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你看不完的風景|行走·碑林(36)齊延琨等:《西何家村的變遷》

這裡有你看不完的風景|行走·碑林(36)齊延琨等:《西何家村的變遷》

西何家村的變遷

齊延琨等

這裡有你看不完的風景|行走·碑林(36)齊延琨等:《西何家村的變遷》

遊走在繁華的都市,順著歲月河流逆流而上,追尋著遺落在村莊裡的故事和痕跡;在清波暖流裡,回憶起今生在村莊裡所經歷的前塵往事,讓我們翻開歷史的畫卷,走進西何家村。追溯西何家村的歷史可以到明末清初,但具體什麼時候還沒有詳細記錄。之所以稱為西何家村是為了區別曾經位於文藝路上的東何家村。何家村是唐長安城興化坊所在地。根據唐代的長安城地圖,在長安城的北面是皇帝居住的宮城和中央行政機構所在的皇城,其餘部分稱為郭城。郭城約佔全城面積的7/8,一條寬155米的中軸線一一朱雀大街縱貫南北,橫豎相交的十字形街道將郭城劃分為排列規整、如棋盤狀的108個方塊,被稱之為“裡坊”,是當時的居民區。當時的唐長安城按中軸對稱佈局,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組成。城內街道縱橫交錯,劃分出110座裡坊。興化坊在郭城北面偏西的位置,靠近皇城附近,是王族貴戚和達官顯貴居住的黃金地段。1970年,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發現唐代金銀器窖藏坑,出土了一批唐代文物,多達千餘件。這次考古發現出土文物以數量眾多、種類繁複、工藝精美、儲存完好著稱於世,也是20世紀隋唐考古最為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而且這批珍貴文物蘊含十分豐富的資訊,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藝術、風俗、技藝等多角度、多層面地揭示了大唐時代的生活。何家村窖藏可稱得上“皇冠上的明珠”,也有專家稱其為“何家村遺寶”、“大唐遺寶”,成為20世紀中國重大考古發現。村民王大嬸是西何家村的原住民,她是一個精神煥發的中年婦女,談到西何家村的歷史,王大嬸如數家珍。在聽說我們此行的目的後,王大嬸的興致更加高了。她說他爺爺的爺爺就住在這裡,她家可算是見證了整個西何家村的時代變遷,榮辱興衰。在與我們談話間,熱情的王大嬸拿出了她家的傳家之寶,一件極其珍貴的何家村窖藏文物。她說,相關專家已經對她家的窯藏文物進行了鑑定。透過對這些器物的器型和花紋進行分析,專家們確定這是一個唐代窖藏文物。西何家村曾經出土過一些文物,出土的唐代器物大多數是陵墓中的隨葬品,而王大嬸家的這個文物卻充滿了濃郁的唐代生活氣息,它把千年以前古人的生活狀態生動地展示在我們面前,精美絕倫,我們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那浪漫、開放而璀璨的遙遠年代。在中國的歷史上,如果論疆域,唐朝或許並不是最大;如果論武功,唐朝也並不是最盛。但唐代以她那開放的胸襟,博大的氣度,浪漫的情懷,張揚的個性影響和征服了八方四夷,並且一直讓後人景仰不已。所以,只有唐朝,才會給今人留下那麼多膾炙人口的詩篇;對於文物而言,也只有西何家村遺寶,才能集中反映大唐王朝的技術水平、藝術成就和精神面貌。

儘管西何家村有著光輝的歷史,但在城市高速發展的程序中,滯後於時代發展步伐、遊離於現代城市管理之外、生活水平低下的居民區,曾經一度被稱為“都市牛皮癬”。缺乏統一規劃和嚴格管理,不僅影響了西安古城的基礎設施佈局,與周圍日益亮麗的市容環境及漸趨完善的市政設施也形成巨大的落差,其髒、亂、差的衛生條件和安全隱患讓西何家村的村民們頭疼不已。“抬頭一線天,低頭泥水溝。”這就是西何家村曾經的寫照。過去的西何家村,佔地168畝,全村人口2574人,改革開放前是碑林區20多個村子裡最窮、最亂的村子之一。在1983年時,全村還沒有一條能走車的道,一下雨,家家戶戶都要穿上半膝高的膠鞋,極其落後。據西何家村一位老村民說,過去最頭疼的問題就是水和電。由於西何家村過去很多村民的主要收入是靠房屋租賃,因此村中常年駐有大量外來客,一些村民為了擴大租賃收入,開始不斷的向樓層上方加蓋,向周圍空地擴充套件,越來越多的附加建築“肩並肩”的擠在一起,形成了名副其實的“抬頭一線天”,空間是增加了,房客也多了,水電問題也隨之而來,到了用水、用電高峰期,那麼多人一起用,總是造成停水、停電,這種情況頻頻發生,時間久了,給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在我們一行人瞭解西何家村歷史的時候,多位老住戶提到在沒改造之前用電問題一直是村民們的一塊心頭病。家住在西何社群的趙奶奶提到西何家村過去的用電問題時不住的搖頭:“當年我們的主要收入都是靠把房子租出去,家家戶戶基本都有房客,我們家就有70多戶房客,為了多騰點地方收租,每家每戶都蓋樓上樓,加蓋三四層,擠的喲,陽光都照不進來!每個樓中間就那麼點小縫縫!”趙奶奶頓了頓,眼光向遠處飄動陷入了回憶:“每次一到上下班、五六點、九十點的用電高峰期,那麼多人一塊用電,你想想啊,那麼大的用電量電壓怎麼承受的住?老是斷電!一斷電就耽誤事,孫子作業寫不了了,電視看不了了,一抹黑連取個東西都找不到,太耽誤事了!”說起現在的生活趙奶奶一下換了個神情,臉上笑開了花:“現在不一樣了啊!自從老村子改造了以後,不光環境好了,用電那也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自從搬進來以後還從來沒出現用電高峰期斷電的情況。”趙奶奶說起現在的西何社群生活讚不絕口,說終於實現了原來一直想提高生活質量的願望。

