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出色WSJ中文版 (ID:WSJmagazinechina),採訪、編輯:DaJuan,撰文:小嚴,頭圖來自:受訪者
1990年出生李世超,是一位來自河南的新手父親,也是一名獨立的app開發者。在妻子懷孕、兒子出生、陪伴父母等人生事項裡,他透過寫程式碼、開發app,為生活找到了屬於他的解決方案。
2020年初,疫情促使的居家生活讓他與父母度過了一段高質量的陪伴時光,李世超重新意識到,簡單的“陪伴”二字太容易被都市人忽略。當年5月,他就上線了一款名為Home Time 的app,專門用來記錄和提醒陪伴親人。在9年的開發經歷裡,他與他一人成軍的碼力全開工作室一共推出了11款app——無一不來自他對自己人生的理解和需求。
李世超也是中國數以萬計的中小型開發者們的一個縮影。2019年至今,來自中國的中小型開發者團隊在數量和獲得的收入上,都有了成倍規模的增長。他們中的許多人和李世超一樣,以一人或幾人的團隊,一邊用產品獲得行業和使用者的認可,一邊在保持初心的路上由自己說了算。
一
電話接通的時候,李世超正在河南老家。經歷了年初深圳的疫情,他從這座近年常駐的城市回到河南探望父母。
這樣的長期離開對他的工作來說,“影響不是很大。”作為自己創立的碼力全開工作室唯一的成員,他幾乎所有的工作都由自己獨立完成。
兩年前的這個時候,疫情剛剛爆發,同樣是在老家,他與父母度過了將近兩個月的時光,這段難得的陪伴啟發他開發瞭如今的代表產品、一款名為 HomeTime 的 app。在 HomeTime 裡,使用者可以將陪伴親人的具體事項、時間節點記錄下來,提醒自己,也可以透過親人的喜好標籤、過往點滴,來啟發自己建立長期的的高質量陪伴。
HomeTime 的主介面
“那次在家呆了將近兩個月,全家聚在一起有說有笑,我第一次感受到父母臉上洋溢的幸福。” 李世超這樣形容那段日子。
他說,自己很受周杰倫《外婆》裡的一句歌詞打動,即“她要的是陪伴,而不是六百塊。”他想透過這樣一款工具,時不時提醒自己陪伴的重要性——這在 app 裡被具體落實為“陪父母看一場電影”、“記住父母的生日”、“陪父母做體檢”等條目,配合他自己繪製的插畫、圖示,“就有了現在的 HomeTime。”
打動李世超的這首《外婆》收錄在周杰倫 2004 年的專輯《七里香》裡,當時的李世超還是一名學生。高中的時候,他學習美術,大學則在陝西科技大學主修計算機,選修設計。畢業後,他從事過銀行風控系統的搭建,擔任過產品經理,在線上教育做過架構師,直到 2018 年初,他從最後一份工作離職,開始在租來的工作室裡,進行全職的獨立開發。
現在回看,這幾段工作經歷恰恰給他埋下了“必須做自己想做的東西”的種子,“我一開始是做 Java 開發的,當時主要負責後端,很少做一個東西直接面向用戶。那個時候就很想去寫一些可以直接讓使用者觸及到的產品,所以萌生了對移動端的興趣。”
曾經是美術生的李世超,戴一副圓眼鏡,留著蓋住額頭的髮型
2013 年,已經自學過安卓的他開始接觸 iOS,“當時安卓這一塊,效能啊,流暢度啊,感覺比較差,而且當時也拿了一個蘋果電腦,感覺蘋果這一塊的使用者體驗各方面都還挺好,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學到現在。”
和當年的不少開發者一樣,他利用新浪微博的 SDK,自己寫了一個微部落格戶端。“想著從頭到尾做一個專案下來,看看都需要用到哪些技術。當時還有一個土豆網,它的介面也是開放的,然後就寫了一個土豆網的客戶端,反正當時就是想折騰一下。”
