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加爾湖究竟有什麼特別之處,會讓中國人想要在那裡建設飲用水工廠?
2019年1月22日,將近50萬俄羅斯人在一份請願書上簽名,他們這麼做的目的是反對中國人在貝加爾湖附近建設瓶裝飲用水工廠。因為當地居民擔心飲用水廠會破壞當地的生態、汙染湖水,甚至有可能將貝加爾湖抽乾。
貝加爾湖貝加爾湖是亞洲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第七大湖泊。湖水清澈,水質上乘,可以直接飲用,而且不必擔心水中有病原體,因為貝加爾湖特產的端足類蝦每天都能把湖面以下50米深的湖水過濾7到8次。
湖泊南北長680千米,東西寬40至50千米(最寬的地方能到80千米)。流域面積達56萬平方千米,有超過336條河流注入。
而且它還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最大水深在1634-1741米,平均深度758米。因為深度深,所以貝加爾湖的水量達到了23.6萬億立方米,佔全球淡水資源的17%到20%,是我國淡水總量的8倍多,比整個北美洲五大湖(22.56萬億立方米)的水量還多。
既然貝加爾湖的水量這麼大,水質好到可以直接飲用,那麼,如果不考慮其它因素,單從技術層面出發,將貝加爾湖的湖水引入中國來使用可行嗎?
可以實現“北水南調”嗎?蒙古國曾經想過這個問題。因為氣候長年乾燥寒冷,就算是在南方溫暖一點,大多也處於沙漠乾旱地帶,不宜居住,所以蒙古人就有了一個“北水南調”的想法,將貝加爾湖的淡水資源調到內蒙古甚至是我國北方地區,以此滿足生活和工業用水的需求。
許多人都對這一設想寄予厚望,因為從貝加爾湖到北京只有2000多公里,如果建好輸送路線,和京杭大運河接通,向南流經廣闊的蒙古高原。可能的話再流入西部,還能解決大沙漠的用水治理問題,使內蒙古草原得到基本性的維護,徹底解決京津冀的缺水問題,然後再南下新疆,讓準噶爾、塔里木盆地變成綠洲。
雖然想法比較好,但是如果考慮技術方面的問題這有可能嗎?
其實,從技術層面來說,將貝加爾湖的淡水運送到中國已經不是什麼難事了。想要跨區域調配水資源,首要考慮的當然是海拔問題,那麼貝加爾湖、蒙古國與我國北京的海拔如何呢,我們不妨借鑑一下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
貝加爾湖湖面海拔456米,北京所處的華北平原海拔20-60米,兩地相隔1500公里,中間隔了一個蒙古國。蒙古國和我國內蒙古共同處於蒙古高原,平均海拔在1580米左右。也就是說,想要實現“北水南調”,就必須先爬過中間的“大土包”,這比南水北調的難度更大。
南水北調工程分為東、中、西,三條線路,而在這個運輸過程中需要克服地勢問題。我國地勢北高南低,南水北調是逆流而上,實現水往高處流的設想,透過三條調水線路將長江、黃河、淮河和海河聯絡起來,形成全國供水線路網路。
比如,最先開工的東線工程,從長江下游抽引水流,利用京杭大運河以及沿路的河道逐級提水輸送到北方,經過沿途的湖泊起到調蓄的作用,輸送到煙臺和威海。採用的方式是利用水泵抽水,將水輸送到高海拔的地區。可見,把水從低處運到高處並不難。
輸送過程中大部分採用明渠或渡槽的方式,這樣在輸送過程中還能滋潤沿途的土地,沿途的氣候會隨著水源的到來得到一定的改善。而且造價低,工程難度小,維護工作也比較簡單。
如果貝加爾湖水透過安裝水泵的方式,將水從貝加爾湖輸送到蒙古高原,然後再從蒙古國自然流向中國,對於現在的中國來說並不是難事,但是這其中還需要考慮一個問題——輸送的方式是選擇明渠還是管道。
如果選擇明渠,那麼在輸送途中就會消耗掉很大一部分的水資源,因為蒙古國沙塵暴嚴重,造成了大面積荒漠化、水土流失和空氣汙染等問題,在這個過程中送過來的水質得不到保障。
