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廟誰都見過,但不一定有人見過一根柱子撐起來的寺廟。在福建泰寧,就有這樣一座奇特的寺廟——甘露巖寺,憑藉著“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獨特結構,成為中國古建藝術中的一朵奇葩。令人疑惑的是,每每到此旅遊的遊客都要抱一抱甘露巖寺的柱子,甚至有人不遠萬里專門為此而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如果您也好奇,下面小編就來給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絡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通常來說,寺廟大都應該修建在平坦的地方,但甘露巖寺卻反其道而行,偏偏修在懸崖絕壁上,距離地面約80米,相當於20多層樓的高度。專家們經過實地考察和研究,發現甘露巖寺剛好處於天然溶洞的口沿凹處,因此也算是修建巖壁寺廟的絕佳場所,利用上方凸出的巖壁遮陽擋雨,同時還能獲得更長的採光時長,可見當年工匠選址恐怕也頗費心思。
甘露巖寺整體由四座殿宇組成,兩側各一個側殿,分別懸掛了大鼓和銅鐘,中間有兩座殿宇,按照前後位置排列,大殿在前,彷彿一口鐘,看起來頗具威嚴,因此有人說這叫“右鼓左鍾,廟(妙)在其中”。不過最令人感到驚奇的還是前排大殿的結構,它懸在半空中僅僅靠一根合抱之粗的柱子支撐,類似於千鈞繫於一髮,看起來感覺搖搖欲墜,但實際穩如泰山。
看到這裡或許您就納悶了,獨特的甘露巖寺究竟是哪位能工巧匠修建的呢?據寺廟中的古籍資料記載,該寺廟始建於南宋紹興十六年(公元1146年),距今已有870多年的悠久歷史,而且它背後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勵志故事。當時,甘露巖寺供奉了一座送子觀音像,據說十分靈驗,因此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都過來祈福跪拜,一時間香火旺盛,久久不衰。
有一年秋天,城關葉家窠的一對夫婦婚後多年無子,於是也到甘露巖寺跪拜祈福,還說若能求得一子繼承香火,甘願以全家之財力,物力和人力擴建甘露巖寺,而且巖洞有大多,寺廟就擴建多大。果然,葉家夫婦一年後如願以償,喜得一子,取名葉祖洽。多年之後,葉祖洽又高中了金科狀元,成為當地的第一位狀元郎,因此讓甘露寺的名氣變得更大,而葉家夫婦也兌現了他們當年求子時許下的諾言。為此,葉祖洽四處尋訪附近的能工巧匠,開始準備擴建甘露巖寺的工作。
在一開始,工匠對於如果擴建都一籌莫展,畢竟對他們來說在山崖溶洞修寺廟尚屬首次。於是,葉祖洽又前往京城尋訪了當地的多位著名的工匠,但得到結論都是比登天還難,甚至還勸他放棄這一念頭。就在葉祖洽陷入兩難之時,一位姓周的工匠提出了方案,可以用“Y”型的木頭將寺廟支撐起來,然後鋪設橫木打入石壁。工匠們經過一番商量,覺得這一方案可以一試,於是經過了大半年反覆嘗試之後,成功得修建瞭如今這樣獨特結構的甘露巖寺。當新的甘露巖寺修建完成之後,慕名前來的人就更多了,以至於後期還要不斷對甘露巖寺進行加固和維護,以確保寺廟結構的穩定和人員的安全。
新的甘露巖寺巍然佇立,支撐它的圓木也彷彿成了一種精神力量的象徵,甚至當地還流傳這樣的傳說:身體不適的人抱一抱圓木很快就能康復;窮困潦倒的人抱一抱圓木很快就能致富;女人抱了得子,男人抱了升官等等,但是每個人只能抱一次,因為抱多了就不靈驗。因此,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直到現在還有這麼多人排著長隊去抱一抱甘露巖寺大圓木,不管是不是迷信傳說,但可以肯定的這是每個人的一種美好祈願,也是他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能激勵人們努力奮鬥。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的甘露巖寺修建完成之後不久,恰逢一位名叫重源法師東洋高僧來華研習佛法,並且被甘露巖寺的結構所吸引,甚至還找工匠繪製了詳細的設計圖紙帶回東洋。若干年後,重源法師參考甘露巖寺的構造,修建了現在的奈良東大寺的大佛殿,高約50米,寬約57米,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木結構建築,而其中的技術核心就是源於甘露巖寺。
透過甘露巖寺,讓我們看到古代工匠的智慧,也感受到了人們對美好的嚮往,而這些也都古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希望我們可以更好的保護它,讓它永遠儲存下去,同時讓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內在力量,激勵我們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