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黃河中游為何不像大興安嶺那樣森林茂密!

由 合永順 釋出於 休閒

大興安嶺,北起黑龍江,南至西木倫河,論面積,無疑是巨大的,只是由於偏處塞北,一直不為人所重視,也得益於長期在主流視野之外,千百年來,自然環境保護完好,東側為一望無際的“林海”,西側為廣袤平坦的內蒙古大草原。
可以說,大興安嶺的自然帶分佈是比較合理的,林海再往東是東北平原,也是農業區。黑龍江等大河,由於蜿蜒在林海雪原之中,流域內植被保護好,河流含沙量低,所有這一切都被黃河所羨慕。
如果把太行山比作大興安嶺,理想的推斷應該是,山脈兩側是大森林,呂梁山以西(黃河中游兩岸)則是森林草原,陝北高原應該類似內蒙古的草原地貌,由於黃河的潤澤,黃河兩岸的植被應該比較茂密,而且有溼地和沼澤,天高雲淡。
如果現實果真如此,那麼今天從北京出發,翻越太行山,就會看到一望無際的林海,林海深處流出清澈的河水,河岸邊是陽光充裕的草甸,再向西走,翻越呂梁山,看到的則是黃河在大草原上緩緩流淌。當然,因為植被豐富,河流含沙量大大降低,下游也就不會有災害了。
如果黃河會說話,它一定會後悔自己沒有在中游造出保護自己的森林草原。
歷史上的黃河中游,確實曾經像大興安嶺一樣,環境優美,植被良好。從自然條件看,黃河中游比大興安嶺光熱條件好,從季風強度來看,兩者也相差不遠,兩者同為400毫米年降水量經過區域,只是黃河中游蒸發可能大一些。相比大興安嶺而言,黃河中游更適合人類居住,也意味著更早受到破壞,而遠處塞北的大興安嶺,因為寒冷,因禍得福,卻充滿了原始森林和清澈河流。
人類的破壞,使黃河流域自然環境分佈沒有大興安嶺那麼自然,太行山東側是偏乾旱的華北平原,太行山西側,多見的是荒山禿嶺和裸露的黃土,至於呂梁山已經被開墾得接近於半荒漠了,如果翻越呂梁山再望黃河,則是侷促的河流在荒漠中羞澀地行進,周圍是漫漫黃土和沙漠……
如果有一天,翻越太行山,看到廣袤的森林和湖泊,再繼續西行,去黃河岸邊的草地上曬曬太陽,享受享受陽光,這才是正常的自然分佈,也只有到那時,貌似環境惡劣的西部,才會變得可親可近可愛。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去實現,小編認為,這個結果比“引渤入疆”意義更大。
公元1000年左右,黃河的重要性讓位於大運河,如果未來黃河流域能恢復它五千年前的自然生態,那麼這一地帶仍然是中國最好的最有潛力的“應許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