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惺惺有盤石,應記主人公 | 松廬

由 司馬盼香 釋出於 休閒

上海世博文化公園北區已於2021年12月下旬對外開放,圖為獨具江南園林文化特色的申園內景。攝影:邢千里

“兩日黃岩縣,紛然百慮侵。乍聽幽鳥語,復起故園心。冒熱度峻嶺,憚勞休茂林。潮來知海近,三島可能尋。”這首題為《黃岩道中》五律的作者洪适,是南宋初期一位頗負盛名的大家。

洪适,字景伯,父洪皓出使金國被羈十五年,世稱“宋之蘇武”。洪适自小“躬帥二弟,刻意問學”。紹興十二年,洪适與長弟洪遵同試博學鴻詞科,洪遵高中魁首,洪适名在第三。三年後洪邁亦高中,後著《容齋隨筆》《夷堅志》等傳世。洪氏兄弟三人皆以文名,且同朝併為臺輔,時有“鄱陽英氣鍾三秀”之稱。

史載洪适“與人誠實,無浮禮”。在繁文縟禮盛行的南宋官場,清簡質樸的洪适不啻是一股清流。“風流直欲佔秋光,葉底深藏粟蕊黃。共道幽香聞十里,絕知芳譽亙千鄉。”桂花的淡泊之美恰如洪适的性情,洪适也因這首木樨絕句被尊為桂花花神。

洪适一生宦海浮沉,操守清廉,所至皆有政聲。據嘉定《赤城志》記載,紹興十五年洪适添差通判台州,時年二十八歲。許及之撰《行狀》記錄了洪适在臺州時的一件軼事:“臺守與公不相能,公嘗行縣至黃岩,令以繫囚十數輩匿堂廡間,詭以獄空告。公坐令聽事,聞大呼聲,即詰視,諸囚皆叫號稱冤,因備其事申諸司。歸白守,守以為不關白長官,撰彈文迎秦意,秦嗾言官上之,坐免官。”文中“秦”為當朝權相秦檜,而“守”即是曾惇。《宋史》記“惇嘗獻秦檜詩稱為聖相,故以郡守處之”。黃岩縣令假空冤獄虛報政績,正直的洪适識破後如實稟告,不想因此得罪秦黨,惹禍上身,被誣免職。身蹈濁世,年輕的耿介之士徒喚奈何!

夏秋之交,天氣尚熱,從府城臨海翻江越嶺行縣至黃岩,兩天勞頓奔波下來,洪适不由懷念起自己在官舍邊新建的分繡閣、春閟堂中度過的悠暇時光。聽著野外的鳥鳴聲,遊子的思鄉之意也在心底泛起。這片自古充滿神奇色彩的山海之地,會有哪些奇妙的事情發生?

一場秋雨過後,天氣變得涼爽起來,洪适如約而至黃岩城西的一處秘境。“十日元無兩日晴,小園幽事最關情。早披鶴氅看雲山,晚踏漁舟趁月明。夜雨洗來修竹淨,曉風吹入瘦松清。野亭花徑緣君掃,梟梟秋聲動旆旌。”這首《藥寮候洪景伯》的作者謝伋,乃當世真名士。

謝伋,字景思,當年隨父謝克家奉傳國玉璽,擁立康王。建炎二年,謝克家出知台州半年,史載“吏治精明,人不敢犯”。宋紹興初,乞靈黃岩石寺為香燈院。謝伋遂遷家黃岩靈石,以便祭祀。

待到洪适過訪靈石藥寮時,謝伋已在此地居住了十二個年頭。“屏居常恨造門疏,覿面真如得異書。”此次會面,讓幽居多年的謝伋頗為興奮,他對年少自己十八歲的洪适印象極好。洪适作《夜飲藥寮次景思韻》,記下當夜暢飲藥寮的情景:“主人知我樂郊居,藥圃嘉招走尺書。笑語池邊欣促席,醉歸林下卻肩輿。正聞雁過猿啼後,更是風清月白初。見說長安訊息近,卻須高興謝鱸魚。”聚會如此歡洽,以致洪适乘興打發了隨從,決定在此小住數日。

洪謝兩人一見如故,情誼契合,首先是他們同屬反秦陣營,可以敞開心扉“見說長安訊息”。當年洪皓滯北迴歸,舉朝嘉許,何等榮耀,然而不久便因“數忤秦相”遭貶饒州,洪适也連帶外放台州。謝氏父子與秦檜一黨更是冤大仇深。謝伋早年在朝時,高宗頗為賞識,稱其“學蚤傳家,允為令器”。紹興二年秦檜罷相,謝克家撰《褫職告詞》:“聳動四方之聽,朕志為移;建明二策之謀,爾材可見。”罵得酣暢淋漓,一時大快人心。不久秦檜復相,謝氏父子遭受打擊報復自然是首當其衝。此後謝伋“擯落二十年”,仕途就此斷絕。“我今便欲老巖谷,亦不求棗大如瓜。洗心脫然去塵累,不慕盛麗並紛華。”

除開政治上同道之外,洪謝兩人還有眾多的志趣相投。謝伋深研駢文,著有《四六談麈》一卷。而洪适年少時即苦攻四六,專研詞科,所作駢文名重一時。洪适素好金石之學,與歐陽修、趙明誠並稱宋代金石三大家。謝伋亦喜“考擊金石”,他在硯臺刻銘:“擘鳳尾,磔鼠須。汗綠竹,編青蒲。紬金匱,論石渠。記先友,讀父書。”據說閻立本的傳世真跡《蕭翼賺蘭亭圖》曾在謝家,被表弟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借走後不知所蹤。

