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生活節奏較快,越來越多的手工藝術品在逐漸失傳,比如地毯的織造。地毯不同於其他的手工藝品,它距今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地毯的興起源於皇宮,那時候的地毯象徵著極高的地位,只有皇室才配享有。
在地毯製作的過程中,對工匠的手藝要求極為嚴苛,因為地毯是皇宮才能夠擁有的,所以在當時也被稱為宮毯。而製作一張宮毯,不但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還要消耗很多的財力,無疑成為了當時榮華富貴的象徵。
當時就連皇上在使用宮毯的時候都要小心翼翼的,由此也可以證明宮毯的尊貴,其他的平民百姓大多數都無緣一見。這樣的傳承手藝一直到了清朝,清朝滅亡之後,宮毯也就無人享用了。
清朝結束了,但是製作宮毯的手藝人還需要繼續生活。為了能夠讓生意繼續,他們到處開設一些地毯專賣店,因為宮毯製作起來十分麻煩,再加上價值連城,平民百姓根本不會去購買,這門手藝也就慢慢的開始失傳了。
一些後人可能至今都沒聽過宮毯這個名詞,更不知道宮毯的來龍去脈。2003年的時候,很多愛國人士為了能夠讓這項手藝繼續傳承,為了能夠延續中華的文化,就成立了盤金絲毯復原小組,而康玉生就是領導人之一。
盤金絲毯比宮毯的工藝更要複雜,對手藝的要求和金絲的要求都極為嚴苛,同樣它的價值也更為金貴。由此可見,要想復原這門傳統的手藝明顯不是一件易事,但是他們還是希望能夠透過自己把這項手藝傳承下來,就這樣70歲的康玉生在退休之後又重新投入到了工作中。
想要復原盤金毯,那麼首先就需要有盤金毯所需要的材料,但是這門手藝早已消失了很久,現在根本就找不到復原的材料。其次,這樣金貴的東西只有當年的手藝人才有幸見過。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當年的手藝人也都已經離世了。
面對這樣的困頓,每個人都找不到入口去解決這個問題。不過幸運的是,故宮在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給予了大力的支援,這些人也終於看到了傳聞中的盤金毯。這一眼把所有人都驚呆了,不論是工藝還是款式,都能夠讓人看出它的絕妙之處。
雖然不能用手去觸控,不能感受它的編織技巧。但是這些人還是無比興奮的,他們來來回回、仔仔細細的觀察宮毯,回去之後他們把這些編織的要領拼湊起來,重新又做了整理。
有了大概的思路之後,康玉生就帶領著所有的技術人員精心製作。但是誰都沒有想到,在製作的過程中很多的問題接踵而來。因為每一個人在故宮都看了一個大概,至於當時的匠人是如何進行製作的,所有人都不得而知。
經過了多次的嘗試,才把編織手法確定了下來,但是沒想到新的問題又來了。因為圖案比較複雜,所以他們在選擇材料的時候,就要嘗試很多種顏色,想要看出效果,就必須把這些顏色都進行編織,經過反反覆覆的實驗,才最終把材料確定了下來。
材料確定下來之後,他們就開始製作金線。因為製作的時候需要極細的金線,所以他們必須把黃金按照一定的比例和要求製作成金線,然而這樣的製作方法是極其耗費原材料的。
而且為了保證宮毯的走線形式看上去更加自然流暢,那麼這張宮毯就一定要出自一人之手。最重要的是在製作的過程中一定要小心,再小心。既不能有走線位置的錯誤,同時又不能夠損壞之前的製作。這樣就會給當時製作的匠人造成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消耗。
在所有人的配合下,他們用了三年的時間,最終將一幅《五龍圖》展示在世人的面前。毯子整體的製作都十分考究,龍的圖形更是活靈活現,而這張毯子更是價值連城,早年間就已經市值3000多萬,而且還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
盤金毯的技藝終於復原了,這讓所有的國人都為之興奮。雖然宮毯價值連城,但是它的發展仍然看不到前景,現如今編制宮毯的都是一些老年人,廠子裡最年輕的也有40多歲了。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廠子裡一直都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還是幾個老一輩的人在苦苦的堅守,照這樣發展下去,這項傳統手藝最終還是會被遺忘。
這份工藝如果一直都沒有人去傳承,那麼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它最終還是會消失在世人歷史的長河中。面對現在這樣的現狀,康玉生也只能抱以惋惜的態度,但是又毫無辦法。畢竟這項工作是一份苦差事,再加上這份工作的薪資待遇也不高,他很想把這份手藝傳承給年輕人,又沒辦法強招徒弟。
面對這樣的現狀,他十分無奈,不過康玉生也相信這門手藝並不會就此失傳,他堅信還有很多的匠人會把這門手藝傳承下去。這門手藝不僅代表著匠人精神,同時更是中華文化的代表,相信有朝一日一定能夠發揚光大。而這萬米金線製作而成的宮毯,也足以說明康玉生的愛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