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00年“變局”中讀懂中國,紀錄片《紫禁城》國慶推出

1421年正月初一的凌晨,北京城剛度過一個不眠之夜,來自西亞、東南亞等十多個國家的使臣受邀去紫禁城參加大明的朝會大典,同明成祖朱棣一起慶祝新年和紫禁城的落成。

600年後,位於中軸線核心的紫禁城依舊巍峨莊嚴,以靜默的姿態迎接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展示著自身滄桑厚重的燦爛與豐饒。600年間,它目睹了封建王朝的興衰交替,見證了中國從抵禦外敵的百年屈辱走向新生後的繁盛復興,親歷了從千年來的皇權集中走向人民民主的歷史跨越,是中國乃至世界這一系列歷史變局的最好的見證者。

今年,故宮將在10月10日迎來第601個生日。在這個新節點上,北京衛視聯合故宮博物院,推出十二集大型紀錄片《紫禁城》,並於10月2日起,每週六、週日晚播出。

從600年“變局”中讀懂中國,紀錄片《紫禁城》國慶推出

《紫禁城》劇照

紀錄片《紫禁城》以“紫禁城”為眼,以“變局”為切入點,以編年體的方式,用《王者》《基業》《遠路》《驚變》《際遇》《異象》《交融》《盛世》《思危》《圖存》《破曉》《新生》共12個篇章,12個主題,在故事選材上以“紫禁城”為眼,站在大歷史的視角,選了12個歷史程序中的“變局”事件和拐點,串聯起中國600年跌宕起伏的歷史,勾勒出中華民族這一路經歷的榮辱興衰和精神特質。

同時,節目為12期節目量身打造了12首音樂主題歌,邀請不同特質的實力歌手進行多元化演繹,實現傳統文化的創新表達。

三年打磨三十餘位專家顧問保駕護航

《紫禁城》是北京衛視繼《上新了·故宮》《遇見天壇》《我在頤和園等你》《最美中軸線》等爆款節目後,推出又一款文化類節目。

早在2018年《上新了·故宮》策劃伊始,《紫禁城》已同步啟動,總製片人兼總導演吳志勇表示,相比文化類綜藝,他更希望《紫禁城》以紀錄片的形式,在側重大歷史的基礎上兼具歷史觀的表達,同時藉助新技術新方式,在保持厚重基調的同時,喚醒更多年輕人對於中國歷史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注和熱愛,從而為文化積澱注入新的生命力。“現在故宮在很多年輕人群體中是作為一個網紅打卡地出現的,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是因為一些電視劇而瞭解故宮,我們希望觀眾透過這部紀錄片更加深刻地瞭解真正的紫禁城,瞭解這座宮殿背後600年波瀾壯闊的歷史,而不只是代表皇帝的宮廷,甚至就是帝王的後宮生活。”

從600年“變局”中讀懂中國,紀錄片《紫禁城》國慶推出

《紫禁城》劇照

為此,吳志勇帶領團隊“三年磨一劍”。在紫禁城第二個600年的開始,終於將這部全面呈現紫禁城歷史和文化的厚重之作帶到了觀眾面前。

在這三年中,團隊投入了巨大的精力,用一年的時間從最基礎的故宮常識學起,期間無數次地踏入故宮“培養感情”,尋找歷史的痕跡與共鳴。秉承著專業嚴謹的治學精神,他們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浩如煙海的典籍卷宗裡埋頭鑽研,得到了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大力協助。

之後,團隊又花費一年時間撰寫指令碼,不斷地修改打磨,採訪明清史學家、社會學者以及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書畫部、器物部、宮廷歷史部、考古部、展覽部、文保科技部、修繕技藝部、故宮學研究所、研究室、圖書館等各個部門的專家。故宮博物院專門組建了強大專家顧問團隊來協助案頭工作,三十餘位專家切實為內容的精準性、素材的全面性保駕護航。

在拍攝層面,《紫禁城》擁有一支近150人的大隊伍,故宮拍攝組、紀實拍攝組、歷史再現組三組隊伍齊頭並進,除記錄故宮建築、文物和不同季節天氣的故宮內外景,還先後去到南京、蘇州、太倉、杭州、湖州、福州、廈門、泉州、荊州、鳳陽、宜賓、景德鎮、威海、承德、懷來、赤峰、甘肅、青海、澳門等80餘個外景地拍攝紀實內容,以成就《紫禁城》宏觀著眼、微觀入手,從紫禁城走出去,再回到紫禁城的多維度表達。

而為了再現“歷史名場面”,主創團隊在橫店1:1仿建故宮的明清宮苑復現了諸多場景與故事,同時輔以原創插畫動靜結合,營造濃郁細膩的電影質感。

從600年“變局”中讀懂中國,紀錄片《紫禁城》國慶推出

《紫禁城》劇照

“以城帶史,以城講國” 十二篇“變局”追史思辨

近幾年,以“故宮”為主題的文化類節目並不少見,不少節目更是因獨特的視角成為跨層破圈的爆款,在市場上不斷掀起“國潮”復古流。《紫禁城》跳出了“故宮”的侷限,將視野投向了更廣袤遼闊的中國。

總製片人、總導演吳志勇解釋道:“我們這次以《紫禁城》為題,就是想突破‘故宮’這個概念,故宮在我看來有兩個層面的概念,一個是故宮作為博物院,一個是故宮作為一座宮殿。我們這部紀錄片做的不僅僅是一部故宮的紀錄片,而是一部關於中國的紀錄片。”

從600年“變局”中讀懂中國,紀錄片《紫禁城》國慶推出

《紫禁城》劇照

在主創團隊的理念中,紫禁城如一雙眼睛,似一個符號,更像一箇中心舞臺,當把它放到浩瀚600年曆史的座標中去,便賦予了它“以城帶史,以城講國”的使命。

因此,“追史”,便成了這部紀錄片最重要的主旨。“這個追,既是追尋歷史,也是追問歷史。”