在 HomeTime 之前,李世超推出的幾款 app 也都帶著鮮明的個人需求。2016 年,他第一款獨立開發的 app 是一個叫做奇點日報的技術分享社群,“因為我當時技術能力還不是很深入,就想著做一款產品,讓大家可以把一些好的技術文章直接分享到奇點日報上面,而且方便自己去整理、查閱。”
奇點日報之後,MiniHour 是一款讓人時刻關注時間流逝的應用,Icon Test 是一個幫助設計和開發人員在手機上快速預覽應用圖示的工具,破殼日則是一款紀念日提醒 app……“都是自己生活中出現的一些小需求,但在市面上沒有找到很好用的,就想著自己開發一個出來。”
一些 app 並非市面上完全沒有同類產品,但在李世超看來,“我可能對設計和互動這塊,有一點強迫症。有些產品功能也挺強大,設計也還 ok,但就是一些細節和互動,比如一個跳轉頁面或一個 icon,我覺得設計得不好,然後就想著按照自己的邏輯做一個出來。”
事實證明,他產品中的這些個人化細節、互動的邏輯,在喜歡他產品的使用者眼中就成了共鳴點。
他在 HomeTime 裡內建了一項預期壽命倒數的功能,App Store 裡 id 為“廢土系”的使用者留言說,“這軟體用著用著哭了,餘生陪伴父母的時間真的不多。”另一位使用者也寫下了類似的感悟,“這款軟體的意義在於提醒我們,時光所剩無幾,多愛一點長輩,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日子,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
二
在 HomeTime 上線前兩個月,李世超的太太懷孕了。
高興之餘,他反思了自己沒有存款的生活現狀。“瞬間壓力感覺大了。以前花錢大手大腳,現在要為即將到來的寶寶做打算。”於是,他又著手開發了一款存錢 app,取名懶貓存錢,在當年 7 月上線。
和每次做新 app 時一樣,他到市面上搜尋了同類應用。“做 HomeTime 的時候也去找了一下,好像是沒有同類的。存錢產品當時有一個,但它設計和互動,我覺得做得不是很好。”
最初,他沒有想要做記賬功能,而是專注於存錢。“我把那些市面上存錢的規則方法,比如 365 天、52 周、12 存單——這些都是標準的存錢法則了——透過一個產品做到裡面。”
如今懶貓存錢裡有 9 種存錢方式,還包括一些他自己加入的、更為自由的存錢方法。後者是他結合自己和使用者反饋而加入的,“有的使用者想要更靈活的存錢方式,比如不想寫金額,只寫一個標題,每天想起來了就去存一點,這種也可以。”
懶貓存錢與 HomeTime,有著一致的設計語言
透過使用者反饋,以及在 app 裡內建的埋點,李世超逐漸得出了喜歡自己這些“個人需求屬性很強”的應用的使用者畫像。“女性使用者偏多一點,但是男性也不少。女性的話側重點很多在於設計可愛。”李世超的 app 都有著統一的畫風,全都由他自己繪製。他為懶貓存錢設計了一個可愛風的記賬鍵盤,有貓頭、貓耳造型,很受使用者的歡迎。
獨立開發以來,他回過頭反思自己的主觀喜好在 app 裡的佔比和影響。“我之前做的一些產品,比如前面說的 MiniHour,可能都是我自己的主觀想法比較強,我就做到產品裡面,但使用者他不會這樣覺得,他們會覺得我這個產品意義不大。”
在接觸實際使用者的意見上,App Store、微信群、郵件,都是重要渠道。李世超還在一些 app 裡專門內建了線上問答,每天晚上睡覺前,他通常會去看一下,針對性地交流和回覆。
一年前,一位在非洲小國吉布提工作的使用者在 App Store 給他留言,說當地貨幣為吉布提法郎,希望懶貓存錢能增加這個幣種。面對這樣一個小眾需求,李世超很快便回覆:“感謝支援,最近版本更新會支援此貨幣!”
