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與禪
禪很神秘,讓我們先說說和禪直接相關
但又比禪更流行的一個詞
如今九零後零零後都喜歡說“佛系”這個詞
大意是,不愛爭論,沒上進心,
遇事老是退一步
在崇尚競爭教育的今天,佛系就象是澆了一盆冷水,只不過這盆冷水正好可以緩解無所不在的競爭文化給你的生活、你的孩子帶來的巨大壓力。有位媽媽曾對我說,她希望自己的孩子佛系一點,每次因為成績不好,一個人跑到湖邊坐著,都能把她嚇個半死。我告訴她,想讓你的孩子佛系一點,首先你自己也要佛系一點。孩子那麼大的壓力,有一半都是家長給的。
想讓自己佛系一點,並不容易。你需要用一種更平和的眼光看待一切,包括孩子的學業和自己的生活。在東方文化中,特別是在中國和日本,恬靜、豁達、不爭的佛系生活,不僅僅是一種佛家面對人生的態度,也是一種東方式的生活藝術,在中日文化中,佛系生活更多的指的是禪意。一花一世界,一茶一人生。以內心的平靜觀照這個洶湧變化的時代,最終你就會發現:歲月靜好,以退為進的禪藝人生。
如何讓自己焦躁的心靈安靜下來,如何從網路時代的快節奏生活中悟出點禪意,如何讓自己能佛系一點,有時你需要讀點書,比如文匯出版社出版的《禪藝叢書》。
《禪藝插花》
劉明華 高華著
文匯出版社
《禪藝茶道》
純道 著
文匯出版社
花與茶都有禪意
佛系青年的必修課
佛系在東方文化中非常重要
在中日韓的傳統文化中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禪
而禪最大的特點就是,
它更多的不是宗教的說教
而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禪是朋友圈
如果說禪是一枝花,一杯茶,你搞不懂!太玄!
那麼,我們也可以說禪是朋友圈
四年前的書展,我去聽了周宇先生《禪藝春秋》的新書釋出會(《禪藝叢書》中的一本),主題是:生活有禪意。那次演講,別開生面,令我至今印象深刻。原來禪意生活,無處不在!
這時代變化得越快,股票漲跌得越快,流行更替得越快,我們越需要用一種禪意的生活態度,去面對緊張的生活。
“微信”,就是微微地相信
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斷
——周宇
我是從三年前開始使用微信的,我個人非常偏愛朋友圈,一方面作為日記使用,發一點照片或者隨感,另一方面也是很有效的一個閱讀方式,慢慢地以至於不能自拔,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刷刷朋友圈,晚上睡前最後一件事也是刷刷朋友圈。後來我發現很多人都跟我一樣的習慣。禪師說生活就是修行,行亦禪坐亦禪,吃飯是禪,睡覺是禪,我們也可以說,行也是微信,坐也是微信,吃飯也是微信,睡覺也是微信。如果修禪能夠像微信這樣貼近生活,讓人樂此不疲,那麼就實在太理想了......
——周宇《生活有禪意》
《禪藝春秋》
周宇著
文匯出版社
有些人憂心忡忡,說這是手機沉溺症,像網癮一樣,大概也是一種精神病。這幾天微信上剛好也有人在談楊永信,他出名的事創辦了電擊療法治療網癮,很多家長因為擔心孩子上網打遊戲管不住,就把他們送到這個集中營裡來,掏錢讓人折磨自己的孩子。其實這些家長都抱有被時代淘汰的舊觀念,手機讓人愛不釋手,說明它符合人性,不論衣食住行,手機已經成了人的身體的一部分,它的存在增強了我們資訊處理的能力。人除了生物性,除了這個身體,更重要的還有社會性,社交網路比如微信就符合人的社會性這個天性.....