而如果選擇管道輸送,時間長了管道容易老化破裂,可能會出現維修和維護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因為兩國地勢差異較大,管道輸送會增加工程資金的投入,延長工期,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
所以,就算技術成熟能夠將這個設想變成現實,但是周邊惡劣的環境,必然會讓後期的跨國維修變成一個複雜的問題,除了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外,各種審批程式都會異常繁瑣,遠沒有我國自己的南水北調工程來得划算。
貝加爾湖再好的水資源我們看看就可以了,畢竟中國的南水北調工程現在已經解決了北方大部分的用水問題。
而且,如果真的能夠施工,那麼貝加爾湖勢必會在這個過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汙染,影響到湖內以及附近生活的生物,影響當地生態環境。
因為在湖區附近一帶生長著1200種動物和600多種植物,其中有三分之二是地球上幾乎沒有的特種生物,另外還有不少的生物要到像個深遠的熱帶或亞熱帶的地方才能發現同種或者是近親。比如有種水媳,只有在中國的南方湖泊才能夠看到;還有一種長臂蝦只有在北美洲的湖泊才有它的同類。
但是,最讓人迷惑不解的是,貝加爾湖作為淡水湖泊,生活著許多本來應該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海豹、海螺奧爾木魚等。而且湖底還生長著只有在貝加爾湖生長的海綿。
貝加爾湖的淡水為何能夠生存那麼多的海洋生物?
針對這個疑問,前蘇聯有科學家推測,中生代侏羅紀時期,貝加爾湖東面還曾有一個外貝加爾海,但是由於後來的地殼運動,留下了內陸湖泊——貝加爾湖。隨著雨水、河水的不斷加入,海水變淡,現在湖內的海洋動物就是在那個時期留下來的。
這個結論後來被推翻了,因為隨著鑽探技術的提高科學家在貝加爾湖海濱取了岩心的樣本檢驗,但是並沒有發現中世紀時代的沉積岩,只有中生代沉積岩,另外的一些資料顯示貝加爾湖地區很長時間以來都是陸地,所以上面一個結論就被推翻了。
前蘇聯院士以及一些科學家認為貝加爾湖的動物中,只有海豹和奧木爾魚才是海洋動物,其他的生物可能是因為貝加爾湖有類似海洋的條件,所以在動物身上漸漸產生了類似於海洋動物的標誌。
這種說法現在還存在爭議,具體是什麼情況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但是無可否認的是,貝加爾湖從中生代留存到現在,已經有大約3000萬年的歷史了。
貝加爾湖現狀如何?3000萬年後的今天,貝加爾湖依然維持著良好的生態系統,雖然也開發了旅遊業,但是為了維護當地的生態,原住民們一直在限制外地遊客的數量。而且,之前中國公司在貝加爾湖附近興建飲用水廠就是他們反對的,以至於當地修建的飲用水廠被永久暫停。
不僅如此,他們還將一家造紙廠投訴到關門,西伯利亞到太平洋的輸油管道也是因為他們的反對夭折,還有蒙古國在貝加爾湖上游修建的水電廠等等,都在他們的制止下無疾而終。他們認為保護貝加爾湖是他們的責任,不允許任何人來破壞,因為貝加爾湖曾經遭受過破壞。
蘇聯時期,當地的森林曾遭到大面積砍伐,大量的汙水排入貝加爾湖,湖泊周邊的生態系統紊亂,湖內海豹以及眾多水生生物都急劇減少,最後還是俄羅斯制定了相關的法律,這種情況才得以緩解。
總結總得來說,雖然貝加爾湖的水資源豐富,但是在當地人強硬的態度下,想要利用它實現“北水南調”顯然是不現實的。不過,作為亞洲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對整個亞洲的氣候起到了重要的調節作用,所以儘量保護好它並不是壞事。