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7日,貴州遵義播州區楓香鎮花茂村村莊和耕地。2016年,花茂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閒鄉村,同時被評為省級同步小康示範村,2019年列入全國鄉村旅遊重點村之列。視覺中國供圖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小康,這個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不懈追求的夢想,在14億多中國人民手中最終實現。
當夢想照進現實,中國人民看到的是一個個真切可感的變化:曾經貧苦甲天下的“西海固”如今有了鄉村旅遊的“新名片”,假期總能吸引遊人駐足;雲南怒江兩岸的少數民族群眾住的不再是簡陋破敗的茅草屋,而是帶著寬敞院子的新房;四川眉山的農村活躍著一群大學生農民,他們用科技力量在田間地頭幹事創業;浙江東陽的花園村不僅有許多鄉村別墅,還有不比城裡差的商場、電影院和摩天輪。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指出,從“建設小康社會”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既反映了中央政策繼承和創新的有機統一,又反映了人們對小康社會科學內涵理解的不斷深化。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實現,使千百年來中國人民夢寐以求的社會理想最終成為現實,這是中國對世界人類發展作出的巨大貢獻,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制度優勢和中國智慧。
一個都不能少
何謂小康?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提出小康之家的概念:“所謂小康,從國民生產總值來說,就是年人均達到800美元”。此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小康的標準也逐漸提高。到上世紀末實現總體小康後,中國又提出本世紀頭20年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中共十八大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目標,小康要求不斷提高、更加全面。
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國務院新聞辦公室隨後發表的《中國的全面小康》白皮書指出,全面小康,重在全面。白皮書還特別提到:“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中,打贏脫貧攻堅戰是一個底線任務。”魏後凱說,在全面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要讓全國各族人民、老少邊窮地區群眾、貧困家庭同全國人民一道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位於西南邊陲的雲南省福貢縣是典型的偏遠窮苦地區。當地人這麼形容:“看天一條縫、看地一道溝,出門靠溜索、種地像攀巖”。長期以來,貧窮如不散的陰雲“籠罩”著這裡。33歲的傈僳族女性胡秀花從小就生活在這裡。小時候,她穿的都是姐姐的舊衣服,要光著腳走10公里的山路去上學,直到9歲才穿上人生中的第一雙新鞋。
因為母親早逝,父親酗酒,胡秀花很早就出去打工,背過鐵絲,擺過燒烤攤,在街上賣過菜;聽說工地來錢快,小個子的她就跑去搬水泥、開渣土車。後來,在對口扶貧的中交集團及扶貧幹部的幫助下,胡秀花拉起了一支傈僳族施工隊,帶領他們學技術、做工程,甚至走出家門,到昭通、銀川等地承接工程專案。
2020年12月,胡秀花創立的建築工程公司開業了,她在縣城買了房子和新車,閒暇時還能帶孩子出去旅遊。“以前覺得自己沒文化,幹不了什麼。現在發現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如今,奔騰的怒江上架起了連心橋、木尼瑪大橋,邊陲之地交通不便的狀況正在改變,少數民族貧窮落後的面貌也成了歷史。曾經最偏遠窮苦的老百姓也忍不住感慨:“現在路通了,生活有了盼頭。”
2020年年底,中國如期完成新時代脫貧攻堅目標任務,現行標準下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832個貧困縣全部摘帽,12.8萬個貧困村全部出列。中國提前10年完成了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減貧目標,補上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曾評價,中國成功實現小康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世界各國緩解貧困提供了寶貴經驗。
在國人心中達標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不只是數字上要達標,更要在國人心中達標,讓老百姓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一點,陝西省清澗縣馬家岔村村民馬增富有切身感受。
70多歲的馬增富長年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壓,還曾患有膀胱癌,但這位老漢身體依然壯實,村裡人經常能聽到他的吆喝聲。他感慨說,這多虧了國家的好政策,“有了這些政策,我們才能花小錢治大病”。
2019年,馬增富突然出現尿血癥狀,經村醫初步檢查後,被轉診到陝西省榆林市的大醫院,在那裡被確診患有膀胱癌。醫生反覆叮囑他要抓緊手術、及早化療。但好幾萬元的治療費用卻讓老人犯了難,當時馬增富一家還是貧困戶,根本負擔不起手術和後續治療費用。
瞭解到馬增富的病情和現實困難,村裡的扶貧幹部幫他申請了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的報銷,可以報銷數千元治療費用,再加上農村合作醫療,原本數萬元的治療費用,馬增富只需要自己負擔1萬多元。很快,馬增富就在榆林的醫院做了手術,病情穩定後就出院回家了。
從2016年開始,有關部門在安徽、貴州等8個省份啟動了農村貧困人口大病專項救治試點,先期將食管癌、胃癌等9種大病納入救治範圍,此後不斷擴大病種範圍和覆蓋地區,一些地方也將相關病種納入臨床路徑管理,多管齊下有效降低了醫療費用,減輕了貧困患者醫療負擔。
對每一箇中國人而言,小康已成為觸手可及、隨手可感的真切體驗: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在一個個資料中,小康社會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達標:
2020年中國群眾安全感為98.62%,是國際社會公認的最有安全感的國家之一;2021年全國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中位數增長至29975元,城鄉居民恩格爾係數下降到29.8%,人均預期壽命增長到2019年的77.3歲;截至2021年年末,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10.9年;中國已建成當代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和社會保障體系……
魏後凱表示,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任務,只是中國整體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起點。之後,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將面臨兩大核心任務:一方面需要繼續鞏固全面小康成果,進一步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和質量,使人民生活更加寬裕;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實現從全面小康向相對富裕的轉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從全面小康社會過渡到富裕社會無疑將經歷一個較長的過程,仍需要各個方面不懈努力。”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林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