月21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釋出會上,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唐小平和5個國家公園的負責人對此進行了解答。

5個國家公園在生態保護和修復等方面成效明顯

唐小平介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從2016年開始陸續啟動。2020年,國家林草局委託第三方中國科學院牽頭,16家單位參與了評估驗收工作。

評估驗收主要分兩個方面,一是對自然稟賦的情況進行評價,二是對整個體制試點的任務完成情況進行評估驗收。總體來看,10個試點區基本完成了體制試點各項任務,取得了可複製、借鑑的經驗和模式。但在管理體制、執行機制等方面存在一些差異。

此次公佈的5個國家公園,在評選中,符合國家公園設立的標準和規範。

記者瞭解到,《國家公園設立規範》於2020年12月22日實施,其中,認定指標涉及三方面,國家代表性指標包括生態系統代表性、生物物種代表性、自然景觀獨特性;生態重要性指標包括生態系統完整性、生態系統復原性、面積規模適宜性;管理可行性指標包括自然資源資產產權、保護管理基礎、全民共享潛力。

唐小平表示,在對試點國家公園進行評估驗收時,要對照這9項指標,公佈的5個國家公園都符合9項指標要求。這5個公園在生態保護和修復等方面成效明顯。同時,認真處置了一些礦業權、人工商品林等矛盾衝突,在社群形成了設立國家公園的共識。

“5個此次未設立國家公園的試點,像祁連山、神農架、香格里拉普達措、錢江源和南山,總的試點任務完成得不錯。”唐小平說,接下來,將進一步完善管理體制,最佳化邊界範圍,妥善解決矛盾衝突,按照“成熟一個、設立一個”的原則推動國家公園設立工作。

■武夷山國家公園

給村民“分紅”,拓寬村民就業渠道

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片區負責人林雅秋介紹,武夷山國家公園創新生態補償機制,打造智慧國家公園,提升生態體驗品質,打造文化與自然傳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典範。

在創新生態補償機制方面,設定了生態公益林保護補償、天然商品林停伐補助、林權所有者補償等政策。例如,對區內130多萬畝的生態公益林,按照每年每畝32元的標準給予補償,比公園外的其他生態公益林增加了9元;對天然喬木林和人工商品林按照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予以停伐補助。透過園企聯建,無償提供珍貴苗木,鼓勵和支援茶企、茶農高標準建設生態茶園示範基地4000多畝。

打造智慧國家公園,建設自然資源保護、智慧管理服務、應急反應等資訊系統一體化管理平臺,實現管理智慧化、高效化。

同時,提升生態體驗品質。出臺生態遊憩管理辦法,有效保障園區遊賞適宜、運營可靠、生態平衡。實行景觀資源山林所有權、使用管理權“兩權分離”管理,對7.76萬畝集體山林建立與旅遊收入聯動遞增機制,平均每年給村民“分紅”300多萬元。對九曲溪竹筏遊覽、環保觀光車、漂流等實行特許經營,拓寬村民就業渠道。

■大熊貓國家公園

解決原有保護區互不連通等問題

資料顯示,現在國家公園範圍內有1340只野生大熊貓,佔整個野生大熊貓種群的71.89%。

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負責人陳宗遷表示,設立大熊貓國家公園是要解決好大熊貓種群隔離和棲息地連通的問題,為此,首先實現了跨區域的統一保護。

“按照三省圈一個公園的思路,將四川、陝西、甘肅三個省9個市(州)、23個縣(市、區)野生大熊貓密集區域,還有主要大熊貓棲息地以及主要的大熊貓局域種群的廊道和走廊帶,都劃入國家公園範圍,實行完整保護。”陳宗遷說,國家公園整合了69個各類自然保護地,新划進了20%左右保護地之間的連線地帶。同時,按照自然山系設定管理機構,打破原來按照行政區劃設定管理機構的侷限。

同時,加強棲息地修復和連通,透過天然林資源保護、流域生態修復等工程,把人工林恢復為適合大熊貓生存和繁衍的棲息地。透過建設黃土梁、小河和土地嶺生態廊道,實現大熊貓的交流。

此外,促進野外種群復壯工作,建立完善人工種群野化訓練、放歸復壯野外種群的機制。陳宗遷介紹,近幾年,已監測到放歸大熊貓“張想”,在栗子坪保護區移動到了涼山片區,說明區域種群的交流、遷徙已達到很好的效果。“瀘欣”是野外救護以後異地放歸的熊貓,實現了野外受孕、野外生產。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

