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不禁心領神會,這不就是說的我麼?
在每一個人心中,自己都是才華橫溢、一表人才、人品優秀、做事專注的。
而是不是成功嘛,在這個問題的共情中,也是有大部分人抱著懷才不遇的心態在思考、討論。
誰在自己眼中不是最棒的那一個呢,只不過沒有出頭罷了。
別看前面說得這麼複雜,其實都是花裡胡哨的。我們把它簡化一下,那就是:
為什麼如此優秀的我不能成功?
為什麼呢?還不是因為優秀的人太多了?
相對於小學沒畢業的人來說,大學生算優秀了吧?可是你走進大學校門才知道,自己千辛萬苦從獨木橋上衝殺過來,不過是大城市孩子的起點。你耗盡洪荒之力衝進清華北大,在北京的小孩看起來也就那樣。
這裡面有社會、時代、地域的各種不平等在裡面,隨著我們的不斷學習、向上突破,也就不斷升級——但其結果也不過就是站到更高的、更優秀的層面,同樣面臨著無數來自五湖四海的對手——對手如此之多,而且都是萬里挑一的優秀,憑什麼你就一定會成功?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淡化這些自認為優勢的條件。一表人才,才華橫溢,人品善良、做事專注,這些都是成功的起步條件,有了這些,我們才有可能成功,但是有了這些,也不一定會成功。
這些條件和成功的結果本身是沒有必然聯絡的。
努力,不一定成功
這是一個邏輯方向性問題。保持這些優勢,在方向上是對的,但是命運給出的結果遠遠不是個人特質優秀與否能夠決定——這世界有太多的不確定因素。
比如金錢、人脈、社會地位、祖輩積累,在唯心主義者看來,這些都是外在的,不能取代個人努力向上的正能量。但在唯物主義者來看,這些都是個人努力實現目標的基本保障。
誰的保障高,誰成功的機率就高——至於努力,人人都在努力,所以反而不是決定成功的關鍵了——我們談努力,只有大家在同一個起跑線上才有意義。
和出生在目的地的人家談什麼公平?他同樣在努力,有著更高遠的目標,甚至比你更帥,比你人品更好,更加專注——因為他們有條件接受更好的教育——這才是可怕之處,生來已是不公平,偏生人家還更努力。
還是那句話,人家幾輩子的努力,憑什麼輸給你十年寒窗?因為他同樣十年苦讀啊,還不用寒窗。
做人一定要想通一些事情,才會避免被雞湯誤導。
是的,在鏡子裡我們都是氣宇軒昂,在詩詞歌賦上都是才華橫溢,在人品上都是為人友善,誠懇正直,專心做事,可是出門之後你坐地鐵,人家開法拉利。
誰成功的機率更高?這是不爭的事實。
不努力,就不可能成功這並不代表著我們就不要加強自己的優勢,放棄我們的努力。為了下一代能夠更好、更高、更強,我們都必須不斷地提升自己,改變自己的生活狀態、社會地位。
人類不就是這樣走向更高的文明的嗎?
要相信有物質的教育絕對比物質缺乏下的教育更加豐富、完善,要不然為什麼這麼多人想盡辦法都把小孩往名校里弄?
我們說教育公平,只是說受教育的門檻應該公平,並不是指每個孩子都要接受同等的教育,否則的話何來精英教育?
那種要求絕對公平的人,其實就是自身能力不足的人。只有泥腿杆子才會號召“搶錢、搶糧、搶女人”,那些透過自己勤奮獲得財富,終於可以為自己後代建立更好學習機會的人,在被清算的時候又到哪裡去找公平。
窮人的孩子也要學習更好的知識,謀求成功。作為孩子的父母,需要有教育責任感,要努力為孩子創造接受更好教育的環境。我們要的公平,不是把別人拉下來到我們的水平,而是努力改變自身,達到更高的層次,去接受更高一級別的公平。這才是社會普遍價值觀,是勤勞、專注、努力工作生活的目的所在,不論在哪個年代,哪種社會環境下都是如此。
我們要努力創造出自己各方面的優勢,雖然不一定成功,但是可以改變我們下一代的起點,讓他們更接近成功。
到底什麼是成功?