難得知己初逢,自然有講不完的知心話。“昔年丹筆勘閣本,此日海邦題坐輿。”這是謝伋所作七律《奉酬洪景伯》中的頜聯,前句羨慕洪适擔任秘書省正字時校勘皇家圖書,後句卻是打趣洪适前詩題詠的“卻肩輿”。頸聯“幸接好音聞正始,豈惟妙句突黃初”——南宋學人特別推崇曹魏黃初至正始年間的詩風,兩人談文論道,自是意趣盎然。風清月白之夜,千年古寺中詩酒風流,景思、景伯妙語發清秘,活脫脫就是一幅高士逸興圖。

這座靈石寺也是頗有來歷:始建於東晉,因僧誦《仁王經》天降甘露而名甘露寺。後浙東“五斗米道”興起,相傳孫恩在此屯兵伐木造舟,忽有石從天降,擊退孫恩,故山寺均改名靈石。歷史上靈石寺數度易名,據《赤城志》載:“舊傳昔有異人殿中塑佛像,期與十旬啟門,僧怪之,未及期而啟,忽有雙鶴飛出,視所塑才二像,珠髻熒然,故寺舊名耀珠。”明萬曆《黃岩縣誌》記此寺“有智顗翻經臺、唐李義山著書堂”。

“芒鞋入谷親尋種,野服巡欄自把鋤。”謝伋在靈石寺東建園林闢藥圃,種植藥草以自娛,自號“藥寮居士”。藥香清警,謝伋躬身藥圃當別有深意。臺守曾惇《題謝景思少卿藥寮二首》曰:“知子醫國手,元自諳藥性。”“我知若人心,欲了世閒病。”曾氏為政風評不佳,然不可因人廢詩,這兩句直指謝伋種藥本意,可謂解語。

徜徉於藥寮中,洪适也是詩興大發。他作《次韻題謝景思少卿藥寮》:“壯歲揮金邁二疏,眼看餘子伏鹽車。芷蘭清馥渾紉佩,芝術新苗幾荷鋤。剩作好詩傳近體,誰言巧宦勝閒居。北窗睡起琴聲寂,便若身登太皞墟。”首句用的是二疏辭漢歸鄉的典故,鹽車是指賢才屈居,末句則稱許謝伋隱居生活的逍遙自在。他在《題景思水芝亭》中寫道:“遠意閟千雲,亭幽不受塵。來為池上客,本是社中人。影密龜魚蔭,花開鷗鷺馴。買山如遂志,應許卜比鄰。”親臨其境感受謝伋的愜意悠然後,洪适不覺也動起了歸隱之意,想要在此結廬,與謝伋比鄰而居。

在藥寮小住幾日之後,謝伋決定陪同洪适出門遊玩。一山之遙的浙東名剎瑞巖寺法脈綿延,歷代高僧名師輩出。南陳智者大師“遍遊山水,嘗棲瑞巖”,唐代懷玉大師在此結廬靜修。晚唐青原派高僧師彥建寺,因山石呈紫紅,為祥瑞之兆,朝廷賜名瑞巖。“一時瑞巖道場,遂與天台、曹溪並峙千古。”

游完寺院、見過禪師之後,洪謝兩人又往山間尋找一塊傳說中的奇石。《赤城志》載:“惺惺石,在縣西北四十里瑞巖山。舊傳僧空照披荊棘而入,得一盤石踞之,宴坐自喚,曰:‘主人翁,惺惺著。’後因以名,且此堂曰喚堂。”謝伋伯祖謝良佐乃程門高足,治學援佛入儒,開理學風氣之先,著《上蔡語錄》曰:“敬是常惺惺法,心齋是事事放下。”朱熹注曰:“惺惺乃心不昏昧之謂。”“常惺惺”由此成為詮釋主敬工夫之要旨。得見“惺惺石”,身為上蔡學派嫡系傳人,平素深悟“常惺惺”的謝伋當即賦詩一首:“寧覆露稜角,明心不受欺。千年誰可轉,空照是宗師。”才思敏捷的洪适隨即步韻和之:“簿領久沉迷,誰能不忍欺。我來慚此石,拈出問吾師。”真乃惺惺相惜!後來洪适再賦一首五律《過瑞巖寺示勝上人》以記之:“逗曉亂山中,來尋古佛宮。荷間留夜雨,松下進秋風。瑞氣舊如許,巖姿今亦同。惺惺有盤石,應記主人公。”

沿著溪澗下山,路遇滴滴泉。謝伋先賦一詩:“滴瀝來無盡,秋聲雜水聲。縱觀深省後,一酌更心清。”洪适依舊步韻和詩:“石罅來泉滴,松風雜澗聲。天明有公事,還憶此時清。”

此番瑞巖之旅,對年輕的洪适而言,是一個難得的際遇。在此習得“常惺惺”之法,深省靜中不昧,尤記心清如水。得益於這份緣自瑞巖的修為,他後來不管順境逆境,都能進退自若,怡然自得。《宋史》稱其“兄弟鼎立,子孫森然,以著述吟詠自樂,近世備福鮮有及之”。



  作者:松 廬

  編輯:錢雨彤

責任編輯:舒 明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