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中的菩提樹
姜寶兵
對菩提樹有一種莫名的神往。後來菩提樹經常出現在我的夢裡。夢中的菩提樹亭亭玉立,華蓋如傘,四周一片祥和,人們居住在它的周圍安康幸福。那裡沒有喧囂,沒有紛爭,沒有爭權奪利,人們自在地看雲捲雲舒,度春去秋來。
傳說在2500多年前,佛祖釋迦牟尼當初還是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羅衛王國的年青王子喬答摩·悉達多。他為了擺脫生老病死輪迴之苦,解救受苦受難的眾生,毅然放棄繼承王位和舒適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去尋求人生的真諦。經過多年的修煉,有一次他在菩提樹下靜坐了7天7夜,戰勝了各種邪惡誘惑,在天將拂曉,啟明星升起的時候,終於獲得大徹大悟,修煉成佛陀。“菩提”一詞為梵文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樹下得道,此樹便被稱為菩提樹。
菩提樹在我國也有深遠的影響。唐朝初年,僧人神秀與其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看後回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對師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論道的對話流傳甚廣,也使菩提樹名聲大振。兩千多年過去了,佛祖當年得道的那棵菩提樹經受了無數風風雨雨,有著神話般的經歷,在佛教界被公認為“大徹大悟”的象徵。
“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每一個生命的誕生,都是這樣世界上最偉大和最為聖潔的盛事,是生命讓這個世界變得豐富而喧譁,純潔的心靈在這片土地上,感悟,成長,開花,結果。心靈本無塵埃,如同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禪語,從睜開慾望的眼睛,到開始面對心靈的貪婪,我們的心靈世界,染上了世俗的塵埃,在追逐貪慾的旅途上,在紅塵滾滾的繁華世界裡,迷失了心靈原本應該保持的純潔,無休止的索取與貪慾,讓世人忘卻了心靈本無塵,卻被塵埃遮蓋的事實。
人生苦痛的根源來自慾望,純潔的心靈何來苦痛?就連活佛倉央嘉措,都在虛無的世界和紅塵依戀的情感中,希望能找到平衡點,因而發出“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慨嘆,這種塵世牽絆,就是活佛都難取捨,何況我們凡夫俗子?心中雖然做不到“菩提本無樹”的境界,至少,每日清掃心靈的角落,雖然做不到一塵不染,但是窗明几淨也算是修行到心中“無塵無物”的境界,“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面對繁華世界的誘惑,多少人能保持這樣淡然的心境?
不要糾結於心靈深處的那份塵埃,既然“你見,或者不見我,我就在那裡,不悲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裡,不來不去;你愛,或者不愛我,愛就在那裡,不增不減”,索性放下心中的惶惑,坦然面對金錢名利和人世間的苦痛歡樂,能夠做到坦然面對,正確取捨,遠比那些不擇手段的攫取,更值得稱頌。
一個人的夜晚,聽歌曲《菩提樹》,心好似隨著晚風穿越雲端,飛過高山,最終走入林間,那裡有清泉潺潺,有山花怒放,那裡還有一顆莊嚴神聖的菩提樹。閉上眼睛,坐在菩提樹下,聽樹葉的聲音,每一片樹葉都會說話,微風吹過,它們沙沙,沙沙,悄悄的,輕輕的,說著只有它們自己才能聽懂的故事。在這樣一刻,自己的思想是如此的清澈透明。其實,生活就是這樣,它現實,它嚴酷。經歷了這個夏季的痛苦與浮躁,在我累了,倦了,疲憊不堪的時候,在這樣的夜晚,靜靜地聆聽,這淡淡的,如風鈴般的音樂傾灑一地,很簡單,很美。卻帶給我內心的祥和、寧靜、清涼。彷彿一場人與音樂,人與自然之間靈魂的對話。一遍遍的反覆聽,這才知道,在我們每個人的心中,原來都有這樣一棵菩提樹,都有一片別人無法走近的淨土。在這裡,你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遠離喧囂,遠離塵世,任心靈自由飛翔。
作者簡介:姜寶兵,字劍梅,號劍梅樓主,清風堂主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德州市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德州市書法家協會會員;禹城市作協理事,《禹城文學》編委。
作品《夜讀魯迅》榮獲全國“與共和國同行 好書伴我成長”讀書徵文比賽二等獎,《從飲食變化看社會變遷》獲建國六十週年國慶徵文一等獎。《青青的梧桐樹》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文藝作品三等獎。《和偉大祖國一起成長》獲“福彩杯 我與新中國”有獎徵文一等獎。《黃河故道懷古》在第四屆中國夏津椹果詩歌(散文)大賽中榮獲散文組優秀獎。
部落格 劍梅樓主http://blog.sina.com.cn/jianmeilouzhu
壹點號清風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