“有些他們提的意見很好,但是我也會有一個自己的判斷,有的會做,有的不會做到裡面。當然可能也會損失一些使用者,但我感覺這種應用其實做得比較垂直一些,喜歡的人覺得好,就挺好了。”
李世超的太太也使用懶貓存錢和 HomeTime,賬單標籤的功能就是太太提出的。“她說,比如我在網上買了東西,想知道商家是誰,但是沒法很便利地去記錄。所以我就直接做了一個賬單標籤,比如我在京東上給誰買什麼東西,就又可以選物件,又可以選商家。”
對於 HomeTime,太太提出“能不能把家族的族譜直接記錄到裡面”,李世超則持保留態度,選擇將 app 的功能控制在更為泛用的層面上。
這層“泛用”,既是他開發這幾款 app 的立足點,也是獲得大量使用者下載和好評的連線點。無論是提醒親人陪伴,還是為人生規劃存錢,都是當下人們普遍需要的。
從 2020 年在老家居家的日子,到 2022 年初在深圳經歷的新一波疫情,他真切感受到,“身邊有的人,因為疫情丟了工作,天天跟家人在一起,也有人因為疫情,不能回家和家裡人在一起。”面對沒有停下的人生程序,李世超選擇的解決方案,就從寫程式碼、做 app 開始。
家裡的貓
三
在李世超的理念中,做 app 一直都首先是“給自己做的”。2021 年 1 月兒子出生,“有一段時間每天忙著想要當一個超級奶爸,不僅僅是為老婆分擔一些壓力,更希望能把兒子照顧好,見證他的成長。”與此同時,他也希望自己依然能有時間做自己喜愛的產品。
這一次,他給自己的解決方案,是一款日常專注和習慣養成的效率工具,叫做喵一會。
“那個時候,市面上這類產品確實還挺多的,不管是設計還是功能,做得比較好的也有。但要麼是一個純專注的,要麼是一個純習慣的。”
他非常清楚自己的需求,結合成為奶爸之後自己的日常精力劃分,他將喵一會定位為結合專注、習慣、待辦這三項的一個綜合效率工具。
如今他的一天都是用喵一會來規劃的,“比如早上起來要刷牙、喝水,這些都是在‘習慣’裡面的。然後到上午的時候,可能會有一個工作的計劃,我會在‘專注’裡面建立幾個,比如看書半小時、寫程式碼兩小時。下午可能主要是做設計、開發,或者運營相關的。晚上的時候,還是‘習慣’,休息一會,或者出去跑步,之類的。”
做這樣一款 app,首先是為了對自己有用。不管是“想培養某個習慣,或是今天想做某件事”,他都會用喵一會來完成。
他給工作室命名“碼力全開”,便是想要“讓自己每天都保持那種 max 的狀態”,而自己為自己開發效率工具,已經是他生活和事業上的習慣。
所有 app 的效果圖
這些工具又確確實實地作用在了他的身上,HomeTime 問世之後,他就明顯感到了心境的變化。“之前的時候,可能一個月或一個半月吧,往家裡面打一次電話。現在基本上每週末或者週中,都會想到去打電話,有什麼事也會想到回去一趟。”有時候他發現,即便不是被 app 提醒的當下,他也會形成“給家裡打個電話”的習慣。
2019 年,他還做過一款更為小眾的產品,叫做 PutApp。“算是給自己做的了。”李世超說,“我特別喜歡裝一些我覺得設計、互動有意思的 app,但手機裡裝的產品多了,手機會卡啊,對吧?”他盤算,能不能做一個產品,把喜歡的 app 歸類進去,於是便有了 PutApp,“它可以快速地發現你喜歡的 app,然後直接放到裡面,你也可以建立應用集,把他們分門別類,或者分享。”
相比之下,更早期開發的那些產品,更多被他視為積累經驗的過程。“無論是設計或開發,特別享受自己的想法從 0 到 1 打磨程產品的過程,這種過程就像是打了雞血似的想把產品的設計細節和使用者體驗做得儘量完美。”
如今他已經想好了下一個 app 的方向,一款健康類產品。出發點並不令人意外,“因為我自己太瘦了,也就一百零幾。我就想著做一個這樣的產品,能夠監測一下自己,起到激勵的作用。”
四
李世超的經歷,也是中國數以萬計的中小型開發者們的一個縮影。自 2018 年正式開始全職獨立開發以來,他越發明顯地感受到“自己不是一個人“。
