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鄉村旅遊火了百年古村

由 俎巧玲 釋出於 休閒

  從江西景德鎮東收費站出發,沿著景婺黃高速向東行車1個多小時,就到了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篁嶺村。2006年景婺黃高速建成通車,高速公路吸引來的車流和人流,給篁嶺景區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篁嶺村藏於婺源東部黃山餘脈之中,海拔500多米,數百棟徽派古民居依山勢錯落排列在百米落差的坡面上。一條近300米的“天街”穿村而過,街旁密佈茶坊、酒肆、書場、硯莊和篾鋪。一批甲路油紙傘、婺源龍燈、龍尾歙硯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在街里巷間製作、傳授工藝絕活。

  40多年前,這座古村交通不便,地質災害頻發,一度陷入缺水缺電、人走屋空的窘境。十幾年前,吳向陽從一張攝影作品中發現了深山中的篁嶺古村。這位土生土長的婺源人當過兵、做過公務員,試圖透過旅遊開發的方式將這座“半空心村”從瀕臨消亡的邊緣拽回來。

  以產權置換的方式進行全村整體搬遷,給篁嶺開發提供了初步思路。吳向陽在山腳下建了篁嶺新村,用新村換老村、新房換古宅的方式,把村民“遷下去”。這名景區負責人琢磨著,等到古村完成規劃建設、風貌修繕,開始運營時,再有選擇地把部分村民“請上來”。

  山居條件下,篁嶺村民鑿窗支匾晾曬農作物,無意間造就了極富特色的“曬秋”民俗。復原和發展“曬秋”民俗,建設系列“曬秋產品”成了篁嶺發展鄉村旅遊的最大賣點。

  “2014年篁嶺景區試運營,開門迎客僅一年時間,遊客數量增長了50餘萬人次,這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打造‘曬秋IP’。”篁嶺景區總經理張寧介紹,運營幾年後,篁嶺“曬秋”打破季節性制約,不限於秋季,春曬山珍、夏曬果蔬、秋曬糧食、冬曬燻臘,四季延綿有序、精彩不斷。

  “曬秋”成了村民江春花謀生的方式。靠每日在屋頂晾曬果蔬、臘肉,這名61歲的婦女每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如今,國慶節“曬國旗”、建黨節“曬黨旗”,定製化“曬秋”的流行讓江春花在常態化“曬秋”外,多了一份績效獎勵。

  在外兜兜轉轉30多年,2017年,53歲的村民曹任來回到曾經逃離的篁嶺古村。那時,篁嶺發展鄉村旅遊已有8年光景,景區的遊客量第一次突破百萬人次。

  回村兩年後,曹任來從山腰的舊村搬到山腳的新村,蓋了新房,還被聘為篁嶺景區農業拓展部工作人員,在景區幹著務農老本行。他是40多人的“包工頭”,負責管理油菜和花卉種植工作,一個月有2700元工資。在油菜花開的季節和國慶假期等旅遊高峰期,女兒會回來開臨時農家樂。

  超過八成的篁嶺村民擁有自己的餐館和民宿。“油菜花開的季節,招工要去40公里外的地方,甚至是外省。”已成為景區管理者的村民曹鉗松最大的感受是,來景區務工的村民越來越少,招工難度越來越大。

  “鄉村旅遊帶來的直接變化是,越來越多的村民從打工者變成了生意人,即便不做生意,把房子租出去,每年也有十幾萬元的收入。”曹鉗松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陳卓瓊 胡寧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