東北虎幼崽存活率大幅提高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的核心保護區7585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54%,一般控制區6476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6%。

東北虎豹國家公園負責人侯翎介紹,國家公園範圍劃分,立足東北虎豹棲息地森林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完整性,將近年來監測確認的東北虎、東北豹的跨境遷移通道、繁殖家域、定居區、活動頻繁區、潛在棲息地以及連線區域劃入,確定管控分割槽,採取不同的管控措施。

“天地空”一體化監測體系和資訊管理平臺覆蓋了國家公園的全域範圍。近年來,監測體系獲取了4000餘次東北虎、東北豹和100多萬次梅花鹿等野生動物的影像資料。監測體系還可以釋出警示預報,提醒巡護人員和周邊居民,避免可能發生的人虎衝突。

在加強野外種群保護方面,建立了網格化管護體系,開展專項管護巡護4.62萬人次,巡護里程達20多萬公里。開展虎豹棲息地修復、林地清收,生態修復4萬多公頃,打通了虎豹遷徙通道。

最新資料顯示,東北虎新生幼虎10只,種群數量達到50只以上,東北豹新生幼豹7只,種群數量達到了60只以上,“難能可貴的是,東北虎幼崽的存活率從試點前的33%,提高到了目前的50%以上。”侯翎說,梅花鹿、棕熊、亞洲黑熊等野生動物也得到了很好的恢復。

公園還開展了一系列民生專案,累計發放野生動物肇事補償金額約560萬元,設定了公益崗位10632個。

■三江源國家公園

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

三江源是我國面積最大的國家公園,是長江、黃河、瀾滄江三大江河的發源地,擁有大面積、原真、完整的生態系統。

三江源國家公園負責人王湘國介紹,在自然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國家公園實現三江源頭的整體保護,將長江的正源格拉丹東、長江的南源當曲、黃河源頭的約古宗列等區域納入範圍,區劃面積由試點期間的12.31萬平方公里,擴充套件至19.07萬平方公里。

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透過實施黑土灘綜合整治、退化草場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養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使三江源頭的生態系統退化趨勢得到基本遏制。

在構建生物多樣性保護體系方面,完成三江源野生動植物資源本底調查,建設野生動物遷徙廊道,建設野生動植物救護繁育中心和基因庫,嚴厲打擊野生動植物偷盜、偷採、盜獵等違法行為,對雪豹、藏羚羊、野犛牛等珍稀瀕危物種開展搶救性保護。目前,藏羚羊的數量由上世紀80年代不足2萬隻,增加到了7萬多隻。

此外,實行生態管護員“一戶一崗”全覆蓋,穩定並擴大生態管護員選聘範圍,使高寒缺氧、遠距離、大尺度區域得以有效巡查管護,牧民對國家公園的認同感大幅提升,從資源的利用者轉變為真正的生態守護者。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

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逐年提升

海南熱帶雨林是我國集中連片面積最大的大陸性島嶼型熱帶雨林,也是海南長臂猿的全球唯一分佈地。

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負責人黃金城介紹,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以來,一系列有效措施使這裡的生態功能逐步增強,海南長臂猿種群數量逐年提升。“特別是今年我們有兩個種群的長臂猿新生了兩隻幼崽,引起了國內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他介紹,接下來要加強熱帶雨林的整體保護,整合海南中部的尖峰嶺、霸王嶺等20個自然保護地,把保護地之間的生態廊道連線起來,納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的範圍,使保護面積從原來的2443平方公里增加到4269平方公里。同時開展熱帶雨林系統修復。建立合理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按照“一縣一策”的原則制定生態搬遷方案,對核心保護區開展生態搬遷。

此外,要進一步修訂好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條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巡護管理等制度,建立網格化的巡護體系;加強國家公園管理機構、相關市縣國家公園執法隊伍的建設,嚴厲打擊破壞野生動植物資源行為。

建立“天地空”一體化的監測體系,納入國家林草局生態網路感知系統。依託科研院所,進一步加強熱帶雨林、海南長臂猿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重大科研攻關,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新京報記者 陳琳

編輯 白爽 校對 吳興發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361 字。

轉載請註明: 啟動10個國家公園試點,為何最終這5個勝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