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
天壇官方微信釋出了
神樂署封閉維修的公告
近期有出行安排的小夥伴要注意啦!
有些朋友
可能對神樂署還比較陌生
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天壇公園·神樂署
神樂署,是專司明清兩代皇家祭天大典樂舞的機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又名神樂觀,清乾隆八年(1743年)稱神樂所,乾隆十九年改今名。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是專門用來培訓祭祀樂舞人員的機構。
神樂署坐落北京天壇西門內稍南側,坐西向東,是天壇五組大型建築之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八年(1420年)。
神樂署是管理祭天時演奏古樂的機關。明代叫神樂觀,當時神樂觀的樂舞官、舞生都由道士擔任。
明朝永樂十八年遷都北京時,有300名樂舞生隨駕進北京,以後明代神樂觀常保持有樂舞生600名左右。
到嘉靖時樂舞生總人數達2200名。清朝乾隆八年(1743年)神樂觀改稱神樂所,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改稱為神樂署。
設定官居正六品的署正一人,從八品的左右署丞各一人,還有正八品的協律郎五人,下面有樂生舞生近500人,這些樂團專門負責祭祀的演奏。平時也研究音樂,而神樂署的官員,北京百姓稱他們為“假老道”。所謂假老道,就是指他們沒有固定的身份。他們在神樂署內,是頭戴花翎頂的清朝官員;離開天壇回到道觀,他們又成了穿道袍的道士;晚宿私宅,換上便服,又是妻妾環侍,兒孫繞膝的富室縉紳。
神樂署院內的太和殿,康熙十二年(1673年)改名凝禧殿。五間大殿後面有七間小殿。另外,署內還設有奉祀堂、掌樂堂、協律堂、教師房、伶倫堂、穆佾所和收藏樂生冠服的庫房23間,設施齊全,是一個培養宮廷樂舞生的學校。
神樂署建築總平面呈東西長南北短的長方形,為兩重殿宇的三進院落,神樂署大門朝東,前殿五開間,明稱太和殿,清康熙年間改名為凝禧殿,用於排演祭祀大典;
後殿七開間,原名玄武殿明末改稱顯佑殿,用於供奉玄武大帝以及諸樂神;
殿後還有袍服庫、典禮署、奉祀堂等建築,東跨院由通贊房、恪恭堂、正倫堂、候公堂、穆佾所等建築,西跨院有掌樂堂、協律堂、教師房、伶倫堂、昭佾所等建築。
據史料記載,天壇神樂署除了上述建築之外還建有大量的茶棚、酒樓、藥鋪等建築,在神樂署圍牆內甚至還有一座關帝廟。
在經歷了1900年以來百餘年的破壞之後,天壇神樂署已經破敗不堪,所餘建築不多,僅有部分主體建築得以保留。2002年北京市政府設立“3.3億文物搶險修繕計劃”將天壇神樂署列名其間,遷出署內所有居民,開始重建神樂署的工程,到2004年9月20日神樂署重建工程正式竣工。
目前天壇神樂署作為古代音樂博物館向公眾開放,館中陳列展示了神樂署歷史、樂律、詞曲、琴瑟、鼓和壎笙等樂器、中和韶樂、舞蹈服飾等,其中的展品均可以實際演奏,並且闢有盲文解說詞。
【來源:北京旅遊網官方號】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