在紫禁城見證的這600年曆史中,很多事件直接或間接影響了歷史的發展程序,這些事件的時代背景和前因後果是什麼?在大眾耳熟能詳的知識領域背後,還有哪些不為人知或熟知的細節?去尋根溯源,去提出疑問,並找到答案,這就是創作團隊攻堅的方向。而“思辨”,則是團隊創作的方法論,既是對歷史觀的塑造,也是對現實的啟發。透過對歷史的追尋與叩問,當代人能得出一個怎樣的結論?“這個結論不一定是我們這個片子給你的,但它能夠觸發每一個人不同的思考。”吳志勇如是說。依託紫禁城海量的文物和鮮被公開的歷史檔案,《紫禁城》揭秘歷史背後那些容易被人忽略的細節,透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沿襲變遷,帶領觀眾一覽中國社會的演進和變革。

8K技術12位實力歌手唱響紫禁城之魂

在敘事結構上,《紫禁城》以故宮文物為依託,以建築帶故事,以故事塑人物,以人物見古今。而敘述得以完美呈現,則依託了目前電視螢幕端最高畫質的8K技術。8K超高畫質技術給人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盛宴,拓展了人眼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想象空間,它不僅僅是一個具有引領性的技術概念,更是電視行業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重要創新指標。

該片採用8K拍攝,《紫禁城》主創團隊對於該技術的理解也不囿於對高新技術的盲目升級,在他們看來,8K並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影像清晰程度的單純提高,對於畫面而言,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視覺體驗,將資訊量放大加持,精準賦能。具體到建築和文物的拍攝,8K可謂增加了另一種敘事手段。“我們以前只能看到文物的整體或者某一個細節,但是8K可以深入到文物的材料肌理、原料層次、顏色的細微差別,而這些,都是故事。所以我更願意把8K當作一種敘事手段。”吳志勇帶領的《紫禁城》主創團隊希望把故宮的建築和文物用目前最好的影像技術,以另一種方式保留下來,同時聯合強大的後期製作團隊,結合最新CG技術和特種攝影以及珍貴影像的8K修復手段,力求在視覺上超越人眼極限,展示紫禁城的恢宏建築和文物細節的非常規之美。

從600年“變局”中讀懂中國,紀錄片《紫禁城》國慶推出

《紫禁城》劇照

在風格氣韻上,《紫禁城》厚重卻不沉鬱,輕鬆中蘊藉深思,兼顧專業化和歷史深度的同時,在表達方式和觸達範圍上偏向年輕化、現代化和多元化,以期提高這部紀錄片作品的傳播力和影響力。“破圈”,是主創團隊在追史和思辨這兩個維度之外,力求打造的第三個特質。“所以我們為每一集量身定做了一首主題歌,邀請了12位實力歌手來演唱。”

12首主題曲分別對應12集的主題,相對獨立,風格各異:譚維維的《城》、鄭雲龍的《潛龍勿用》、汪蘇瀧的《在驚濤駭浪裡》、摩登兄弟劉宇寧的《千里江山》、張碧晨的《字裡行間》、周深《光亮》、常石磊《四海》、張新成+周昭妍(Miumiu)的《榮耀天成》、黃齡的《敢》、劉柏辛的《白鷺思一騁》、戴荃的《破曉》、王力宏的《天地龍麟》,包含京劇元素、歌劇元素、流行風格、搖滾風格甚至說唱風格,頗具有實驗性。

“我們不希望大家一想到歷史紀錄片的主題曲就是那種傳統的歌曲風格,想要改變就需要勇敢地嘗試。”吳志勇透露,在《紫禁城》的分集主題和指令碼架構出來之後,他們就開始和音樂製作團隊深入溝通,根據每一集的主題和內容提煉每一首主題歌中想傳達的時代特質和歷史態度,並根據每一集的不同特質尋找相應的歌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接觸了不少於100位歌手,有很多是知道我們專案後主動想加入的。”節目團隊對於歌手的選擇標準非常嚴格,除了積極正面的公眾形象,實力是最重要的指標——以“歌手”而非“流量”的標準去尋找演唱者,最後敲定的12位歌手,都是兼具正能量高水準的實力派。

在該片的音樂創作上,12支主題曲的每一個創作團隊都是該歌手合作最默契的團隊之一,創作者和演唱者都需要對紫禁城有一定的瞭解,在研讀指令碼的基礎上共同創作。

如周深演唱的第六集主題曲《光亮》,作曲是《大魚》的錢雷;黃齡的《敢》,作曲陸虎曾創作《雪落下的聲音》;王力宏的《天地龍鱗》則由他本人作曲,除此之外,還集結了劉迦寧、唐漢霄、劉鳳瑤、喻江、苟璘、張洋、張燃等一批優秀的音樂創作者和策劃人,並得到了中國優秀的本土音樂公司太合音樂集團的鼎力支援。國內頂尖唱作團隊的加盟,讓這個重述中國傳統文化的作品煥發出了不落窠臼、別出心裁的生機。

音樂方面,《紫禁城》團隊還邀請了好萊塢華人作曲家、曾製作了《功夫熊貓3》、《神話》、《我是誰》、《紅番區》等多部電影音樂、獲得艾美獎最佳音樂大獎的王宗賢(Nathan Wang)來擔綱紀錄片的作曲配樂,希望整部紀錄片既有原汁原味的中國元素,又兼具國際化的視野和藝術表達。

來源:澎湃新聞 | 作者 黃小河

流程編輯:TF016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737 字。

轉載請註明: 從600年“變局”中讀懂中國,紀錄片《紫禁城》國慶推出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