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時期很多博覽會沒辦法線下舉辦,但沒想到今年1萬多平方米的展會空間,還是來了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熱愛手造的工作坊、創意達人。他們對上海的防控措施和城市精細治理充滿信任,在有安全保障的平臺上踴躍參展,也讓我們感動。”在11月27日開幕的第六屆上海國際手造博覽會上,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金江波望著琳琅滿目的展會現場感嘆。
本屆手造博覽會以“協同創新、快樂前行”為主題,聚焦“非遺美育”“非遺扶貧”“城市手工”。傳統手工藝和都市生活美學結合,幫助老字號賦能轉型,也為上海打造創意設計產業高地提供助力。
三文魚皮製作的時尚包。
魚皮也能做成畫
在手造博覽會上,許多上海難得一見的非遺手工藝集結亮相,來自河南的淮陽“泥泥狗”就是其中之一。展位上,69歲的非遺傳承人許述章開啟色彩豐富的水粉畫顏料,正準備給通體黑色的“泥泥狗”上彩。
淮陽“泥泥狗”又叫陵狗,是“羲皇古都”淮陽民間泥塑玩具的總稱,透過手工捏製而成,底為黑色,再用紅、黃、綠、白、粉五色進行彩繪。“泥泥狗不論造型還是上彩,都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它主要反映的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文化及生殖崇拜。”許述章指著一旁用於展示及售賣的“泥泥狗”說,“淮陽有個太昊陵,泥泥狗就是伏羲文化在中原的反映。”只見這些“泥泥狗”造型古樸怪誕,多為奇禽怪獸,有“猴頭燕”“人面猴”“草帽虎”“貓拉猴”“人首狗”等多達數百種造型。
從兒時起,許述章放學後就跟著祖父與父親學做“泥泥狗”,如今從藝已經有50多年,是家裡的第八代傳人。“以前主要在農曆二月的太昊陵廟會上出售,一年賣一次,有比較可觀的收入。誰買的泥泥狗多,意味著後代子孫滿堂。”許述章回憶,當時周邊10來個村落都有人會做“泥泥狗”,如今只剩下兩三家;而一年四季都做“泥泥狗”的,幾乎只有他一家了。“現在國家對非遺重視了,我們全家創業做這個,銷售也比之前好。”他說,現在的家庭作坊,有老伴,有兒子兒媳,也有孫子孫女。
在黑龍江展區,頗為少見的赫哲族魚皮畫吸引不少人圍觀。為觀眾做介紹的省級非遺傳承人孫雪特意穿了件魚皮衣進行展示,胸前兩尾鯉魚栩栩如生。“赫哲族曾長期以漁獵為生,在歷史上被稱為‘魚皮部’。”孫雪說,魚皮畫是赫哲族的傳統藝術,曾被稱為無紙剪紙,透過對魚皮的剪下、貼上和鏤刻,就能創作出讓人叫絕的精美圖畫,“以前赫哲族就把魚皮畫貼在窗上、牆上進行裝飾”。赫哲族也用魚皮製作衣物,在節假日或舉辦隆重活動的時候穿,具有防腐防蛀的特點。
黑龍江赫哲族省級非遺傳承人為觀眾介紹魚皮製作技藝。
孫雪的父親孫茂密,也是當地知名的魚皮畫民間藝人,從事魚皮畫創作已有30多年時間。“魚皮畫什麼題材都能做,我們有中國龍題材、二十四孝題材,也有敦煌飛天系列。”孫雪說,隨著時代變化,原先以黑白兩種魚皮本色為主的魚皮畫,也多了許多新的變化。手造博覽會上,就能看到葫蘆、服飾造型的魚皮中國結,且色彩斑斕,“我們採用現代工藝對魚皮進行上色,把它做成了文創”。
“非遺扶貧,各大院校都累積了許多成功經驗。這次我們把各區域非遺產品和民間藝人、手工藝引進手造博覽會,豐富了其內涵。”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汪大偉說,除了非遺展示外,手造博覽會做的更多是“手藝開課”,“在孩子們心裡種下民間文化的種子,讓傳統文化‘先入為主’,他們可以從簡單的手作中發現、學習、體驗到傳統藝術之美。”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也與果洛州瑪沁縣人民政府簽約,將進一步鞏固脫貧攻堅行動方案,把學院專業優勢帶過去,真正紮根在那裡,為當地傳統手工藝走出特色發展道路、打造特色文化產品助力。
在非遺扶貧展區,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縣苗繡省級非遺傳承人石維仙,現場展示苗繡技藝,在當地苗繡是苗家人的“奢侈品”。
手工拉高成本,消費有悅己趨勢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貴州遵義藤編傳承人馬毅牽手鳳凰腳踏車研發的《一路歡歌》腳踏車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今年手造博覽會上,馬毅也來到現場,被問起合作的現狀,他驕傲地說,“已經進入生產線。”
傳統遵義藤編以大件傢俱為主,而這種為鳳凰腳踏車研發的前車籃和書報架屬於小件。馬毅帶著其他傳承人一起接單,做熟練了,一天可以做兩三個前車籃,件小、省力,反而比大件賺錢。“透過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牽線搭橋,讓我們能夠把自己的產品推向進博會,也帶動了更多人參與其中。”
