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校校園裡 有一座為聽障孩子設立的朗讀亭|新民特寫

聾校校園裡 有一座為聽障孩子設立的朗讀亭|新民特寫

圖說:上海第四聾校朗讀亭 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在幽靜的黃浦區皋蘭路上,有一座小小的校園。操場一角,一座精緻的朗讀亭被初春的暖陽籠罩著。孩子們的聲音,從朗讀亭飄出,發音或許還有些不完美,但在老師聽來,那是最動聽的春日序曲。

這裡是上海市第四聾校,朗讀亭記錄著聽障孩子們每一點每一滴的努力,也記錄著他們嘗試和世界對話的樣子。每個月,老師們都會帶孩子們走進小亭子,記錄下他們的聲音,並將作品傳送給爸爸媽媽,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每年的朗讀節期間,大家的作品還要在校園電視臺展播,評選“閱讀之星”。

今天來錄音的,是五年級的5個孩子。

“是什麼聲音,像一串小鈴鐺,輕輕地走過村邊?是什麼光芒,像一匹明潔的絲綢,映照著藍天……”五年級女孩張靜雯外向活潑,在大螢幕前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語文課文《三月桃花水》朗誦起來。吐字清晰,聲音響亮,和普通孩子幾無二致。在她的帶動下,班上其他幾個孩子也加入了朗誦隊伍。“我要讀《靜夜思》!”“這裡有‘加油向未來’冬奧會專區,我們來讀這個吧!”……笑著鬧著的一幕幕場景,被攝像頭和話筒原模原樣記錄了下來。

聾校校園裡 有一座為聽障孩子設立的朗讀亭|新民特寫

個訓老師陳世斌告訴記者,幾年前剛從普通學校轉來時,張靜雯還只能一個詞一個詞往外蹦,且語序混亂。雖然透過人工耳蝸實現了一定的聽力補償,但日常環境中“信噪比”過低給她造成了資訊識別困擾,以至她很難跟上普通學校的節奏。小姑娘性子有點急,遇上無法表達的詞或一時說不出口的詞就難免要發脾氣。陳老師畢業於華東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系,為了幫助聽障孩子找到“音位”,這位“80後奶爸”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透過各種方式讓孩子觸控聲音——比如,讓孩子們摸摸自己的喉嚨、嘴唇,感覺氣息的變化,聲帶的振動;將捲翹舌音j、q、x等比較難發的音組詞,編成《果果的新年慶祝會》《跟果果講故事》等繪本故事,指讀關鍵詞,開展語言訓練。

然而,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張靜雯這麼幸運,女孩梁馨月先天條件不適合佩戴人工耳蝸,助聽補償效果也很有限,她至今還生活在幾乎無聲的世界。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小姑娘對朗讀亭的興趣,花了4分多鐘大聲讀完美文,她害羞地笑了。“她是個學霸!”同班男孩蔣見逸嚷起來。陳老師介紹,老師們正是透過日復一日的口型識別訓練,幫助像小梁這樣的孩子讀懂唇語,和世界溝通。“長大了想做什麼呀?”認真地看著記者的口型,“聽”提問,小姑娘想了一下,小聲說:“我喜歡跑步,我想做……一個運動員!”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002 字。

轉載請註明: 聾校校園裡 有一座為聽障孩子設立的朗讀亭|新民特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