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的《多寶塔碑》,包含了三個重要的書法規則!
很多人認為書法創作要做到“間距均勻”,比如說“三”字中的三個橫形成的空距要保持一致。但是很多書法家反對這樣做,比如明代著名書法家董其昌說:“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那麼,怎樣破除“間距均勻”的法則呢?這就要用到“先緊後松”了。
書法創作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先緊後松”。根據大多數人寫字時的順序,這個法則又可以細化為“上緊下松”和“左緊右松”,也可以理解為“上小下大、左小右大”或“上短下長、左長右短”等。結字時上緊下松寫出來的字才更好看,這就像人體結構中下身長於上身一樣更好看。
對於這個書法規律,南宋書法家姜夔曾經做過總結,他說:“不欲上大下小,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後少。”書法家啟功先生也說:“寫字要注意整體形象,注意間架中先緊後松的比例關係……凡是緊的密的要靠左邊靠上邊,可以松一點兒、可以寬一點兒的要靠在下邊,靠在右邊。這樣子寫出來就好看。”
但是如果我們看顏真卿《多寶塔碑》的話,會發現其中的不少範字違背了這個規律,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看顏真卿所寫的“言”字。這個字很明顯,上面三個橫中前兩橫之間的空距大,第二與第三橫之間的空距反而縮小了。這樣做不是“上松下緊”嗎?
再看顏真卿所寫的“安”字。這個字也是寶蓋頭與長橫之間的空距顯得比較的大,也看起來是呈現出一種“上松下緊”的態勢。
再看顏真卿所寫的“今”字也有這個特點。
那麼顏真卿的這幾個字為什麼會違反“上緊下松”的規則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們所遵從的審美規則叫“內緊外鬆”,這個法則還有個更有名的稱呼,叫做——“中宮收緊”!它正如美人的腰要細一樣!
上緊下松、左緊右松和中宮收緊,合起來可以稱為寫字的“三緊三松”原則。比如說寫“川”字時要右豎最長,三個筆畫形成的空距亦為右大於左,這都是“左緊右松”的體現;而三個筆畫中的中豎最短,這是“中宮收緊”的體現。
同樣,“三”字書寫時,下橫最長,下橫與中橫的空距大於上橫與中橫的空距,這是“上緊下松”的體現,而中橫最短則是“中宮收緊”的體現。
這三者雖然並稱“三松三緊”,但是就三者的地位而言,以內緊外鬆,也就是中宮收緊更為重要。這幾者發生衝突,或者說相比較而言時,要首先尊重“中宮收緊”的原則。啟功說:“中心部位筆畫緊湊、穿插勻稱,而後向四方擴充套件,必然好看。”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看顏真卿所寫的這幾個字,其結構方式就可以看明白了。“言”字為什麼上松下緊?這是因為它的組成部分中,上三橫下面有一個口字,這樣一來,第二個行和第三個行,剛好位於字的中間,因此它們之間的間距要縮小,這就叫做“中宮收緊”!“安”字的寫法也是如此,因為中宮收緊,所以說上面的空白間距和下邊的間距看著就顯得鬆弛。這樣做,這個字就會顯得好看。
但是如果我們再看顏真卿在《多寶塔碑》中所寫的“年”字又例外了,為什麼上面兩橫中間的間距窄,下兩行之間的間距寬,不同於“言”字的上三橫呢?為什麼它們又變成了上緊下鬆了?這是因為“年”字比較特殊,它的下兩橫的中間有一個形似“點”的“豎畫”。這個豎畫的作用下,導致這個字的邊上過緊,為了與中和,字的中間就要相應變寬,上邊收緊,這個做法就叫做“中宮空靈”!
總之,結字時,大體上是“上緊下松”,但有時還會出現“上松下緊”等現象。具體情況,還要根據不同的字的特徵來決定,這樣結字才能夠處理並寫出更好看的字。
至於這些法則中哪個更重要?總體來說,“中宮收緊”優於“先緊後松”,“先緊後松”又優於“間距均勻”。
為什麼“間距均勻”排在最後,這正如董其昌所說:“作書所最忌者,位置等勻。且如一字中,須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處。王大令之書,從無左右並頭者。右軍如鳳翥鸞翔,似奇反正。……佈置不當平勻,當長短錯綜,疏密相間也。 作書之法,在能放縱,又能攢捉。每一字中,失此兩竅,便如晝夜獨行,全是魔道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