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位於明長城東端,是明長城唯一與大海相交匯的地方。關城北倚燕山,南連渤海,故得名山海關,冀遼在此分界。
下圖是關城西門“迎恩門”。
山海關有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天下第一關”、“京師屏障,遼左咽喉”之稱,與萬里之外的嘉峪關遙相呼應,聞名天下。
山海關不僅僅是一座關隘,更是一個城池。
山海關城周長約4千米,與長城相連,以城為關,城高14米,厚7米,有四座主要城門,多種防禦建築。
包括“天下第一關”箭樓、靖邊樓、牧營樓、臨閭樓、甕城以及1350延長米的明代平原長城等景觀。
山海關是萬里長城的東部起點。
明中期嘉靖年間,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他在此加固關隘,增修敵樓,建設長城複線,特別是把陸上長城牽引入海,修建入海長城(即現在的老龍頭),將山海關一帶建成水陸兩棲的全封閉防線。
鐘鼓樓西面。
鐘鼓樓南面。
鼓。
鍾。
鐘鼓樓文昌殿,殿內供奉文昌帝君。
關城東門,“天下第一關”。
“天下第一關”匾額,長 5 米多,高 1.5 米,每個字都1米有餘。
字為楷書,筆力蒼勁渾厚,匾額沒有留下任何落款。
山海關城樓“天下第一關”匾額真匾,日本侵華時被搶運到日本。
樓上收藏的是光緒八年(1882年)摹刻的匾,樓外懸掛的1929年摹刻的。
山海關城中的一所學校,遠山就是燕山,角山長城清晰可見。
神威大將軍炮,明崇禎十六年(1643)鑄造。
臨閭樓。
牧營樓。
寧海城,始建於明代,是萬里長城軍事防禦建築中唯一一座功能齊全的海堡城。
城中擁有軍事指揮機構守備署、駐紮軍隊的龍武營、明代七品武官官邸把總署及依託神靈護佑的龍王廟、關帝廟等建築,現在內甕城為國內罕見。
水井。
議事廳。
守備署。
將臺。
把總暑,軍事指揮機構。
澄海樓。
入海石城,是老龍頭長城伸入海中的盡端部分,全城屹立於海水之中,建於明萬曆七年(1579),為薊鎮總兵戚繼光派參軍吳惟忠修建。
老龍頭。
遺址洞。
遺址洞,這是古長城牆體的內部結構,距今六百多年,它是由沙、土、石灰用糯米湯澆鑄而成的,堅固如石。
天開海闊老龍頭。
萬里長城山海關古建復原圖。
第二次遊山海關是很久之後了,下圖是關城西門“迎恩門”。
孟姜女廟,山海關長城是明代才修建的,而孟姜女的故事則是秦始皇修建長城時期的民間傳說。不管其故事的真實性如何,這樣的歷史傳說反映了人民對於暴君的痛恨和對和平安定生活的嚮往。
孟姜女廟又名“貞女祠”,坐落於山海關城東門外6.5公里的望夫石村鳳凰山上。
面臨渤海,背靠燕山。
這幅對聯懸掛姜女廟(貞女祠)前殿的兩邊。這副對聯利用漢字一字多音的特點,採用諧音假借的手法,巧妙地構成一副謎一樣的聯語。構思巧妙,切合題處景物,成為傳誦的名聯。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雲漲,長長漲,長漲長消。
角山是萬里長城從老龍頭起,越山海關,向北跨越的第一座山峰,所以人們又稱它為“萬里長城第一山”。
角山長城,距古城山海關北約3公里,系燕山餘脈,是關城北山巒屏障的最高峰,海拔519米。
1987年12月,長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