人的思想就是一個生態世界,我們的精神生活在思想生態當中,時時刻刻都在跟周圍的環境進行著交換,人的成長髮展天然地就是生態主義的。佛家講心淨則國土淨,當我們注重心靈的生態健康、井然有序的時候,注重所謂心靈環保的時候,我們外在的生活各方面也就會有完全相應的表現。未來肯定是人機合一的、虛擬和現實融合的世界,手機裝置作為人的肢體的延伸和增強,完全可以服務於人的自我成長,科技、藝術和參禪這三者之間完全是可以融洽的。
蘋果手機橫空出世之後,迅速普及,並且開啟了一個新紀元,實際上在蘋果的產品設計和追求中就滲透著禪悟。蘋果教主喬布斯早年就是禪宗的愛好者,這一點相信很多人都有耳聞,他推崇立足於個人,1984年他釋出個人電腦的時候,就使用了這麼一個廣告創意:一群人坐在屋子裡乖乖地接受洗腦教育,這時候衝上來一個扛著大錘的人,一錘子砸爛了大螢幕。禪宗作為一個思辨的存在方式,也對洗腦教育有天然的排斥,思想空間最珍貴的品質是獨立的思考和自由的傳播。有人說微信朋友圈考驗智商,“微信”就是微微地相信,要有自己的思考判斷。這話不錯,禪宗一向很推崇質疑精神,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質疑精神是獨立思考的特徵,也是個人自由的必經之路。前面提過楊永信,“永遠相信”,不準質疑,凡是這種態度的必然是矇蔽人的洗腦。
談了這麼多,核心就是兩個字:“生態”,人作為身心靈的合一,天然地有超越物質世界的求取心。思想與心靈世界的生態要欣欣向榮,就要符合人性的狀態,這個狀態需要獨立的思考、質疑的精神、自由的傳播和多樣並存的包容。
——周宇《生活有禪意》
蘋果美國總部
蘋果設計崇尚極簡主義,也是受到禪宗審美的影響。我們看蘋果公司總部剛剛竣工的辦公大樓,它也是一個超級簡單的設計:一個圓環,仍然是喬老爺在世時參與拍板的。它是簡單又並不簡單,這個圓環同時詮釋了科技、藝術和禪。自古以來,圓環都代表永恆、圓滿、包容、孕育、潛力、神秘、澄明等等超然的概念,天然地有神聖性,所以像皇冠、結婚戒指等都是圓環型的。在禪宗裡,這個環叫做圓相,禪僧說法,常常用毛筆、用手、用禪杖等等畫一個圓相。
有禪師問,十五日之前不問你,十五日之後說一句來。十五就是月圓的意思,禪師的問題是:圓滿到底是何義?然後他自問自答說,圓滿就是“日日是好日”。所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日日都是好時節”,這就是告訴我們,四時美好。春花秋月,這也就是這本《禪藝春秋》的緣起,冀望的是我們都來感知生活各個角落的美,以審美的方式看待人生,感激人生的種種經歷成就了今天的自己,珍惜自己的擁有,又常常了悟四時歲月變遷無常,生起隨遇而安、無住於相的禪心。
——周宇《生活有禪意》
雅道相傳
禪心靜雅,以前我們很少把中國雅道與禪藝聯絡起來
中國讀書人把雅視為生活的趣味
比如“九雅”
尋幽、酌酒、撫琴
玩花、焚香、品茶
聽雨、踏雪、賞月
這其實與東方式的禪藝生活是完全一致的。禪宗傳到日本,禪藝三絕——茶道、花道與香道,日本人也稱之為“三雅道”,它們正好對應中國人雅趣中最重要的——品茶、玩花(插花與盆栽)與焚香。茶道協和、花道養心、香道靜心的說法,其實在中日文化中都是一樣的。在佛家與道家的理念中也是相通的。甚至可以說,中日佛系的象徵——禪藝,正是東方式雅道的極致體現。
