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的風景線——赫哲族住房“多代變遷”升騰新希望

  初夏,陽光明媚,烏蘇里江靜靜流淌。在黑龍江省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49歲的赫哲族村民曹麗偉正在自家魚館裡忙碌。細嫩的鯉魚肉被裹上面粉,在油鍋中吱吱作響。

  赫哲族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之一,世居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流域,因地處祖國東方,被稱為“守望太陽的民族”。打魚是赫哲族傳統的謀生手段,他們往往選擇沿江兩岸向陽的高處,住在用樹幹、樺樹皮做成的“撮羅子”裡,隨時遷移搭建。

東方的風景線——赫哲族住房“多代變遷”升騰新希望

  曹麗偉站在自家的新房前。新華社記者張濤 攝

  從17歲起,曹麗偉便跟隨父母打魚。“從春天開江到冬天封江都住在江邊,夏天蚊蟲叮咬,睡都睡不好。”曹麗偉回憶說,溼冷的環境讓他們患上風溼病。

  20世紀末,由於過度捕撈,捕魚量下降,赫哲族面臨生存難題。在國家支援下,赫哲族人放下漁網,開荒種地,住進了固定住房。

  曹麗偉說,那時,她和丈夫在村裡開了一家魚館,為天南海北的遊客烹製江魚和家常小菜,最多時一天要接待七八桌客人。

  2013年夏天,黑龍江發生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撫遠、同江等地遭受洪災。眼看房子被淹沒,鄉親們心裡很是著急。

  為改善赫哲族人的居住條件,當地政府建設了“赫哲新村”。“我們只出了3萬元,其他的都由國家承擔,屋裡有衛生間、自來水,冬天集中供暖,再也不用撿柴火、挑水了。”曹麗偉說。

東方的風景線——赫哲族住房“多代變遷”升騰新希望

  黑龍江省撫遠市烏蘇鎮抓吉赫哲族村(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張濤 攝

  談及變化,年逾古稀的赫哲族老人曹秀賢同樣欣喜。“以前住泥草房,年年補,年年修,年年不順心。”曹秀賢說,當時的牆是木頭壘成的,牆的內外兩側再抹上泥。每年夏天洪水退去,要重糊一遍泥,火炕也要重新盤。

  如今,住上四層樓房的曹秀賢和老伴過上了舒心日子。“再也不用糊泥了,周圍綠化和城市一個樣。”曹秀賢說。

  從“撮羅子”“地窨子”,到“木刻楞”、泥草房,到磚瓦房,再到花園式洋房和樓房,赫哲人的住宅經歷了幾代變遷,人們的日子越來越好,對未來也充滿了希望。(記者楊思琪、孫曉宇、何山 參與採寫:張濤)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824 字。

轉載請註明: 東方的風景線——赫哲族住房“多代變遷”升騰新希望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