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年前 這臺機器把世界印在紙間

本文轉自【科技日報】;

那時候,一個印刷作坊就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公司一樣;而印刷工就像今天的IT風口人才般吃香,二者聯合把奇妙的資訊散播到全世界。1500年,歐洲有大概250個城市有印刷作坊,生產了3萬種版本的書籍。讀者每拿到一本書,甭管什麼內容,都會津津有味從頭讀到尾,再拿給好友一起讀。

如今人人都盯著手機,吃飯看,上廁所看,上床還要看,一直看到手機砸在臉上。一天下來,跟家裡人說不上幾句話。

其實500年前,書也是這樣,一下氾濫成災,人人痴迷。印刷的書籍就像今天的手機,改變了人們的娛樂方式。讓人不知不覺,換了很多想法,也換了很多活法。因此,很多歷史學家認為,印刷機是世界上最有用的機器,比蒸汽機還要了不起。

印刷機是歐洲人古登堡創造的,但也有人說,活字印刷是中國人發明的,那兩者是什麼關係?歐洲人為什麼具備印刷書籍的潛力?

沒有書可能就沒有環球航行了

在印刷術發明前,也就是15世紀以前,不會有閒人想著“夜裡讀讀書”。貴族家的日常娛樂就是講故事、出謎語、組織遊戲。貴族女性從小就要學習怎麼玩,好把一大家子以及來訪的客人逗得高高興興。又過了200年,貴族的夜間生活就變成了老爺太太各自捧一本書看。

印刷術發明前,歐洲人九成是文盲,貴族裡文盲也很多。因為中世紀的書籍太貴了,一本聖經要用1000張小羊皮製作。除了大部頭的聖經,抄在書上的資訊都很嚴肅,宗教內容居多,娛樂或日常實用資訊幾乎沒有。

而古登堡在1450年左右發明的印刷機,只用過去幾十分之一到幾百分之一的成本,就能造出一本書。因此這個技術迅速流傳開。隨之散播開的,還有五花八門的內容,其中最多的就是騎士冒險文學,還有神仙怪物傳說。

那時候,一個印刷作坊就像今天的網際網路公司一樣;而印刷工就像今天的IT風口人才般吃香,二者聯合把奇妙的資訊散播到全世界。1500年,歐洲有大概250個城市有印刷作坊,生產了3萬種版本的書籍。讀者每拿到一本書,甭管什麼內容,都會津津有味從頭讀到尾,再拿給好友一起讀。

其中有一位年輕人,他最愛的書也是那時候最暢銷的一本——拉丁文的《馬可波羅遊記》。他在書的70多頁上都寫了筆記;他還喜歡讀新出版的地理學著作,幻想著繞過地球去探險。這人就是哥倫布。

達伽馬、麥哲倫以及許多探險船長,還有他們率領的水手,也是在新出版的種種奇談怪論、英雄偉業、愛情傳說的誘惑和啟發下,踏上了奔赴亞洲的征程。如果沒有印刷機,他們可能還在貴夫人的客廳裡做遊戲呢。

中國人發明的活字印刷並沒有流傳

採用活字印刷不是個特別難想到的思路。5000年前,印度河文明中就有用不同凹凸字元組合在一起做印章的。

中國人發明了雕版印刷,後來又發明了活字印刷;但世界通用的金屬活字印刷,與中國沒有關係。

19世紀中葉,法國漢學家茹蓮將《夢溪筆談》講畢昇的一節譯成法文後,世界開始承認,中國是活字印刷的發明國。

清朝有個人試著複製了一下《夢溪筆談》中記載的泥活字,雖然成功了,但是花費了好多年的時間,做出來的質量也不好。

中國所用最多的活字是木活字。從寧夏一座塔中發現的西夏文佛經,被許多學者認為是12世紀的木活字印本。而發現於敦煌的近千枚回鶻文木活字,有研究者認為是12、13世紀之交製造的。從這些實物可以看出,中國率先使用了活字印刷術。到了明朝,木活字的使用還蠻多的。

然而,由於中國匠人木頭雕版技術成熟,速度很快,基本夠用。所以活字印刷並沒有流行開來,只有一些特殊用途,比如修家譜的匠人,會挑著已經印好的套路家譜,配上木頭活字,下鄉給人印刷。

至於中國最早的金屬活字,一般認為是元代的王禎在《造活字印書法》(被認為成書於1298年)中,提到的“近世又鑄錫作字以鐵條貫之作行嵌於盔內界行印書”。而中國現存的最早金屬活字印本,是華燧在1490年印的《會通館印正宋諸臣奏議》,這也是中國現存的最早的漢字活字印本,這就比古登堡發明印刷機要晚了。

朝鮮民族很自豪的一點,是它們發明了金屬活字。巴黎圖書館有一本漢文書——高麗佛寺1377年印刷的《白雲和尚抄錄佛祖直指心體要節》,被認為是金屬活字印刷的。李朝1403年鑄造了銅活字。學者認為,朝鮮曾經34次鑄造過金屬活字。

除此以外,中國在宋元時代印刷紙幣,也是用銅版。

為什麼歐洲金屬活字一統世界

如今大家用的技術,是從古登堡傳下來的,亞洲的技術不再用了,這為什麼呢?

因為穩定耐用、印刷精美的金屬活字印刷機,包括鉛銻合金活字、模具、螺旋杆壓印、油墨等,缺一不可。古登堡的貢獻,是首次把多個領域的發明結合在了一起。

先說鉛字。用鉛來製造活字特別合適,因為它不是太硬,不會損壞紙,又不太軟,不會被壓碎,並且很耐用。

那時候歐洲人開採了很多銀礦,由於銀和鉛經常共生,其比例往往達到1∶1000,所以作為副產品,鉛是過剩的。鉛有大量用途,歐洲金屬匠人很熟悉它,經常批次製造鉛物件兒。銻在當時也算常見,用它來硬化鉛最合適。

在小小的金屬活字上打、衝、鑽,還需要高質量的鋼鑿、鋼針。古登堡生活的德國,是當時金屬加工的中心。他本人又是金匠。所以把制模、衝壓等技術融入了印刷機。

再說螺旋杆壓印,是歐洲的獨門技術,最早用於榨橄欖油和葡萄汁;中世紀的時候,又用於紙張脫水和呢絨熨燙。古登堡將螺旋杆壓印技術引入印刷機,使得印刷機勁兒又大,壓得又平,更有利於印刷的自動化和高質量。

而歐洲的油墨也不同於亞洲的水墨。它源自歐洲油畫技術。比起水墨,油墨能更均勻地附著在金屬表面。

總之,1450年的古登堡綜合了一些歐洲特有的技術,發明了現代印刷術。後來中國等國家接觸到這種機器,一下子還難以複製,只能從歐洲進口。

16世紀,歐洲人一邊在海上探索世界,一邊在書上探索世界。16世紀的英格蘭,男性識字率從10%增加到25%,女性識字率從不到1%增加到10%。科學、宗教、藝術、檔案……我們熟知的這個資訊世界,都是拜印刷機所賜。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2391 字。

轉載請註明: 500年前 這臺機器把世界印在紙間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