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植物園就要來啦!從“農事試驗場”走來的繽紛世界
國家植物園就要來啦!建立中國自己的國家植物園,這是幾代植物學家的百年夢想。一百年前,中國植物園事業初起步……
樂善園內開闢農事試驗場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清政府將樂善園(今北京動物園)闢為“農事試驗場”,內設動物園、植物園,兩年後竣工,且單獨售票開放。植物園內闢有花園及溫室,以花卉種植、展示為主,這裡成為中國現代植物園發祥地。
據《北京動物園志》《宛然西郊》等記載:清末朝廷推行新政,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年底,派五位大臣出國考察西方政體。回國後湖南巡撫端方總結考察成果,上呈《請定國是以安大計折》,稱:“各國導民善法,擬請次第舉辦,曰圖書館,曰博物院,曰萬牲園,曰公園。”光緒三十二年三月二十二日(1906年4月15日),商部(同年9月改為農工商部)上奏朝廷,以開通風氣,振興農業為由,請撥西直門外樂善園官地,興辦農事試驗場。光緒皇帝同日“依議”准奏,將內務府奉宸苑管轄的樂善園、三貝子花園、廣善寺、惠安寺以及附近土地850畝併入,合計1012畝(另說1062畝),籌建農事試驗場,並於同年四月動工修建。
農事試驗場所選地址,即今天北京動物園,曾為清康熙年間議政王大臣康親王傑書的園邸,時稱樂善園。乾隆年間該園荒敗,但基礎尚在,因緊臨長河(高梁河),乾隆十二年(1747年)在此興建行宮,仍稱樂善園,成為皇家園林。嘉慶年間,樂善園被裁撤,光緒年間只有園牆斷壁尚在,一派荒涼景象,仍為內務府奉宸苑管轄。
開工一年之後,農事試驗場之萬牲園(動物園)先期建成,於光緒三十三年六月初十日(1907年7月19日)試行售票開放。又經過一年的營建,農事試驗場全部竣工,建有動物園、植物園和農產品試驗區三大區域。
植物園地處農事試驗場西北部,即廣善寺附近,於光緒三十四年五月十八日(1908年6月16日)與動物園同日正式接待遊人,場內附設遊覽圖以便公眾遊覽。當時動物園門票為銅圓8枚,植物園門票為銅圓4枚。
在農事試驗場正門外東西兩側,各設小屋一間,東邊一間為售票處,有兩個視窗,南窗出售男客票,票面為白色;西窗出售女客票,票面為紅色。西邊一間為寄存物件處。遊人由東側門的兩個口進園,男左女右,分開進入,進門後再驗票、檢票。
百年暢觀樓,慈禧及光緒前來農事試驗場時曾在此小憩。
溫室中培育奇花異卉
因這裡地處西直門外,交通方便,又是京城第一個既有動物又有植物的公園,所以每天都特別熱鬧,甚至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在萬牲園先期開放時也來此遊覽。
時有《閒話西郊》一文記述:“植物園面積約三十畝,分為若干區,按照植物自然類之系統,分別按區培植中外不同之植物,約千餘種。溫室專門培養奇花異卉,四時不絕,類多熱帶植物,而秋末之菊花尤負盛名。”
當時的《順天時報》也有一篇題為《京師博覽園遊記》的文章,較為詳細地記述了植物園的情況:“再往西,見有一帶矮小玻璃房(溫室),便是植物園。進門票價四枚。玻璃房內都是植物,靠東十間,靠西十間。中央過道兩旁陳列的都是盆花盆草。”
植物園內的植物數不勝數,中央過道的植物分30種,有赤松、鳳尾蕉、連翹、小櫻花、美洲文竹、食蟲草、繡球花、白金蓮等。而玻璃房東西各有“十屋(間)”,每屋內陳列珍貴花草,少則一兩百盆,多至數百盆,種類上少則十餘種,多至數十種。
東邊“十屋”有金姬魚草(風信子)、黃鶴花、築羽根草、八重雛菊、黃鶴花、無花果等。西邊“十屋”有石蒲、花百合、金雀花、寒蘭水仙、香錦、天竺牡丹等。而每屋中都掛著寒暑表一個,為的是監測溫度。屋內屋外都有自來水管。東院有盆草數百種,也有種在地上的。西院有盆花數百種,類如仙人掌、茉莉花、夾竹桃、石榴花等等,看不盡,說不完。
建園之初還開闢了一處牡丹園,以牡丹亭和環廊為主題建築,栽植了多種名貴牡丹,成為農事試驗場的牡丹專類園。民國時期《本國新遊記》稱:“牡丹亭四面皆廊,院中徧(遍)植牡丹,故名。”
民國初期,農事試驗場曾興盛一時,1914年更名為“農商部中央農事試驗場”,此後又相繼更名為“北平農事試驗場”“國立北平天然博物館”“西郊公園”等。
