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兩年半,廣州人的老朋友陶陶居酒家第十甫路總店終於在近日開門迎客,一時間在廣州的大街小巷引起熱議。據悉,陶陶居這家百年老店自2018年9月停業升級裝修後,不少街坊紛紛表示惋惜,何時能重新營業成為市民的期盼。試營業當天,收到訊息的街坊一早6:30就到現場排隊等候開市,有住在附近“幫襯”的,也有專門從別的地方趕來支援的,他們都是為了能飲“頭啖茶”,一睹百年騎樓迴歸後的風華面貌。
一張民國時期的老照片:工程隊探尋陶陶居舊時外貌
始於光緒六年的陶陶居第十甫路店至今已有141年的歷史,其建築設計是探尋西關建築的重要文化遺存。據史料記載,這一棟建築已經是當時清末極其少有的鋼筋水泥建築,是當時的代表之作。
歷經了一百多年的歲月洗禮,留存下來的歷史資料少之又少。為了最大限度地將1925年民國時期陶陶居外貌還原出來,陶陶居修繕工作相關負責人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帶領團隊流轉於圖書館、檔案局、文物局等多個地方查閱資料,收集老照片考證。根據照片上僅有的資訊,在文物專家的指導下,陶陶居的修復團隊盡力按照資料還原,以此重構建築外觀,重塑清末民初的酒樓之貌。
(左圖為1925年民國時期陶陶居外貌照片,右圖為近代陶陶居外貌區域性)
(圖為2021年陶陶居修繕重啟後的外立面實拍圖)
透過資料比對可以發現,陶陶居外立面基本上與1925年民國時期的外立面一致,而為了實現這樣一個“修舊如舊”陶陶居設計和施工團隊更是下了苦心。百年曆史,歷經了清代、近代到如今的現代,時代的審美在不斷變化,但廣州建築的精髓積澱在這裡。
陶陶居總店是百年建築,在施工中修復是第一難事,加固是第二難事。由於地十甫路段地下水豐富,老城區地下部分地基缺失以及歷代不同程度的加建,使得拆除了加建部分的建築變成了“危樓”。復原工作雖困難重重,但陶陶居團隊關關攻克,許多舊時物件及嶺南建築元素都得到了保留與修復,比如霜華小苑、騎樓建築中的天井、一直載種在店內的紅杏樹、嶺南經典的木雕、金絲喜鵲棲木棉花絡等。雖未親眼見過百年的綺麗風光,但當親身置於此地,舊時繁華彷彿躍居眼前。
百年經典:書法與非遺結合,傳承廣州建築藝術
值得一提的是,站在這座騎樓面前,門前柱子撰寫的對仗式文字是清末時期的商業廣告語。“值雖多寡或殊,時綴芬芳獨擅。名馳寰宇汀州蝦麵,譽遍香江簡齋素麵。”不論價值,憑藉美味名馳中外,這句廣告語就已經道出陶陶居美食在當時的地位。
此次外立面的還原,面對已經斑駁不堪的黑白舊照,陶陶居的團隊想要還原這句廣告語,他們想到一個人,那就是嶺南著名書法家李卓褀先生。在此前他已為廣州博物館、廣州文化館等富含歷史文化底蘊建築書寫館名和對聯。李卓褀先生是地道的廣州人,他曾任廣州藝術博物院院長,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現為廣東省書法家協會理事、廣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廣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廣州市文史館書畫院副院長、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
接到這樣一個任務,能夠作為陶陶居修繕團隊的一員,李卓褀先生表示很榮幸。經過李先生仔細考量,最終決定外立面的廣告語以晉爨寶子碑字型,這是晉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字型,可以展現出歷史文化積澱和大氣格局,其中永慶坊的牌匾也同樣是以晉爨寶子碑字型呈現。李老師將其比喻為“站樁”,這幅字站立於此,可繼續百年。
(圖為晉爨寶子碑字型)
據李卓褀先生介紹說,此次外立面不僅在書法字型上有所突破,在整體的裝飾製作上更是運用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灰塑”工藝,又被成為加法藝術。這是從磚雕和泥塑兩種技藝衍生出來的一種室外傳統建築裝飾藝術。採用了生石灰、紙筋、礦物質顏料等耐酸、耐鹼、耐高溫材料。灰塑這樣的工程,大概每隔4年左右就需要維修一次。
“傳統的灰塑製作更多的被運用在古建築群的牆面、屋頂等裝飾,像這種直接運用在室外的廣告語,在廣州可謂是少之又少,十分的罕見。爨寶子碑與灰塑的結合,既大氣雅緻,又風格獨特,為陶陶居這座百年騎樓增添了光輝與魅力。” 李卓褀先生介紹到。而在修復過程中,施工隊發現原有的字型底層是橄欖綠色字型,經過與文物專家共同考究,確定是原建築的遺留,所以陶陶居此次修繕也將字型恢復為原來的橄欖綠。
陶陶居第十甫路總店見證了廣州商業發展的變遷,承載了幾代人的美味回憶,如今重新歸來,再現了西關老城區的昔日繁華。期待陶陶居在未來不斷輸出廣府文化,成為市民及外地遊客領略廣州文化及美食的地標,繼續將西關故事傳承下去,保持並不斷煥發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來源:荔灣區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