因為喜歡 app,李世超日常就會上 App Store 觀察有哪些新的 app 上架。近兩年來,他直觀地看到越來越多獨立開發者的產品出現在 App Store 裡,“這兩年我身邊也有一些朋友,他們可能是其他行業的,都轉到了這個行業裡來,開發出了應用產品。”
這些新晉獨立開發者或小型團隊的作品,在他看來,“有的可能功能性偏弱一些,但同時我感覺,這兩年獨立開發者越來越多,產品設計也在不斷提升,現在很多產品我覺得都很好。”
據 App Store 官方資料顯示,2021 年,全球各國湧入 App Store 的新晉小型開發團隊中,有高達 23% 的比例來自中國內地。而他們所開發的 app,則不侷限在本土,而是被分發至 175 個國家和地區的 App Store。2021 年,這些小型開發團隊和新晉 app 開發者的總下載量中,約有 40% 來自海外使用者。
李世超也感受到了這一點,這位來自河南、常駐深圳的獨立開發者,剛剛在 5 月初給部分產品適配了日文——此前,他的大部分應用都以簡中、繁中、英文為主。
“懶貓存錢加上日語已經一個月了,加上之後明顯看到,國外的使用者是有新增的。喵一會則在國外已經看到排名了,下載量也有提升。”隨之而來的,還有來自各個國家的使用者反饋。“有從紐西蘭來的反饋意見,還有越南的,然後也不斷有新的國家的使用者發來。”
“比如對懶貓存錢來說,它的使用者量挺大的,有不少國外的使用者想讓我加一下他們國家的幣種,我也因此支援了挺多國外幣種。”在李世超的計劃中,下一步適配的選項是韓語或德語。
今年 5 月,安諾析思國際諮詢公司釋出了一份獨立研究《聚焦 App Store 上的小型企業和 App 開發者》(Spotlight on the Small Business & App Creators on the App Store)。研究報告顯示,2019 年至 2021 年,全球活躍在 App Store 上的小型開發者團隊,其收入在兩年內增長了 113%,漲幅比大型團隊高了一倍以上。
在中國,app 年下載量低於 100 萬、年收入不超過 100 萬美元的小型開發團隊,其收入自 2019 年以來的增長也高達 94%。而根據 Apple 資料,目前大中華區的註冊開發者總數,已經超過了 500 萬。
2019 年這一節點,與李世超的個人感受也比較吻合。“我是 2016 年開始做開發的,其實在 2019 年之前,收入的佔比很小。直到我的一些產品被 App Store 發現和推薦,收入逐漸增多。到現在的話,收入已經可以覆蓋到自己的生活,而且比之前工作的時候要高得多。”
李世超給工作室設計的紀念卡
2020 年推出 HomeTime 和懶貓存錢後,這兩款 app 相繼被選上 App Store 的推薦專題——自 2017 年的 WWDC 蘋果全球開發者大會後改版以來,App Store 就是小型開發者重要的曝光和引流渠道。
HomeTime 在“餘生很長,卻也不長”專題裡得到推薦,懶貓存錢則入選“怎麼都攢不下錢?”專題。
“上首頁推薦後,當天的收入真的是!有之前的百分之三四百,會多出來非常多。”李世超說。
同樣激增的還有使用者的評價,在李世超的 app 的評分頁面上,絕大部分留言都會得到他逐一的回覆。他會向提出建議的使用者表示感謝,告知該建議將會得到改進,或是暫時無法改動的原因。
在一位提出“希望在英文版里加上農曆日曆”的使用者留言下,李世超認真回覆了“英文版沒辦法加上農曆,因為英文的農曆沒法翻譯”。而對於表示“糾結要不要購買會員,畢竟是新軟體會不會做了一段時間就停了?”的使用者,他也會回覆,“放心吧,肯定不會停更。”
在他看來,自己作為單打獨鬥的開發者,更必須要真心對待每一個使用者。“不管是給一星或是五星,只要是產品上的意見,我覺得都要去回一下,這對我自己的產品提升也有很大幫助。”
五
採訪進行過半,當說起開發以外的推廣、運營工作,是如何完成的,李世超想起“公眾號也有段時間沒運營了。”這對一個人的工作室而言,是常態,也是他明確自身定位後的主次排序。
“我自己沒有 app 推廣的經驗,這兩年在摸索,也沒有特意去運營什麼。”通常,他會在自己和工作室的微博、Twitter 等社交媒體釋出產品的功能更新。目前,他的個人微博有 4.4 萬粉絲,置頂的一條內容是關於懶貓存錢的永久買斷制會員,在 2021 年時的一次漲價訊息。
