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曬秋,成為了美麗鄉村的符號,曬秋場景聞名全國,攝影愛好者的勝地,吸引了各地遊客蜂擁而至。
上山的索道從一條增加至兩條,門票和索道費用145元,仍然需要漫長的排隊,景區內人擠人,很難拍到想拍的完美畫面,原本瀕臨消亡的古村落,演繹了盛況空前的絕唱。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位於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江灣鎮的石耳山脈。
篁,意指竹子,竹林。
大詩人王維就有詩句千古流傳:“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所謂幽篁,指的就是幽靜的竹林裡。
石耳山嶺上多竹,“修篁遍嶺”,故名篁嶺。
篁嶺之竹,包括方竹、毛竹、水竹、觀音竹等等。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古村,始於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間,即公元1426年-1435年之間,曹文侃從鄰近的曉鱅村遷居而來,至今近六百年。
據傳篁嶺曹氏是三國曹操後裔,據稱篁嶺也是清代父子宰相曹文埴、曹振鏞的故里。
篁嶺是曹氏聚居的典型的徽派古村落,依山就勢,建築呈扇形梯狀層疊錯落,可謂“地無三尺平”。
篁嶺村對面的梯田,疊翠鋪綠,村莊聚氣繞雲,被稱為“梯雲人家”。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自古以來,村民晾曬農作物,只能使用竹篩、竹匾、竹簟,曬在自家屋頂或窗前,既不佔地方,又便於收藏。
春曬茶葉和菜類,夏曬茄子、豆角,秋曬辣椒、菊花,各種作物因季節變化而變換。
一年四季都有當季的農作物可曬,因此曬秋並非是秋天的“專屬”,不同季節,可以看到所曬的不同作物。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收穫季節,村裡的房前屋後,成了曬簟的世界,各種作物顏色相異,形成了篁嶺特有的“曬秋”農俗特色景觀。
篁嶺全村的房屋高低層疊,曬架與屋頂錯落有致,使篁嶺晾曬更具層次感,成了攝影愛好者和畫家追逐創造的素材。
篁嶺曬秋的照片在網路傳開後,遊客逐漸增加,當地看到了商機,於是引發了古村的旅遊開發。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在開發成景區以前,因為地處高山,交通不便,水源缺乏,村民陸續外遷,篁嶺村逐漸成為空心村,人走屋空,田荒村散。
閒置的房屋年久失修,破敗凋落,篁嶺村瀕臨消亡,獨特的“曬秋”景觀也逐年消失。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2009年,婺源縣開始開發篁嶺旅遊資源,實行保護性開發,透過市場經濟槓桿,經過“整體搬遷、精準返遷、產業融入”三部曲,村民以旅遊就業、創業和興業,村民現在家家住別墅。
旅遊開發公司在山下建成了篁嶺新村,聯排別墅,環境優美,交通便利。
索道上山處,公路旁一排排整齊的別墅群,就是篁嶺新村。
新村的聯排別墅由婺源縣旅遊開發公司出資建造,村民不用花錢,全部遷入了新村內。
原有的老房子全部用於旅遊開發,開民宿、飯館、門店等等,所有房子在原有的基礎上修舊如舊,保持了原有村落建築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
古村開發成景區,以篁嶺曬秋、梯田花海、山寨村落、徽派古建等為主要特色,四通八達、曲曲折折、高低錯落的石板路、卵石路,徽式磚瓦房,很有古村味道。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2013年3月,篁嶺景區開放觀光遊試營業,2014年推出休閒度假遊專案,如今已是火爆全國各地。
篁嶺古村依照“天街九巷,三橋六井”佈局建設,篁嶺天街長388米,橫貫東西,是篁嶺的“商業一條街”,兩邊商鋪林立,九條巷道由天街分支,延展至村莊的各個角落。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因為村民已經全部遷入山下的新村內,因此古村內的曬秋場景,是誰在曬?其實全部是景區的特意擺設。
一年四季,每天都有擺設,任憑日曬雨淋風吹雨打,即使下雪天也照曬不誤。
曬乾後有用無用無所謂,只為營造出曾經有過的“曬秋”場景。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篁嶺曬秋”,已成為固定的民俗展示場景,現在專為遊客而擺設。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美,的確是一個精心包裝後,非常成功的旅遊產品。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400 字。

轉載請註明: 篁嶺,從瀕臨消亡,到美麗嬗變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