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象形文字 瞭解中華文明

“一字一圖畫,一語一境界”。當地時間19日至21日,紐約聯合國總部員工組織――聯合國中國書會以“聚焦象形文字”為主題舉辦三場線上活動,慶祝聯合國第十二個中文日。

4月20日是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2010年,聯合國設定每年4月20日為聯合國中文日,取典於軒轅黃帝的史官倉頡在“穀雨”時節創造了中國最原始的象形文字。今年聯合國中文日三場紀念活動分別討論三種象形文字:良渚文化刻畫符號、東巴文和甲骨文,以及與之相關的三個世界遺產地:良渚古城遺址、麗江古城和殷墟。活動以博物館導覽、語言課和講座形式進行。

第一場活動“良渚博物院導覽”,以“北緯30度的四大文明”地圖開場,並配樂《長江之歌》。導覽員講解了良渚古城遺址出土的文物以及部分文物上的刻畫符號,包括肩部刻有12個連續符號的國家一級文物“刻符黑陶罐”等。

納西族東巴文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在雲南麗江古城隨處可見。第二場活動“語言課/講座:神秘的東巴象形文”,邀請了東巴文化傳承人、納西學研究者等開展東巴文教學,透過模擬情景對話讓觀眾學習遊覽麗江時可能用到的常用語。

在第三場活動“漢字的起源和演變”中,聯合國中國書會理事張小滿介紹了第五套人民幣背面圖案,及其相關地點名稱中涉及的象形字“月、山、門、水、日、人”。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甲骨文專家陳光宇分析了在河南安陽殷墟發現的部分甲骨片的用途和上面的文字,追溯了漢字的演變歷程,指出漢字是所有古文字中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字體系。

在活動中,聯合國總部中文教學組原負責人何勇還介紹了以象形為基礎的造字法“六書”。何勇曾擔任聯合國中文組組長近20年,他說:“漢字以形符和記號表義索義,‘字裡乾坤’,小小的方塊中蘊含著巨大天地,折射了中國的傳統思維方式。探尋古漢字的構成規則,有助於深入理解中國文化的精神。”

“瞭解漢字的起源和中華文明的發展,可增進對漢語的理解和學習興趣。”聯合國全球傳播部聯合國中文網站負責人鄭雷波介紹說,近年來,每年都有數百位聯合國職員和外交人員參加秘書處舉辦的中文培訓,越來越多的人會說漢語,會寫漢字,對中華文化有研究興趣,聯合國中文網站和電臺、聯合國中文微博也受到越來越多關注。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張軍19日晚在首場活動上發表影片致辭時表示,以漢字為書寫載體的中文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中文是聯合國六種正式語言之一。長期以來,中文的運用保障了聯合國工作的有效開展,增進了中國人民和中文使用者對聯合國的瞭解。希望更多朋友喜愛中文、學習中文,藉助中文深入瞭解中國和聯合國。

(本報紐約4月22日電)

《 人民日報 》( 2021年04月24日 03 版)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1195 字。

轉載請註明: 聚焦象形文字 瞭解中華文明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