在博覽會上,馬毅現場做起一些竹編小把件,攥在手裡,可以用來按摩保健,也能供孩子玩耍。“透過它們,想讓上海人民瞭解貴州遵義的竹編,知道我們在傳承這門手藝。”嘉定的張師傅忍不住上前打聽,“可以跟您學習嗎,多久才能學會?”“免費教學”,馬毅笑著說。張師傅是做皮具的,他是被展位上擺著的一些藤編手提包吸引,也想探索這門手藝能否用在自己做的皮包上。
透過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牽手成功的還有果洛犛牛絨編織技藝和“美妙一刻”。犛牛絨有著保暖、吸溼的作用,在手造博覽會亮相的犛牛絨家居鞋、家居毯等適合在南方溼冷的冬天穿戴。美妙一刻負責人楊洋介紹,這些產品探索機械化手製,比如溼氈技藝的吉祥造型紐扣為手工部分,機械化部分則由全國各地工廠接單。這些手工部分許多體現在裝飾上,需要寄到果洛當地由傳承人完成,儘管拉高了成本,但有不可替代性。“隨著大眾審美素養的提升,消費也有一種悅己趨勢。公司很多設計師都是海歸,他們用符合時尚審美的設計,帶給大家更多愉悅,也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來關注和喜歡中國手工藝。”
今年手造博覽會首次引入“吃”的非遺。臨近中午,金山區非遺中心的展區香味撲鼻,不少觀眾排隊購買白龍糕。“一上午買了五十多盒”,金山區非遺中心負責人徐凱介紹,這種非遺技藝源自祈雨舞龍的習俗,觀眾不僅可以購買品嚐,也可以現場體驗製作。“非遺有技藝、產品、文創,我們希望觀眾在這裡體驗技藝,吃到產品,再來購買非遺文創,體驗非遺的各個層面。”
6年來,手造博覽會也是上海世博展覽館最受歡迎的展會之一,今年的市集區域也來了不少夜市經濟、週末經濟的擺攤達人。“在這裡可以吃、可以買、可以玩,我們打造接地氣的博覽會,也反映了市民對生活的熱愛。每年這裡什麼東西賣得最好,就知道老百姓喜歡什麼。”金江波說。
24節氣非遺美育課程,觀眾體驗白露節氣草編彩墊製作技藝,這是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王者榮耀》能否印在團扇上?
“冬天到了,除非喜歡手工藝,很少會有人去網上買扇子。”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博士生覃霄前不久參與策劃了校慶展“海上明月”國際團扇展,她把其中的桂林團扇帶到這次手造博覽會上。這些團扇和麥稈畫、壯錦、剪紙等結合,既是非遺,也是一種非遺的良好載體。為了吸引觀眾注意,覃霄特地去租了一批漢服,讓現場工作人員扮得古色古香。在她看來,在冬季裡推銷扇子,就像在當下向年輕人推介傳統手工藝,需要有更多技巧和思考。
“這些圖案太傳統了,能不能把《王者榮耀》的人物、元素放在團扇上面?”拙旅&M.A.O.;相關負責人唐喜為崑山遊站未來城的文旅小鎮專案來手造博覽會尋求合作,走到華師大的團扇展區時,眼前一亮,又覺得稍有遺憾。這些古樸典雅的團扇適合漢服愛好者或是老年人,但要吸引更多年輕人,也許還不夠。“年輕人喜歡傳統手工藝,需要有契機。比如竹藝、扎染等技藝手法都很棒,但要讓他們真正感興趣,我們還需再一起做點什麼。”
這樣的想法和覃霄一拍即合。她記得有一部日本動畫裡,飛行器的四個翅膀就被設定成團扇的形狀,“圓竹剖絲團扇明明是中國的非遺,卻因為宣傳、瞭解不夠被很多人誤認為源自日本。我們需要用更多元的手段、形式幫助非遺傳承、推廣。”
現場展示的團扇來自桂林廣恆工藝品有限公司,他們有70%的產品出口日本市場,還為國外奢飾品牌走秀訂製扇子,在將傳統手工研發和機器研發結合上已頗成功,但作為一個現代企業還不成熟。展位上擺著一些桂林剖絲團扇材料包,可以讓觀眾結合公眾號影片體驗製作過程,這也是華東師範大學根據市場調研後幫助創新的產品,但覃霄覺得扇面圖案有些老舊,但新的圖案來自外部訂單,廠家沒有自主權。“很多非遺傳承人還有手工作坊的意識,有訂單就做,缺乏自主設計和包裝,難以打出自己的品牌。我們需要幫助傳承人提高自主設計和傳播推廣意識,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而不只是簡單地幫扶。”
今年是上海設計之都10週年,上海明年將籌辦世界設計之都大會。“創意設計不僅是個行業,也是個產業,設計為各行各業賦能,傳統手工藝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平臺。”金江波認為,傳統手工藝在結合都市生活美學、幫助老字號賦能轉型,以及為一些文旅專案注入故事和文化內涵上面,都有很大的文化空間。“從今年的展商來看,很多人都在尋找傳統文化資源,為企業軟實力升級和更多智慧財產權產品打造尋找契機,這是個很好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