1928年建立了“靜生生物調查所”,1929年又成立了“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從那時起,胡先驌、劉慎諤等一代又一代植物學家就在為建立中國自己的高水平植物園而努力。當年出版的《國立北平天然博物館圖說》介紹:“植物園室內奇花異草四時不絕,如印度蘭、絲竹草、芭蕉、翠柏、膠皮樹(橡膠樹)、電線草(龜背竹)等,種類甚繁。”
1937年北平淪陷,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遷往陝西武功縣,日偽園藝試驗場接管了植物園,但樹木遭到砍伐,花卉被毀,植物園變成了菜園子。1946年植物研究所回遷北平,昔日植物園的面積由40畝縮小到1畝左右,2000多種花木大多已無蹤影。至新中國成立時,由前北平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等4個機構合併組建“中國科學院植物分類研究所”,1953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接管的植物僅300餘種,隨後擬在西郊選址新建植物園。
1955年,“北京動物園”正式定名,植物園內花木被移出遷往它處。
香山腳下覓得新址
北京植物園最終選址風景秀麗的香山腳下。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建立,分為兩處。一處在香山路南側,隸屬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簡稱“南植”,以收集、引種栽培珍稀瀕危植物和重要經濟植物為主,兼有植物展示、觀光;一處在香山路北側,隸屬北京市公園管理中心,簡稱“北植”,以收集、展示、保護植物資源為主,集植物研究、普及、遊覽於一體。
據《北京植物園志》《北京植物園往事》等記載:1954年4月5日,中科院致函北京市政府,希望在北京玉泉山和碧雲寺附近,規劃出5000至6000畝的土地,作為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植物園的永久性園址。因為這裡空間很大,地勢起伏,地形變化複雜,櫻桃溝的水源充足,同時距離市區較近。
在園址未最終確定前,植物研究所耗時3個多月,先將西直門外的花木遷到清華園苗圃栽植。
1955年,香頤路(今香山路)以南200畝土地確定用作植物園引種試驗用地,年底,清華園苗圃搬至此處,命名為“北京植物園苗圃”。
據《北京植物園建設的回顧與展望》記載:1956年5月18日,由中科院與北京市聯合上報國務院的“籌建北京植物園建議書”得到批覆,“批准設立北京植物園,由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和北京市人民委員會園林局共同領導”,並撥563萬元,作為第一期建園經費。
1957年,中科院植物所和北京市園林局組成了“專家規劃設計委員會”,對北京植物園進行了總體規劃設計。當時以“莫斯科植物園”為藍本,兼顧科研和科普兩方面的需要。其中香頤路(今香山路)以南為植物園試驗區(即“南園”);香頤路以北為植物園開放遊覽區(即“北園”)。
1959年中科院與北京市合作,在北園栽植大量喬灌木和果樹,並修建多處基礎設施,而在南園廣植樹木,興建溫室。1960年正值國家經濟困難時期,建園工作一度停頓。此後路南的中科院植物所和路北的植物園自然形成兩個獨立的單位,俗稱“南植”和“北植”,且隸屬關係有別。
《北京植物園志》記載:“北植”歷經初創、專項建設和大規模建園三個階段,先後建成了牡丹園、芍藥園、碧桃園、丁香園、木蘭園、海棠園、梅園、月季園等景區,1987年4月23日正式售票對外開放。2000年建成具有國際水平的熱帶植物展覽溫室——萬生苑,以“綠葉對根的回憶”構想為設計主題,獨具匠心地設計了“根莖”交織的傾斜玻璃頂棚,彷彿一片綠葉飄落在美麗的香山腳下。
與國內眾多植物園不同的是,北京植物園除了植物景觀外,還有許多名勝古蹟。十方普覺寺(臥佛寺)始建於唐代,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櫻桃溝為京郊避暑勝地,歷史上盛極一時;這裡曾為清代西山健銳營八旗之一的正白旗營地,遺存碉樓等古蹟;據傳還是曹雪芹創作《紅樓夢》之處,闢有“曹雪芹紀念館”;中國近代思想家梁啟超也長眠於此。
視覺中國供圖
來源 北京日報 | 作者 戶力平
編輯 王瓊
流程編輯 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