上面的討論都是基於普遍社會價值認同的成功,也就是我們現世的“成功”,是在當今社會下大家都比較認同的——財務自由、思想自由——就是各方面都可以選擇的一種狀態。
而成功,實際上並非獨此一種。
“成功”一詞出自《書·禹貢》:“禹錫玄圭,告厥成功。”是指達到或實現某種價值尺度的事情或事件,從而獲得預期結果叫做成功。
也就是說,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期望值不同,那麼信念中的成功完全就不一樣了。從小的來說,比如今天我這篇文章十萬+了,我就會覺得這是個天大的滿足。雖然這和解放全人類來說太微不足道了,但這是現實的,可期的,能夠帶來同樣心理愉悅的行為。如果達到了這個期望值,我就可以小酌一杯,慶祝我的成功。
這種細小的經過與結果,失敗與成功無時無刻不在我們生活中出現。也正因為如此,這種具體事例的成功,就是“這事成了沒”的一種生活現實,並不具備價值觀的討論基礎。
從價值觀的宏觀角度來說,成功有兩個標準。一種是個人認為的成功標準,一個是社會認同的成功標準。當我們個人認同的成功標準和社會標準一致的時候,表現出來就是隨大流的,也是普遍正確的,比如“升官、發財、名利雙收”之類。
這兩個標準有時候又是不一致的,這種情況也是時常發生的,在大多數人眼中,這人的價值觀就是“不合大流、特立獨行”。
不論兩者是否相容,並不影響從這兩個角度分別思考,分別“成功”。
個人角度從個人角度來理解成功,那當然體現的是個人的價值觀。因為成功本身就是一種價值判斷。當我認為值得追求的東西得到實現,那就是成功。
但是在別人眼中,並不見得贊同。
就好像德雲社吧,他們的演出大家愛看,他們也賺得盆滿缽滿,名聲滿天飛。在郭德綱的眼中,這種受老百姓喜歡的形式,既傳承了傳統相聲藝術,又讓自己的經濟條件得到了巨大的改變,還提升了的社會地位。
於他而言,當然是成功的。所以他直言不諱,“當初給人當狗,人不要,自己逼成龍了”。這話雖然說得咬牙,但是“成龍”這種詞彙,很明顯他是認為自己成功了。
我們也都認為他和他的班子是成功的。
但是有人就不這麼認為。批三俗,做文章,各方各面進行批判,包括最近出現的大面積舉報。這一類人不但認為德雲社的成績不是成功,甚至是毒瘤,反面典型。為什麼會這樣?僅僅是同行生嫉妒嗎?
也不盡然。這其中的小人當然是嫉妒心作祟,但是有一部分人確實就是價值觀不同,他們看中的是曲藝協會之類的官位,他們的思維已經固化在官場價值之中,自認為是當下社會曲藝領域應有的主流價值。
而實現這種主流價值,絞殺德雲社的“三俗”,拆散這個草臺班子,實現天下曲藝界的風流清正,成長為正能量舞臺,才是他們認為的成功。
這是兩種價值觀的碰撞,也是不同的人不斷站隊的原因。
這裡只是舉例子,說明成功在不同的人心中是完全不同的。
社會角度這就是所謂世俗的成功,比如賺大錢。
大家不要以之為恥,賺錢一點都不可恥。
誰說藝術家、科學家、學術家就該窮呢?
“君子固窮”是指君子和小人不同,在窮的時候也保持節操,而不是要固守貧窮。
所以,成功在社會角度看來,一直在物質和精神之間隨著社會思潮擺動。比如在唐朝吧,大富大貴固然好,但是你清貧,卻能寫得一首好詩,又“好任俠”,同樣能得到社會尊重——只要你能保證自己的生活。
而社會思潮在不斷地變化,在建國初期,貧農簡直就是天生的階級上層,可到了今天,貧窮就不再是值得誇耀的事情。當社會更加註重物質、名聲這些身外之物的時候,“社會公認”的成功標準,就隨著這個價值判斷而改變了。幾十年前結婚找個工人,找個老實人簡直就是一個女孩子婚姻生活的成功,可是今天去相親的話,你就說你是個勞模,人家眼角都不會看你。要是說是個“老實人”,那簡直就和木訥畫上了等號。
這才多少年呢?社會價值思潮的變化便如此不同。
今天我們之所以在談成功的時候,往往不自覺地和“錢”的多少聯絡起來,正是因為這個時代,處於以“錢”來衡量的時期。
所以標題的問題,分析到了這個地步,又可以轉換成為:
為什麼我又帥,又好,又有才,又專注,卻還是沒有賺到大錢?當我們認為這些長處可以換來成功(金錢)的時候,自然就啟用了社會角度的成功標準來進行衡量。
社會角度對成功的定義是普遍性的,這就更加增添了我們的自信,讓我們堅信自己的選擇沒有錯,從而對自己擁有這麼好的條件,卻沒有獲得“成功”感到疑惑、委屈,才會提出這個問題。
可是大家都這麼好看,這麼聰明,這麼專注(賺錢),都不是壞人,誰又該了你的成功(錢)呢?
要得到紓解,我們還是多從個人角度來看待成功,這樣更容易得到,也更加現實。
比如長得好看,就增添了異性緣,這不就是成功?才華橫溢,那麼很可能在文藝創作方面小有成就,這不就是成功?人品好,自然在社交中如魚得水,生活輕鬆,這不就是成功?做事專注,那麼獲得基本生活資料是沒有問題的,甚至可以在物質之上騰出精力來思考,創造自己的精神生活,這就是很大的成功了。
別把思維侷限在巨大的財富上。小財靠勤,中財靠德,大財靠命。
選適合自己價值觀的成功,就沒有那麼多不平和辛苦,自然會讓我們的人生更加愉快。
作人呢,最緊要是開心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