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太行山」巾幗娘子守邊關

“天下第九關”之稱的娘子關扼守著三晉東面的門戶和交通的咽喉,是素有天險之稱,是長城一個著名的關隘。它坐落於太行八徑之中井徑的西口要隘上,與山下的井陘關遙相呼應,成為兩省的咽喉要道。直至今天,這一關隘依然是交通要道,石太鐵路和晉冀公路都從關口經過。

天下第九關

娘子關原名“葦澤關”,因關前綿水長流水息,河邊葦葉叢生而得名。戰國時期,中山國在此修築長城並設立關口。東漢末年,幷州牧董卓曾在此築城駐兵。唐朝時,因唐高祖李淵的三女兒、唐太宗李世民的同母姐姐平陽公主曾率兵駐守於此而得名。

隋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5月,李淵準備起兵,密召在長安的柴紹與平陽公主。柴紹直奔太原,平陽公主則從長安避居鄠縣(今陝西戶縣),女扮男裝散盡家財,招兵買馬得數百人,又派家奴馬三寶招降了四五支起義軍,不到三個月,部眾就達到了7萬人。且響應父親的起義,合兵攻下鄠縣城、盩厔(今陝西周至)、武功(今陝西武功西北武功鎮)、始平(今陝西興平東南)等縣。9月李淵主力進入關中,很高興看到這位巾幗不讓鬚眉的女兒為自己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於是派柴紹率幾百騎兵迎接平陽公主。

「行走太行山」巾幗娘子守邊關

關城內平陽公主塑像

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屬於李世民的部下,與平陽公主平級。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幕府(指揮部),與軍中諸將平起平坐。平陽公主所領之兵,有“唐朝第四野戰軍”之稱。11月他們兵打一處,很快就攻克了長安。李淵進居長安後,即封她為平陽公主,並對她另眼相看,恩寵頗多,賞賜重於他人。

長安攻下穩定後,李世民率兵對付隴西之地的薛舉和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李軌等,而平陽公主則率兵駐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娘子關是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娘子關位於山西、河北的交界處,是晉翼的咽喉之地,防止敵人從此入山西,直取中原威脅關中的主要關隘。

621年7月,劉黑闥起兵反唐,所到之處竇建德舊部紛紛殺死唐朝官吏,不到半年就收復了竇部原有地盤。其間劉黑闥率部攻打娘子關,面對數倍於其的守軍,眺望即將收割的穀子,平陽公主急中生智計上心來,下令城內軍民立即收割、架鍋、用新米熬製米湯,並趁夜色從關上全部倒入關前溝壑中。次日,娘子關前溝壑中米湯橫溢,敵人哨兵發現後,疑為馬尿,急忙報告。劉黑闥出帳觀望,只見城樓上旌旗招展,軍民戰鼓擂動喊聲震天,便疑援兵已到,不戰而退。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2月初,平陽公主傷病復發病逝。皇帝李淵下令破例以軍禮平葬:“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太常禮官上奏與古制禮法不合,高祖辨斥到:鼓吹軍樂也。公主生前司竹舉兵以應義旗,親執軍鼓,有克敵定天下之功。昔有周武王的妻子邑姜,是幫助周武王取得天下的十個功臣之一,公主也是開國功臣之一,非尋常婦人所比,為何不能用鼓吹?”並且按照諡法所謂“明德有功曰‘昭’”,諡平陽公主為 “昭”。這就是後世稱她為“平陽昭公主”的由來。

自唐代到明代,娘子關一直都有重兵把守。直至八國聯軍侵華及抗日戰爭期間,這裡都發生過多次慘烈的戰鬥。現在的關城是明代嘉靖二十年(1542)所築,有東、南關門兩座和長約650米的城牆。東為上關,鐫有“直隸娘子關”橫額。上為平臺,是為檢閱士兵、瞭望敵情而築。關外為燕趙古道,蜿蜒起伏,古風依舊。

南為下關。南城樓也名“宿將樓”,城門為拱形石券,門額上方嵌長方形石匾,陰刻橫書“京畿藩屏”。石柱上鐫刻楹聯:“雄關百二誰為最,要路三千此併名”;“樓頭古戍樓邊寨,城外青山城下河”,正樑懸掛“天下第九關”長方木匾,樓內有平陽公主塑像。

娘子關西側的山崖上有娘子關最大的懸泉,當地人稱“海眼”,泉水洶湧直接傾瀉而下,白練如注,響聲如雷。此處原有妒女祠,供奉的是介子推之妹介子氏。當年介子推隱綿山不出,晉文公燒而迫之,未曾想介子推母子寧亡不出。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下旨全國“百日寒食”以紀之,其妹不忍“國君感冒,百姓吃藥”,為勸諫晉文公,從寒食之日日集一薪而自焚。當地有“百日打柴一日焚”的傳說。

從隋代娘子關內開通商道後,娘子關村便成了人口密集、商旅往來的交通要道。今天的娘子關村分成大口村、小口村、娘子關村三個部分,三個村落從上而下立體交叉,首尾相連,分佈在長達2公里的綿河岸邊。村子依山而建,逐水而居,房舍多為石頭壘砌。水網似的溪水沿著牆邊屋角歡淌,仿若戶戶有水,家家有泉。農婦們端著菜籃菜籃,一邊在家門口洗淘,一面與來往之人打著招呼。不愧為塞北的“水上人家”。大部分住戶家都有自制的水動石磨,轟隆隆的石磨轉動成了村內另一景,而那些用石磨碾出的米麵散發著一種原始獨特的香氣,成為娘子關村的一大特色。

「行走太行山」巾幗娘子守邊關

娘子關水上人家

「行走太行山」巾幗娘子守邊關

「行走太行山」巾幗娘子守邊關

穿村而過的是一條以前被稱作“巖崖大道”、“興隆街”的明清古道,年代久遠的青石板路上坑窪不平,透著歷史久遠的滄桑。今天居住在這裡的村民多為守關將士之後,或有商賈之後,鄉鄰間屋舍雖同為石頭砌築,但從建築大小、大門的尺寸仍能判斷一二。較為精緻的是一個胡姓大院,門前一對石獅甚是氣派。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028 字。

轉載請註明: 「行走太行山」巾幗娘子守邊關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