有人說,中國人嘴上是儒,骨子裡的是道,而禪正是道家與佛家的結合,是中國人骨子裡的東西。以無為而有為,以退為進,強調生活的情趣。甚至連傑出的工匠潛心製作精美的器物,也要講究禪心。因為你要真正地做好一件事,就要排除雜念,不焦不躁,不為名利所動,達到忘我的境地。以進取心做事只為爭勝,勝出並不代表你做的事達到了圓滿和完美。而以禪心處事,才可能將一件事做到極致。你看孩子們讀書,那些學習真正出色、最後學有所成的學生,往往是內心愛讀書的人,讀書讓他們感受到快樂有趣。
雅必有趣,禪必有心。風雅之人,必有禪心。
《雅道相傳——中國禪宗美學智慧讀本》
純道著
文匯出版社
雅道,西方人很難理解。在西方文化中,更看中身份:有錢才有閒,有地位才有品,才能穿名牌、開豪車、出入所謂高尚會所。但在東方文化中,一個人的生活是否風雅,身份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還是在你是否有雅趣。一枝花很平常,一支曲很短暫,一杯茶你不必去高階會所裡喝,要生活得風雅,核心還是你是否有賞花之心,知音之樂,品茶之趣——有了雅趣,生活的日常都可以風雅起來。
這種重態度而輕物質的生活態度,本身就很有禪意。去年,在蘇州聽純道老師講“雅道”,對此深有感觸。純道老師認為,“書卷氣”是雅道的源頭,說到底,就是要把平常的日子過得有文化。有文化才有雅趣。
純道老師在蘇州西園寺靜心堂演講
我們現代人的生活是否還雅得起來,讓我們看看純道老師怎麼說:
過去中國人的房屋裡有一間客堂,放的桌子要麼是四方桌,客人來了之後面對面坐,要麼是坐在中堂中央的一對對椅上,可以讓客人與主人平起平坐,都是非常禮貌待客的表現。自從中國人用上了沙發和電視機,客廳裡的重點和焦點都變成了電視機。
現在我主張要改造自家的客廳,好在現在看電視的人越來越少,電視機已經不再是我們生活的必需品。我建議把沙發移走,放一張長桌,長桌上可以插花、焚香和煮茶,一張長桌就自然而然容納進了三雅。如果家裡有孩子學琴,在旁邊再放一張琴桌, 這樣琴道也就有了。2019 年我在江西宜春的南惹,一個算很偏僻的山區裡,看到一戶人家,男主人是一位畫家,女主人原來在深圳任企業高管,他們辭職後就在山裡買了房子定居下來,他們家的客廳就是這樣安排的,背後滿牆書籍,這正是山裡的雅道人家。沒有想到我在城市裡提倡的改造方案,在山溝溝裡卻已經實現了。說明時代的變化,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轉身為雅道人家,我現在對家裡客廳也做了這樣的改造,客廳裡的四雅包括了茶道、 花道、香道和琴道。
——純道《雅道,讓生活充滿書卷氣》
可是為什麼都2020年了,我們還要過這樣的雅道生活呢?
有時你會問中國文化的傳承,真的合乎現代生活的節奏嗎?這個問題本身就很佛系、很禪意。收藏字畫的雅趣和收藏動漫手辦的樂趣,真的相容嗎?其實,只有當你進入其中時,才知道答案。
收藏之雅趣為何吸引人?純道老師談到收藏字畫、古董的樂趣並不是字畫古董本身,而是它們傳承的中國文化與知識。這其實隱含著一個重要的生活經驗,所謂持久的樂趣,並不是佔用物本身,而是瞭解物背後的文化,最後物我兩忘,讓自己成為雅道相傳的一部分。
只要你有錢,擁有一款名牌經典的包很容易,但你要擁有與名牌包相襯的氣質,你就需要了解名牌背後的文化,瞭解經典設計傳達的文化,最終讓自己從身到心都和你的名牌包融為一體。
文化造就了品味
生活的禪藝其實就是品味生活
《禪藝叢書》
文匯出版社
禪藝叢書一套八本已經出版
從禪宗美學角度
切入生活美學
並軌雅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