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位於重慶銅梁區的一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民間還有中國第四大古城之稱,原名赤水縣,始建於隋朝,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因境內有大安溪(瓊江)而得名,有安居樂業之意。
北宋時期,銅梁縣治在東流溪壩時,安居鎮為銅梁縣轄十二鎮之一,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劃銅梁、遂寧兩縣的一部分設定安居縣,安居鎮曾經是安居縣的縣城。自古便有“安居依山為城,負龍門,控鐵馬,仰接遂普,俯瞰巴渝,涪江歷千里而入境,與篼溪、瓊江、烏木溪水會於城下,繞城三匝陷為深潭”之描述。
古鎮依山而建,上街狹窄彎曲,蜿蜒向上,拾級而上,青石鋪路,古色古香。古鎮最具特色的古建築集中在城隍廟、引鳳門、後河溝、會龍橋、火神廟街、文廟至萬壽宮一線,其中位置最高,遠遠看去最顯眼的就是城隍廟。
城隍城屬於安居古城九宮十八廟之一,據瞭解,安居曾有中國古鎮儲存最完整的九宮十八廟,其中傳播道教文化的除了城隍廟,還有明朝修建的萬壽宮、玄天宮、上/下紫雲宮、紫桐宮、文昌宮、帝王宮、天后宮、南華宮,清朝修建的武廟、川主廟,還有不同朝代修建的東嶽廟、火神廟、藥王廟、龍王廟、桓侯廟、禹王廟、奎閣廟、上/下王爺廟,另外還有弘揚儒家文化的文廟、傳播佛教的波侖寺,龍興寺、賽龍興寺、雷祖廟、古佛廟等。
城隍廟是守護城池的,在中國很多城市都有,據瞭解,“城隍”起源於古代對水庸神的祭祀,為《周宮》八神之一。早在周朝,每年收穫之後,人們都要臘祭八神,其中第七神就是水庸神,水即隍,庸即城,水庸神即城隍神。自東漢末年三國始,民間就有了城隍祠,唐朝時,信仰城隍已相當普遍,許多文人雅士,如杜甫、韓愈、張九齡、杜牧、李商隱等人都撰有祭祀城隍的詩文。
城隍在民間被視為城市的守護神,守護城池。道教神仙體系中,城隍是剪除兇惡、保國護邦之神,主管生人亡靈、獎善罰惡、生死禍福和增進幸福利益,並領治亡魂等,地位崇高。到了宋朝以後,祭祀城隍更是被升級為國家祀典。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並嚴格規定了城隍的等級,共分為都、府、州、縣四級,於是全國各地的城隍廟如雨後春筍般修了起來。朱元璋說“聯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而安居的城隍廟也就是在明朝的成化年間開始修建的。
修建城隍廟的時候,安居建縣不久,據史料記載,該城隍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七年(1481),新縣修新廟,當時修得極為壯觀,一時被傳為佳話,但兩百年之後,已成危樓,於是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當時的知縣唐運生又組織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修。
然而到了明朝末年,又毀於戰亂兵焚,到了清乾隆十年(1745),當時地方僧名一川又募資進行了重建,清道光六年(1826)巡檢沈慶安又率眾補修。
現在的城隍廟有部分建築就是道光年間所修,但大部分是後來所建,整個建築依山而立,為“三合頭”構造,中間合簷,兩邊飛角精雕細鏤,十分美妙。主祀城隍神,品級為縣城隍,封“顯佑伯”,配奉有判官、諸司、範謝將軍等。
城隍主殿左殿供奉祀有財神趙公明、文昌帝君、藥王孫真人,右殿奉祀的是慈航真人、王母娘娘和被稱為“送子娘娘”的註生娘娘,出右殿拾級而上,是恢復重建的真武殿,奉祀的是真武大帝。
在真武殿的後面,是恢復重建的玉皇閣,在這裡登高憑欄、極目遠眺,安居古鎮全景盡收眼底。一條碧綠的瓊江如同一條玉帶一般繞城而過,讓這座充滿歷史厚重感的古鎮,又多了幾分水鄉的靈動,古老的城廓掩映在碧水青山之中。
安居不僅歷史悠久,也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從這裡走出過福建巡撫王恕、安徽巡撫王汝璧、河南巡撫胡堯臣、陝西巡撫帥祥、貴州巡撫胡峵、南京都御史周達、大理寺少卿周南、《四庫全書》編修王汝嘉、翰林吳鴻恩、大理寺丞胡禹臣、戶部員外郎胡如川等一大批優秀人才,古鎮上有很多傳統文化可以體驗,也有很多美食可以品嚐,時間允許可以玩上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