這裡有你看不完的風景|行走·碑林(36)齊延琨等:《西何家村的變遷》

除了水、電不間斷的出現“罷工”情況,還有一個突出的問題,那就是下雨的時候。西何家村地處低窪,一到下雨天,雨水就滾滾而來,加上村裡的排水系統落後,雨水得不到排放就衝到了村民家裡。道路上情況更是糟糕,雨水和著泥土形成一條條渾濁的泥水橫亙在村子裡,村民們外出都要把褲腿挽的高高的,提著鞋趟過泥水才行,實打實的“低頭泥水溝”,而像這樣的“小洪水”在西何家村的過去發生過不止一次,每次到下雨天,西何家村的村民們就叫苦連天。不僅如此,在大雨結束後的幾天裡,由於積水得不到有效疏通,泡著爛泥和垃圾一連好幾天,散發出的臭氣傳遍全村,環境衛生問題堪憂。另一方面,日益加劇的房屋加蓋也帶來了不小的安全隱患。從加蓋一兩層,到加蓋三四層,不斷增多的“房上房”變成了危房,一遇到下雨天和小型地質災害,西何家村的村民們就膽戰心驚,生怕處在負荷邊緣的房子發生垮塌。這是房屋的安全隱患,人口上也存在極大的安全漏洞。由於各戶並沒有一套完善的人口普查系統可實施,因此在將房屋出租給外來客時並沒有做登記,大量外來客的流動給村裡帶來了不安定的因素,東西丟失的情況時有發生,給西何家村的村民們帶來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壓力,生活質量低下。1986年在上級的支援下,西何家村人解放思想,克服重重困難,建起了全國第一個農民辦的大型遊樂園“北方樂園”,在它的帶動下,西何家村集體經濟也得到了快速發展,村民們的市場經濟意識被大大激發。許多村民都在樂園內承包專案並得到了較好的收益,沒有在樂園承包專案的,也都紛紛走出村開店搞投資。誰更能致富,成了村民暗自較勁的主題。到80年代末,西何家村大部分村民都蓋起了樓房,家家戶戶添置了彩電冰箱,10多戶村民開上了小汽車,村上還給出嫁的姑娘蓋了100套姑娘樓。

我國部分少數民族在自家姑娘實行成人禮後(有的是:洗禮。有的是第一次月經後。有的是本族規定的年齡),便讓她們獨自居住在一幢單獨的樓上(竹樓或木樓或磚砌樓),各民族規定不一:有的一個月、三個月或半年不能下樓,不能見男人(包括父兄);有的在門上、窗臺做上標記,表明這家有待字閨中的姑娘,有願意的可以來提親或直接與姑娘交談、送情物等等,這種專門為待字閨中姑娘準備和居住的樓就叫“姑娘樓”。“姑娘樓”聽起來就是一個充滿著無限愛戀遐想的地方。在城中村中建立了這樣一群建築,更為村莊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個個正值青春年華的姑娘們,周遭煥發著蓬勃的朝氣,正如詩中寫得那樣:“有美一人,婉如清揚。妍姿巧笑,和媚心腸。”西何家在村子裡蓋起的這一棟棟姑娘樓,不僅僅是解決了出嫁姑娘的居住地,更是寄託著對待嫁姑娘的美好祝願。年輕的姑娘能早日等來屬於自己的良人,從此幸福美滿。或許這些普通的村民並不知道何為浪漫,可他們卻在奮鬥過程中書寫著屬於平凡人的詩情畫意。進入90年代,各地城市化程序不斷加快,位於城區的西何家村不可避免的捲入到城市建設的洪流中。在黨支部多次開會動員下,西何家村村民們積極配合村幹部,根據城市整體發展需要,響應政府號召,於2005年元月成立了西安西何家村城中村改造建設發展有限公司,2005年3月實施撤村轉戶,7月完成村集體經濟改制,實現村民變股民。西何家村的城中村改造計劃於2006年6月具體實施,村民們在在市、區政府的領導及市區城改辦的指導下,始終堅持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的原則,僅用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共搬遷所有村民及租住戶3萬多人,拆遷26萬平方米,在各級領導和相關部門的幫助下,現在6棟32層的安置樓已經全部入住。改造完畢後,安置村民面積達13萬平方米,集體商業面積達6萬餘平方米,坐擁小康。據瞭解,西何家村目前集體固定資產16億元,村民人均年收入突破3萬元,人均住房100平方米,人均商業面積65平方米,西何家村十八歲以上,五十五歲以下的村民全員就業,真正做到了“老有所養、少有所教、殘有所幫、中青年有所為”,實現了共同富裕的目標。成為西安城改的一面旗幟,可謂一改往日風貌,昔日落魄不在,今朝花團錦簇!

部分圖片源於網路

排 版:樂 川

責任編輯:陳 皓

審 核:陳 皓

舉報/反饋

版權宣告:本文源自 網路, 於,由 楠木軒 整理釋出,共 3667 字。

轉載請註明: 這裡有你看不完的風景|行走·碑林(36)齊延琨等:《西何家村的變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