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常有千年松,世間難逢百歲人。對於一個家庭來說,百歲老人是無價之寶;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百歲老人是一部見證了歷史變遷和時代變革的“活檔案”。近日,記者走訪了北侖兩位百歲老人,他們用真摯的笑容表達著對生活的熱愛,用樸實的語言講述著他們眼中的“北侖百年”……
10月8日下午,在小港街道建設村的一處老屋內,今年100歲的樂加春老人正在和家人聊著往事,說起北侖的變化與發展,樂加春一下子便來了精神。“在我小的時候,吃飽穿暖都是大問題,要說黨是我的‘救命恩人’,那一點都不為過!”老人激動地感慨道。
樂加春出生在一戶貧苦家庭,父親在他12歲時離世,一家五個兄弟姐妹全靠母親一人拉扯大。據樂加春回憶,兒時的他經常吃草根、樹皮充飢,從來不知道溫飽是什麼感覺,身邊許多同齡的孩子因體弱多病早早夭折。解放後,村裡成立了互助組,各家各戶都分到了包塊的田地,樂加春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一個人幹三人份的活,晚上打著燈在田間插秧,一勞作就是12小時,這才讓家中的弟弟妹妹告別了食不果腹的生活。樂加春說:“那個年代,我們能用勞動換溫飽,頓頓能吃上白粥,已經是非常奢侈、幸福的事情了,這都要感謝我們國家的好政策!”
生活了一個世紀,樂加春感覺變化最明顯的是交通。“我記得以前從小港到北侖城區去探親,只能用兩隻腳走,穿過農田、池塘,再翻過三個山頭,一走就要大半天。”樂佳春笑著說,“現在我們家門口一條條公交線路通到哪兒的都有,家家戶戶還有車,別說去北侖只要半小時,就是去北京也就一眨眼的功夫呢。”
如今,已到期頤之年的樂加春仍身體硬朗,思路清晰,他總愛和家人們聊北侖的變化:曾經居住的小棚屋已改建成了舒適的樓房,家門口的畝畝農田如今已建設成了繁華的商業街區……“我們從過去一窮二白到現在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我很感恩、知足,也為我們黨、我們國家感到自豪!”樂加春說道。
在柴橋,也有這樣一位百歲老人,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述說著北侖這個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她叫鄭蘭青,今年102歲,是土生土長的柴橋後所村人,說起以前的故事,她笑著念起了鄉間的順口溜“新阿大,舊阿二,破阿三,爛阿四”。 鄭蘭青說,在她兒時,兄弟姐妹眾多,衣服都是哥哥、姐姐穿剩下來的,甚至連被子、內衣都打滿了補丁,天冷的時候破洞的棉衣、棉被經常讓她冷得瑟瑟發抖。“現在我每個月的高齡津貼都花不完,新衣服不用愁不說,村裡每年都會給我們高齡老人送棉被、毛毯,暖和又漂亮。”鄭蘭青說道。
談起生活的變化,鄭蘭青對如今的養老舉措讚不絕口,她說:“在我小時候,家裡老人上了年紀也不能閒著,不幹活就沒飯吃,生病了也只能熬著,飯都吃不飽哪有錢看病,哪有現在這麼好呢!”據鄭蘭青介紹,街道、村、老年協會的工作人員們逢年過節便會上門拜訪,送來各類生活用品、營養品等;當子女們無法照看自己時,村裡的工作人員會將愛心午餐送上門;村老年協會還為老人舉辦了集體生日會,拍紀念照、切蛋糕、唱生日歌……在物質與精神上給予老人極大的關心和關愛。
“我還要再誇誇小李,每次來照顧我的時候和自家女兒一樣貼心呢!”鄭蘭青口中的小李是每個月都會來上門服務的愛心志願者,掃地、擦窗、理髮、剪指甲……在北侖,還有許多像小李這樣的志願者,他們以結對幫扶的形式為高齡老人送去無微不至的關懷。
據統計,北侖區一共有72名百歲老人,這些老人們見證了北侖的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下,享受著老有所依、老有所養、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來源:藍媒聯盟·北侖區傳媒中心 記者 周佳貝 攝影 成百舸 通訊員 牟露雅 吳永年 丁金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