有時候,他會整理一些彙總帖,羅列一下目前自己的產品條線,“其他就沒了,其實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做產品。”
2020 年 6 月,那年的 WWDC 上推出了桌面小元件功能,李世超給幾款 app 都適配了小元件,也因此獲得了一些推薦的機會。
每年 6 月的 WWDC,他都會準點收看直播。今年的大會剛剛閉幕,在一年一度的蘋果設計大獎上,有三組來自中國的中小開發者獲得了提名。其中,謎底時鐘由來自杭州的一對夫妻柳毅、梁逸倫,帶領另三位成員開發打造。
而另一款提名 app 專注麵條,則由來自廣州的開發者黎建鵬,受 3 歲的女兒啟發創造。與李世超做 HomeTime 的契機類似,黎建鵬也是在 2020 年初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受到啟發,決定全身心投入到開發產品當中。
如今 HomeTime 已經問世,兩年多,版本來到 1.7.1
從事開發 9 年來,李世超充分意識到,“大多數還是要靠你自己”。當因為 App Store 推薦而帶來的下載量和收入激增過後,app 的排名自然還是會慢慢下降。“除了做產品,自己也要想辦法推一推,比如某個小紅書或者抖音上的博主推了你的產品,下載量和收入也會比較可觀。”
而面對產品上的問題,他有時會尋求其他開發者的建議。“都是透過微信群認識的,裡面很多都是獨立開發者,聊著聊著比較好,就加了微信。”
透過與狀態相似的開發者的交流,他更加意識到,每個人對自己的產品的定位都大不相同,“還是要靠自己,給自己制定產品路線,然後走下去。”
如今他也意識到,產品路線或者方向的改變,與它們最初的靈感迸發一樣,常常來自自身生活的變化。自 HomeTime 上線的 2020 年,已經過去了兩年的時間,“我在想,給它加一個關於家庭活動的新欄目,你可以透過它,去做家庭活動的發起人。可能不用那麼複雜,但可以在裡面規劃一個活動,邀請家人,記錄要準備的事情,以及事後的心得等等。”
明年是李世超從事開發的第 10 年,如今的他也開始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走上與他一樣的道路。他在工作室的微博簡介裡這樣寫道:“碼力全開工作室官方微博,打造自己產品的同時,也在一路摸索幫助更多的人成為獨立開發者。”
2019 年起,他建立了碼力全開大學堂,整合了自己以專欄文章、影片等形式釋出的產品開發和設計經驗,同時也在上面分享工具、插畫素材、相簿圖示、思維靈感等資源。
更早的 2017 年,在他編寫的課程《有溫度的 Coder》裡,他寫道:“做一個有思想、有溫度、有情懷的 Coder,不只懂技術,更懂使用者和生活。”——對於後來開發出 HomeTime 等產品的李世超而言,這些話不止是宣傳語。
“其實前些年的時候,你做出一個產品來,可能那個時候的使用者對你的產品質量,要求不會很高。如果再設計得稍微好看一點,可能就會收穫一大批種子使用者。”他感嘆,如今的環境既有準入的便利,也有突出重圍的新門檻。“現在整個行業,特別是使用者,它們對設計、互動的要求越來越高,你的產品不僅要設計、互動更好,還要功能更方便……什麼都提升了一個檔次。”
為自己的人生需求做 app,為同樣立志於此的開發者伸出手,在他看來都是必要的。“因為生命真的很短,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都沒有多少時間可以浪費。”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出色WSJ中文版 (ID:WSJmagazinechina),採訪、編輯:DaJuan,撰文:小嚴,圖片: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