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人對《山海經》都不陌生。
大家聽到此書的反映:“我小時候看過,講神話故事的!”
基本都知道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的故事。
然而你以為真是神話故事那麼簡單嗎?
精衛填海圖《山海經》作者不詳,古人認為該書是“戰國好奇之士取《穆王傳》,雜錄《莊》、《列》、《離騷》、《周書》、《晉乘》以成者。
《山海經》全書現存18篇,共藏山經5篇、海外經4篇、海內經5篇、大荒經4篇。
此書對中國古代歷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話等的研究,均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大禹治水圖其實直到現在,山海經對於我們都有極深的指導意義。
而其中的玄機,並未被世人所知。
論文《從“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看東西方文化的差異》,證實了大禹治水和諾亞方舟時間大約都發生在公元前4000年之前。
而這個時候人類有能力進行文明記載和傳承的地方實際侷限在兩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
有沒有忽然覺得《山海經》格局奇大?所以《山海經》真的只是一本荒誕無稽的古書嗎?書中記載的奇珍異獸都是虛構的嗎?
我們為何沒有找到書中記載的地貌或者奇珍異獸?
或許不是因為古人的想象力超脫,而是我們小看了祖宗們。他們的腳步並沒有侷限於華夏大地,如果我們敞開思路,把目光展向整個世界的角度,很多問題便在細思極恐的背景下,迎刃而解了。
|1|刑天操干鏚以舞
這位爺大家都都認識吧?“刑天與帝至此爭神,帝斷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為目,以臍為口,操干鏚以舞。”
在維基百科的介紹,有一種叫做Blemmyes的生物(如下圖),公元前數世紀生活在非洲東北部。
|2|周穆王和西王母民間想象的西王母形象“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
人們總是想象西王母是禽獸和人的結合體,而她的家在崑崙山。
崑崙山脈航拍圖有沒有這種可能——實際上西王母在是非洲北部,即對於中國來說,是泰西之國,以女為王。
周穆王其實走了這麼遠發現了什麼嗎|3|異獸
原文: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
原文意思:長著鳥的嘴,生有翅膀,吃海中的魚,憑藉著翅膀行走。
企鵝原文:魚狀如鯉裡,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
其音如鸞雞,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
文鰩原文意思:外形大小像鯉魚,長著鳥翅膀,斑白的花紋白白色的頭,紅色的嘴,經常遊走於東海,在夜晚飛行,聲音像鸞雞,它的味道酸中帶甜,吃了可以治癲狂病。
文鰩魚一出現天下就會大豐收。
飛魚能飛的魚?說出來你不信,現代也還有能飛的魚,古時候數量可能更多,形成大規模的洄游,洄游規模大,說明今年氣候好風調雨順,天下豐收,也說明可以捕獲到更多的飛魚。故因此,飛魚可能性極大。
原文:又北二百里,曰丹燻之山……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食之不睬,又可以禁百毒。
耳鼠原文意思:樣子像老鼠,兔頭(菟還有另外一個意思是虎),幼獸的身體,其聲音像狗的吼叫。用自己的尾巴來飛,叫耳鼠。
根據原文的描述,飛鼠的形象最符合。
飛鼠原文描述:兕在舜葬東,湘水南。其狀如牛,蒼黑,一角。
兕原文意思:兕的形狀像一般的牛,通身是青黑色,長著一隻角。
這個大家知道的比較多,應該就是就是犀牛,《西遊記》也曾出場。
獨角兕大王然後犀牛也比較吻合原文的描述,當然也可能是已經滅絕的外貌和犀牛比較像的生物。
現在在我們國家見到犀牛不容易,但是以前我們國家有中原犀牛種,在1922年因為人類卑劣的行為而獵殺,就此滅絕。
犀牛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
何羅之魚一個腦袋,十個身體,這也沒法游泳啊!想到了什麼嗎?
對,就是這哥們這樣看起來是不是更熟悉了?山海經不是小說,更不是有人專門用腦洞堆砌出來的少兒讀物。
他的成書的時間也不是先秦或者戰國,而是根本就沒有一個確切的時間,是慢慢整理而成的,幾乎彙集了整個上古所有的神話鬼怪故事和已經被滅絕的動物。
實在是我國古代地理志怪書籍的集大成者。
而我們單靠現代認知去的理解當時的記載,未免過於武斷。華夏文明的大門只敞開了一條縫,無數寶藏典籍等待我們發掘探索。
歷史課堂內外
我們立足中學歷史課堂,把握新高考方向,提高大眾歷史素養!課件和試題每天免費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