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描寫我國大好河山的詩詞有許多,但是武漢可以說是獨領風騷,這不禁讓我非常的好奇,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座城市,才能讓古代那麼“挑”的詩人願意寫下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句,而且也甘願在這座城市當中迴歸田園呢?
跟隨著歲月的年輪,我們不妨一起來重新走一下古人走過的黃鶴樓是怎麼樣的。
黃鶴樓的傳說
按照目前專家考證來說,武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早期,而真正定義為武漢卻是在西漢時期,可以說武漢有著悠久的歷史,到目前為止當地也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歷史古蹟,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於是黃鶴樓了。
黃鶴樓的誕生和發展與各種傳說息息相關:
與很多古代建築不同的是,黃鶴樓應該最能與“仙”聯絡在一起的建築,曾經還一度從北宋時期到上世紀50年代時,作為是道教的名山聖地。
道教是最主張修行和成仙的,傳說呂洞賓在這裡傳道、修行,其中按照《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記載“呂祖以五月二十日登黃鶴樓,午刻昇天而去。故留成仙聖蹟。”
當然關於黃鶴樓的傳說不僅僅於此,有很多當地人非常形象的來描述老一輩人流傳下來的故事:“第一種是有仙人駕鶴途徑此處”“而另一種說法則是由一位道士在當地的辛氏酒店畫下了一隻會跳舞的仙鶴,為此這家店名聲大噪,生意非常興隆,之後道士回來,用笛聲吹下了黃鶴,乘鶴而去,之後辛氏酒店出資修建了黃鶴樓”。
當然以上兩種都是比較誇張的手法,按照歷史考證來看,黃鶴樓得名是因為其建在了黃鵠山上,古代人對於“鶴”與“鵠”讀音相差不多,因此逐漸轉變為了“黃鶴樓”。
從崔顥《黃鶴樓》看歷史
雖說在上文中有著許許多多關於黃鶴樓的傳說,不過真正意義上讓黃鶴樓火起來,還是要從幾位唐代的詩人說起。
首先我們要知道一點就是,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黃鶴樓是於1981年按照清朝同治樓為原型的建築,按照相關的史料記載,黃鶴樓最早建立於三國時期,在長達1700年的歲月當中,黃鶴樓的“命運”坎坷,基本上在建造之後沒多久,就因為各種原因被損毀。
單單是在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之中,黃鶴樓就先後被毀了7次,在此期間,當時維護和重建次數則不下10次。
在黃鶴樓悠久的歲月當中,其實真正讓它火起來的當屬於文人墨客在這裡吟詩作對,留下來膾炙人口的詩句,最著名的當屬於唐代詩人崔顥所寫的《黃鶴樓》“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與詩仙李白的《與史郎中欽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為什麼要拿這兩位詩人來說呢?其中還有一段比較深刻的故事,按照北宋學者李畋的《該聞錄》中記載:李白在聽聞在長江南岸有一座高塔景色甚好,這讓這位把酒言歡的詩仙趕到了這裡,想一睹風采,而這座高塔就是黃鶴樓。
古人是喜歡借景生情然後吟詩一首的,李白正是如此,當他登上黃鶴樓時,俯瞰到了這座城市的景色,心中非常舒暢,再加上他飲酒不少,正要吟詩一首的時候,卻發現在樓上有崔顥寫下的《黃鶴樓》。
對於這個級別的文人,對於有才華的人更是惺惺相惜,李白再三品讀之後,放下了手中的筆,取消了自己提筆寫詩的念頭。是什麼原因讓原本準備賦詩一首的他放棄了呢?有一句話為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這句話就是李白在走的時候留下,表示自己原本想要提筆的,但是最終卻沒有寫,是因為崔顥已經在上面寫詩了,而且他寫的非常好,即便是自己寫也未必可以超越。
因此到現在為止,黃鶴樓東邊仍然保留著一個涼亭,名為“擱筆亭”,這個涼亭就是根據這件事來建造的。
當然在之後有不少人對於“崔顥題詩,李白擱筆”感到有點懷疑,這個懷疑不乏是根據兩個人名氣來的,要知道當時李白的知名度極高,更是有著“貴妃捧墨、力士拖鞋”的故事。相比較於崔顥,儘管他在當時知名度也比較高,但是比較起李白,就真的是小巫見大巫了,按照這樣下來,於情於理都不會有李白向崔顥的詩“低頭”一說。
至於這件事是真是假,我們姑且不說,單說之後李白的幾首詩中有崔顥《黃鶴樓》的影子,就可以看出其實當時對李白的影響其實比較深的。
遊黃鶴樓感悟
不少人對於黃鶴樓的重建保持著反對的態度,一度也有著“黃鶴樓是假的”的說法,那就是在1985年重建花費了600萬元,而且重建之後的黃鶴樓並不在原址,甚至在黃鶴樓中安裝了兩部電梯,讓黃鶴樓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第一點我們要明白為什麼黃鶴樓要花費巨資重建,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有著千千萬萬座的高樓,但是為何只有黃鶴樓卻得以聞名,這其中自然與幾位詩人的影響力有著直接的關係,但是更多的是關於黃鶴樓的一種心靈寄託。
這座承載了數千年來人們眼中“仙”的大樓,雖然幾經波折,但是那可謂是歷史的宿命,真正留下來的是“黃鶴樓”本身的魂。
第二點就是重建之後的黃鶴樓不在原址,這是在考慮到了武漢未來的發展和規劃,以及原址地下的土地結構及遺址保護等一系列問題。
第三點就是裝電梯的問題,去過黃鶴樓的遊客應該都知道,電梯並不是對所有人都開放,而是隻對70歲以上的老人和下肢殘疾人登樓參觀使用。
這其實更是一種人性化的方式,讓更多心繫黃鶴樓的老人和殘疾人有一次登頂的機會,電梯雖然與古建築看起來格格不入,但這中間更多的人情和關懷。
歷史遺蹟不就應該這樣,海納百川,包容天下,讓每一個人都有機會去欣賞美景。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黃鶴樓代表的是一種精神。
歷史已經過去,但是文明永遠留存,黃鶴樓更像是佇立於長江南岸的一位老兵,在看著武漢數千年以來的發展與進步,不管黃鶴樓是否原址,是否重建,終歸而言,黃鶴樓的精神永存。
文:雁回
參考資料:
【1】《黃鶴樓》崔顥;
【2】《該聞錄》李畋;
【3】《道藏·歷世真仙體道通鑑》
文字由雁回世界說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