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布羅陀海峽有個“世界的盡頭”

【環球時報記者 黃培昭】直布羅陀海峽作為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的唯一通道,是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天然分界線。長約90公里,東寬西窄,最寬處43公里,最窄處才10公里。在萬里無雲的晴天,站在摩洛哥最北端的丹吉爾城的斯帕特爾角,能夠看到西班牙最南端的沿海風貌。

直布羅陀海峽有個“世界的盡頭”

位於直布羅陀海峽入口處的斯帕特爾角,海拔高約300米,站在上面,腳下是浪花高湧、濤聲陣陣的直布羅陀海峽。這裡有著名的卡斯巴大燈塔,那裡是欣賞直布羅陀海峽的最佳位置。卡斯巴大燈塔旁邊,距懸崖不遠的地方,立著兩塊木牌,分別用醒目的阿拉伯語和法語寫著“大西洋”“地中海”。向西看,大西洋波瀾壯闊;朝東望,地中海柔媚靜謐。

作為重要的地理存在,這裡有不少關於直布羅陀海峽的神話和傳說。當地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直布羅陀海峽兩側的大山,被稱為“海格力斯之柱”,通常認為,北面的柱子,指的是位於英屬直布羅陀境內的直布羅陀巨巖,而南面的柱子則在北非,但確切是哪座山峰說法不一。一說是位於休達的雅科山,另外一說是位於摩洛哥境內的摩西山。在古代,受活躍於地中海一帶的腓尼基人文化和傳說的影響,“海格力斯之柱”被認為是已知世界的極限和盡頭,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海格力斯又譯為赫拉克勒斯,他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是希臘眾神之王宙斯與天后海娜的兒子。據說,海格力斯必須勞動12次,才能向人們證明他的存在和能力。其中一項工作,便是把格里昂的牛從直布羅陀海峽帶回來。“海格力斯之柱”標誌著他走過的艱難路線和區域。記者發現,在丹吉爾,連普通的出租司機和導遊,都知道什麼是“海格力斯之柱”。導遊阿蒂夫甚至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格力斯(赫拉克勒斯)就是在勞作過程中,創造了直布羅陀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的另一個傳說是關於失落的城市亞特蘭蒂斯的。在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的著作《對話錄》中,提到地球上曾有過一個高度文明“亞特蘭蒂斯”,後來它遭遇猛烈的地震和大洪水而沉沒水底。一些人認為這是虛構的,但仍有很多人相信這個文明曾真實存在。不久前,英國、法國的一些探險家和科學家考證認為,直布羅陀海峽便是亞特蘭蒂斯文明所在的位置。

梭倫(約公元前638年—約公元前前559年),生於雅典,古希臘時期雅典城邦著名的改革家、政治家。梭倫是古代雅典的政治家、立法者、詩人,是古希臘七賢之一。在《對話錄》中,柏拉圖寫道:“在梭倫之前的9000年左右,海格力斯之柱對面,有一個很大的島,從那裡你們可以去其他的島嶼,那些島嶼的對面,就是海洋包圍著的一整塊陸地,這就是‘亞特蘭蒂斯’王國。”科學家們據此經過翔實的考察,得出亞特蘭蒂斯位於直布羅陀海峽的結論。雖然這一觀點尚未得到各方一致的認可,但這種推論為直布羅陀海峽增添了幾許神秘色彩。

直布羅陀海峽的名字源於阿拉伯語。公元8世紀,阿拉伯伍麥葉王朝對外四處征戰,穆薩·伊本·努塞爾率領阿拉伯大軍入侵北非,一路所向披靡,一直攻到摩洛哥的北部海岸,佔領了軍事要塞丹吉爾。努塞爾任命其部將塔裡克·伊本·齊亞德為丹吉爾總督。公元711年,塔裡克奉努塞爾之命,率領精兵強將,強行橫渡直布羅陀海峽,並在柏柏爾人嚮導帶領下,擊潰西班牙軍隊。為紀念這次戰役的勝利,海峽被命名為“直布林·塔裡克”海峽。在阿拉伯語中,“直布林”的意思是“山”。在英語中,簡化成“直布羅陀”海峽(Strait of Gibraltar)。其中,Gibraltar的前半部分“Gibral”取自阿拉伯語Jebel(山),後半部分“tar”取自阿拉伯將領塔裡克(Tarik)的名字。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35 字。

轉載請註明: 直布羅陀海峽有個“世界的盡頭”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