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內線下演出市場回暖。然而,與久違的“現場氛圍感”一起到來的,還有一件讓部分消費者煩心的小事:退票難。
據多家媒體報道,近期,多位知名歌手的演唱會門票銷售都採取了“強實名制”的方式。所謂“強實名制”,即消費者除了在網路購票時需提供個人身份資訊外,入場時還要經過人臉識別、實名證件核驗等多道步驟,才能看上演唱會。同時,部分“強實名制”門票不支援退票,也不能轉贈及轉售。
隨著演出時間臨近,有的已購票觀眾因各種原因無法觀演,此時尷尬的情況就出現了——由於沒有任何“後悔”或“迴旋”機制,這些觀眾的門票和鈔票都可能白白浪費。與此同時,一些一開始沒能搶到票的消費者,無法“候補”觀看演出。
在單純“憑票入場”的那些年,不少歌迷都有這樣的遭遇:正規購票渠道早早掛出“已售罄”的牌子,到了演出當天場外的“黃牛”卻隨手就能掏出不同區域、不同價位的門票“任君選擇”——當然,那報價要比票面上的數字多出不少。
受益於技術進步和機制健全,“電子票+實名制”的組合已大大壓縮了“黃牛黨”操縱門票市場的空間。若再打上禁止轉贈和不得退票兩個“補丁”,票販子再想輕鬆倒賣門票更是難上加難。
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這種“買定離手”式售票機制也是一把雙刃劍:“黃牛”的日子確實不好過了,但那些填錯資訊、重複購票、工作或考試與演出時間發生衝突的消費者也慘了——畢竟,現在的演唱會門票動輒數百元甚至上千元,白白浪費掉,實在可惜。
就在最近,在一些消費者的努力下,先後有幾位歌手的演唱會開通了退票通道,並且都是在指定時間內無條件退票退款。
在網路上,絕大部分網友對於“強實名制”表達了支援態度,由此不難看出“天下人苦‘黃牛’久矣”;但也有不少網友對嚴苛的門票機制的合法性提出了質疑,“火車票、機票買了都能退,演出門票為什麼不能退?”“花錢買了票,怎麼還不能想讓誰去看就讓誰去看?”
堵死退票和轉贈渠道,整治了“黃牛”,但消費者往往因此承擔了更多風險;允許自由退票或贈票,又會給演出方增加成本和不確定性。兩者之間應該如何平衡?及時最佳化相關制度,讓各方權益、責任分明且公平,無疑是切實有效的做法。比如,有消費者提出“指定時間內無條件退票”方案是否能進一步完善?能否將退回的門票再以合適的方式賣給有需求的消費者,以滿足各方的利益訴求?
曾經,春運時買火車票是擋在很多人回家路上的一大障礙,各大車站外的“黃牛”也是數不勝數。時至今日,在“強實名制”、候補、階段性退改簽等機制的助力下,火車票票販子已少之又少。這對整治演唱會門票“黃牛”是否會有借鑑意義?
長久的利益是要以優質的產品和貼心的服務為基礎的。從技術層面看,打擊“黃牛”和讓消費者有更多選擇並非不能兼顧,問題的關鍵恐怕在於,主辦方是否願意花更多的耐心、更多的精力和成本,來促成一個更合理機制的形成。
不能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而要多一些權衡、多一些細緻和周到,多一些設身處地,如此,辦法才能比困難多。某種角度上說,門票也是一道門檻,能否處理好“退票”問題,或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重新火熱起來的演藝市場接下來究竟能火多久。其中的得失利弊值得有關方面好好思考研究。
(工人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